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問我:「你每天都在寫,還有時間看別人的文章嗎?」
有。而且那是我每天最重要的「隱性訓練」。
我不只是看,而是帶著結構的眼睛去讀。
因為閱讀對創作者而言,不只是吸收,而是一場「逆向工程」。
你不是單純被感動,而是要問:「這篇文章,為什麼能讓我被感動?」
今天我想拆開我閱讀時的腦內運作,讓你看到我在「看一篇好文」時,其實在想什麼。
一、我先看「開頭」在做什麼
一篇文章的開頭,不只是引言,它其實是作者對讀者的「邀請函」。
我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開頭有沒有勾起我的好奇?
2️⃣ 它是用「故事」切入,還是「觀點」切入?
3️⃣ 如果我是作者,有沒有更快抓住注意力的開法?
例如,我讀到一篇文章開頭是這樣:
「我在便利商店看到一個男孩,把硬幣一個一個放進捐款箱。」
我不會只覺得「溫暖」,我會記:這是具體畫面開頭法。
然後我問自己:這畫面能不能轉成我自己的題材?
👉 這就是「主動閱讀」。
不是被動被故事帶著走,而是學會在每篇文章裡,提煉一個可用的開頭策略。
二、我接著觀察「節奏」
一篇文章的好看,不只在內容,而在節奏。
我會特別注意:這作者是怎麼「呼吸」的。
我通常會用一個簡單的方法:
📏 讀的時候在心裡數句長。
短句連發 → 節奏快;
長句堆疊 → 節奏慢。
我喜歡的作者會刻意在情緒轉折處「放慢」,在金句之前「停頓」。
這些都是節奏設計。
例如:
「我以為那只是暫時的焦慮。
後來才發現,那是我整個人生的底色。」
這兩句之間的空白,其實比字更有力。
所以我常練習:看別人怎麼「用空白說話」。
三、我再拆「結構」
結構對我來說,是寫作的骨架。
我會問自己:「這篇文章是什麼結構邏輯?」
常見的幾種:
- 故事型(事件發生 → 衝突 → 領悟)
- 論述型(提出觀點 → 舉例 → 收斂)
- 清單型(分點說明 → 重點統整)
- 混合型(故事+觀點交錯)
我閱讀時會畫線或做簡筆筆記,像這樣:
🟡 故事起點
🔵 轉折
🟢 金句或洞察
🔴 收尾句
看完一篇,我就能清楚知道:
「原來這篇是用故事開頭、論點收尾」——
那我就可以在我的文章裡,實驗同樣的骨架。
📌 訓練目標不是模仿,而是讓自己能說出:
「這篇為什麼能打動我?」
四、我觀察「情緒線」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最重要的一環。
文字的感染力,其實是來自「情緒的推進」。
我會記錄每一段的情緒起伏:
- 第一段是困惑
- 第二段是衝突
- 第三段是轉念
- 最後是釋懷
這條「情緒曲線」就是文章的隱藏劇本。
舉例來說,我看過一篇談離職的文章:
開頭焦慮 → 中段掙扎 → 結尾平靜。
那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內容新,而是情緒節奏的真實感。
於是我就問自己:
我自己的文章裡,有沒有情緒變化?
還是從頭到尾都在講道理?
這個檢查點,讓我的文字更「有生命」。
五、我最後看「尾巴」的力量
好的文章結尾,通常不只是收尾,而是「升維」。
我會特別記:作者最後一句在做什麼?
是收回主題?
是留白?
還是給出延伸思考?
例如:
「我們都在學著和不完美共處,
但那並不代表要放棄變得更好。」
這種結尾,是「餘韻式收尾」。
它讓人關掉文章後,還會再想一想。
所以我閱讀時常在想:
「如果這篇是我寫的,我會怎麼收?」
有時,我甚至真的動手改一版。
那不只是練習,而是「對話」。
閱讀,不只是吸收,而是拆解
讀者看文章,是被感動;
創作者看文章,是在觀察感動怎麼被製造。
當你開始「帶著拆解眼」去閱讀,
每一篇好文都會變成你的私塾老師。
所以我常說:
「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別人的作品裡挖出來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寫不出好東西,不妨先從「學會讀」開始。
閱讀不是休息,而是訓練。
當你看懂別人的節奏、情緒、結構,你就會漸漸寫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結構。
💬 文末行動呼籲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