人生上半場,是忙碌的、不安的,為生活打拼的,但我覺得大多數是必要的。
第一人生為了學業、學習,成為社會人;第二人生進入職場,或是謀生,都是為了累積自己的人生資本,都是為自己的第三人生打好基礎。
50歲之後,開始為第三人生做準備,不管能力提升程度、財富累積了多少,或是社會地位如何,都要學習接受、安在。
很多人開始會擔憂,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老去、對未來的茫然、對老去生活的擔憂⋯⋯,總覺得還有什麼不甘心,對很多事情不滿意,也對一些狀態不知足。
想要什麼?
輕鬆一點吧!稍微放鬆一下,不用想再怎麼做,怎麼努力,也不用再繃緊神經。最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生活的節奏。
一直很喜歡的 日本作家 松浦彌太郎,我幾乎有他全部翻成中文的書籍,算是鐵粉無誤,原因只是因為年齡相近,價值觀也很相似。
連寫文的風格也很像,輕輕鬆鬆的文字,沒有賣弄華麗的詞藻,只是簡單、真誠的訴說自己的感受,他的近作《50歲後我想這麼過》,也很貼近我目前的想法和做法。
我也是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故事」,一路以來承擔很多的角色,也接受各種挑戰,有時候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些事情,也有些是我無法改變或抗拒的,只能選擇接受。
成年人的責任、不得已的人際關係、放不下的擔子⋯⋯,我們這樣走了半輩子,還要走多久呢?所以我也從下半生,希望更坦率、「從心」生活。
怎麼開始?
40多歲時,我就透過 走訪童年,重新看待自己的中年,從重新了解自己開始,寫下人生後半場的劇本,把自己當作專案來執行,成為自己的CEO。
從過去的自我對話,看見人生轉折,找到自己喜歡的自由,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困難重重,我從 愛自己的小練習 開始,做一場一場小小的生活實驗,重新找回內在的節奏。
「進行輸出」是我進行的第一場小行動,透過粉專 愛自己不阿雜,練習像全世界的陌生人發生,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幸運地有些共鳴的人,就成為支持自己的夥伴。
熟年智慧
慢慢走入60大關的我,當然對未來會仍有一些 自我懷疑,不聰慧、沒成就、無地位 ⋯⋯,「跟他人比較」是大多數人永遠放不下的課題,尤其進入輕熟年,更發現體力、腦力比不上年輕人,但慢慢地透過書寫,會意識到自己累積許多的 內在潛藏資源。
我也覺察自己過度忙碌的慣性,練習讓生活慢下來的方法,問自己什麼是「適合我」的生活節奏? 想要在下半場人充滿活力的走下去,保持健康的身心靈非常重要,這就是從習慣和習性開始。
建立且固定一個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的 #生活節奏 是必要的,我已經沒有更多的體力去接受不必要的人事物折騰,也不需要在內耗,耗損自己的能量,就是希望清清爽爽的過日子。
幸福其實可以很日常,我的舒服感就是來自於順心而過、順勢而為,走在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