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勞動市場正在經歷一個關鍵的結構性轉折,最新的職位空缺與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顯示,8 月職缺數小幅回升至 722.7 萬個,但被失業人口的 738 萬人超越,使職缺與失業人口比率降至 1 以下。這是自 2021 年 3 月以來首次出現勞動需求不足,標誌著市場從「供給受限」轉向「需求側疲軟」。同時,招聘人數(512.6 萬人)和辭職人數(309.1 萬人)均創下今年新低,反映出勞工信心不足,使 9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 5 個月低點。面對就業風險偏向下行,聯準會(Fed)副主席傑佛森已支持 9 月降息一碼(25 個基點),將基準利率降至 4% 至 4.25% 區間,決策者並預測年底前還會有兩次降息以支撐就業,但這是在通膨風險仍偏向上的情況下進行。更棘手的是,美國政府停擺風險迫在眉睫,將導致 9 月非農就業報告、CPI 等關鍵數據延遲發布,形成的「數據空窗期」可能使 Fed 在 10 月底決策時處於「盲飛」狀態,增加政策失靈與市場預期錯位的風險。
美國政府試圖透過關稅實現**「美國製造」回流的政策,正遭遇結構性矛盾。儘管計劃對專利藥、卡車等徵收高額關稅(最高達 100%),但豁免條款、美墨加協定(USMCA)、美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以及關稅導致原料價格上漲**(美國鋼材價格每噸 960 美元,遠高於世界平均的 440 美元)等多重因素削弱,使製造業在美國 GDP 佔比降至 9.4%。此外,H-1B 簽證申請費大幅提高至 10 萬美元,恐加速美國企業將 AI、產品開發等關鍵工作轉移至印度的全球能力中心(GCC)。在供應鏈重塑方面,蘋果採取分散風險的「保險政策」,在五年內於印度創造了 35 萬個就業機會,使全球約 1/5 的 iPhone 在印度生產。波音也著手開發新一代單通道飛機,目標在 2030 年代中期取代 737 MAX。
全球產業與地緣政治正在經歷深刻的競逐與再平衡。AI 領域的技術進展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專家駁斥「泡沫論」,預測到 2027 年底模型將頻繁超越專家表現。這場資本狂潮中,OpenAI 上半年營收約 43 億美元,但燒掉 25 億美元,預計至 2029 年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在 AI 基礎設施的累積支出將超過 2.8 兆美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歐競爭已轉向技術與標準的博弈。歐洲車廠如福斯計劃在 2027 年推出 2 萬歐元平價電動車 ID.1,並積極**「學習中國」的成本控制策略,轉向採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中國憑藉在該產業鏈的全球主導權(如磷、石墨加工產能佔全球 73.4%~95.3%),維持著成本優勢。同時,GLP-1 藥物司美格魯肽上半年銷售額達 165 億美元,但隨著核心化合物專利明年到期,中國已有 8 家企業申請上市,將引發**「以價換量」的價格戰與差異化**技術路線的競爭。
在地緣政治與能源方面,中國以 58 台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超越法國,躍居全球第二,在建機組達 26 台,並實現**「華龍一號」100% 國產化**,是保障能源主權與實現減碳目標的關鍵戰略。歐洲方面,德國總理表示歐洲與俄羅斯**「並非處於戰爭狀態,但已不再和平」,並批准解凍俄羅斯資產用以資助烏克蘭。能源市場上,OPEC+ 正考慮在 11 月將石油增產幅度提高至每日 41.1 萬桶,以爭取市佔,消息傳出後國際油價走跌約 1.2%。在貨幣市場上,澳洲央行維持 3.6% 現金利率不變,因 8 月通膨回升至 3% 且房價連續上漲。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則認為歐元區通膨風險「相當可控」。資本市場方面,花旗預計美元兌日圓匯率將在 150 左右見頂**,隨後數月內跌至 140 左右,主因是日本國債孳息率上升和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