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工大廠毛利率不高,但 ROE 超過 25% 的卻不少
台灣科技業兩大支柱分別是半導體業跟ODM/OEM代工大廠們.

而被很多人誤會說毛利不高的ODM/OEM大廠似乎很糟糕很需要轉型之類的.
但實際上ODM/OEM大廠 ROE超過 25% 的卻比比皆是,這是怎麼做到的?這不只是財務會計技巧,而是一整套深植於台灣代工廠 DNA 的「資本效率哲學」。
以下用三個層次拆解台灣ODM/OEM大廠的這套本事:
🧩 台灣代工的「低毛利、高週轉」本質
首先要理解:
台灣ODM/OEM行業的關鍵不是毛利率,而是資產週轉率(Asset Turnover)。
一間像緯創、緯穎、廣達、鴻海這樣的公司,代工的毛利率可能只有 5~10%,但其透過快速資本週轉—每一塊錢資本,一年能「翻」好幾次。
📊 舉個例:
- 假設毛利率只有 6%,但資本週轉率達到 4 次/年,
→ 年營收相當於資本額的 4倍。 → 那淨利就有 0.06× 4 = 0.24 . (ROE 24%)
⚙️ 財務邏輯:毛利低 ≠ 賺得少
許多人誤會「毛利率低=賺不多」,但事實上企業賺錢的關鍵在於:
ROE = 淨利率 × 資產週轉率 × 財務槓桿
台灣的代工廠善用的就是中間那個—週轉率。
為什麼能做到這麼快的週轉?
1️⃣ 現金流極度精準
代工業多採「先收預付款,再進原料」的模式,再加上與上游供應商的延遲付款條件, 實際上營運資金需求非常低。(像鴻海最有名就是對供應商延遲付款六個月或者更長,等於是收到帳一陣子之後才要付錢給供應商!)
2️⃣ 高產能利用率、低庫存
代工是「接單生產」,生產線稼動率高、庫存週轉快、存貨不積壓。
3️⃣ 產品集中在高流量市場
筆電、伺服器、AI模組這些產品更新快、交期短、訂單穩。不像重工業或航太那樣週期長、現金佔用大。
🏗️ 策略邏輯:靠穩定、靠節奏、靠信任
要讓這樣的財務結構成立,必須有三種支撐力:
1️⃣ 客戶信任
台灣代工的信任是「幾十年口碑」累積的。 AI大客戶如 Google、Microsoft、Amazon、Nvidia 會預先下單甚至預付款;這讓台灣廠能提前擴產、確保供應。
2️⃣ 供應鏈整合力
例如廣達、緯穎在 AI 伺服器上的生產模組已高度標準化, 讓生產線能「像樂高一樣」快速切換、組裝、交付。
3️⃣ 現金流紀律
這是台灣科技業最強的文化基因: 不拖帳、資金轉得快。 這種現金為王的意識使得他們能夠「撐過各種景氣循環」,也有能力去迎接新產品線爆發。
💡 總結:台灣代工的「低毛利高週轉」哲學
你可以這樣理解台灣代工產業的邏輯:
台灣ODM/OEM這些代工靠的是「供應鏈管理跟經營周轉效率」。
用紀律堆出穩定獲利,即便外人看來是毛利率低的產業;但週轉率快、槓桿控制好、跟客戶維持信任跟長久關係,就能做到
「低毛利,高 ROE」:一年賺1/4個資本額。
👉 台灣的 OEM / ODM 在 ROE 的表現比大部分品牌廠還要穩定、甚至更高。

品牌廠 ROE 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要先投入巨額研發或行銷成本,再加上有庫存周期長、現金流慢、不同零售通路的庫存難抓等;品牌背後有更多不可控的因素.
👉 儘管台灣ODM/OEM廠看起來沒有品牌廠那麼「性感」, 但從ROE的角度來看-是運作得非常高效且穩健的。
大致如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