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圖片
那是一個久違的晴天。
陽光不再刺眼,像被時間細細篩過,
落在桌上、落在鍵盤邊的茶杯裡,
也落在我重新啟動的生活節奏上。
康復後的第一個午後,我打開電腦,
心裡不是急著追進度,而是想知道-
自己能不能在新的速度裡,找到一種平靜的效率。
我開始學著把工作當作一場呼吸:
專案進行時吸氣,靈感來臨時吐氣。
在設計、寫文案、排活動的節奏之間,
讓自己不再被焦慮推著走,而是跟著當下的能量前進。
這樣的「慢」,不是退步,
而是一種體會。
當我更健康地面對工作時,
創意也變得更穩、更溫柔、更真實。
休養的時間裡,我學著放鬆與自修。
在這個快步調、習慣用網路找答案的時代,
我選擇用慢步調,去重新找到自己。
兩個月後,新工作的第一週便是四份急件。
我用了兩天就完成。
接著連假前的七個工作天裡,
我協助疏通了不少他人手邊的案子。
而那些沒人經手的新任務,
我也井然有序地排出一個月的時程。
主管看了笑著說:「妳就自由地做吧!」
那一刻我明白,
當我不再依賴科技,而是找到自己穩實的節奏,
再去選擇與能力相符、甚至稍高一點的工具與知識,
工作就會變得更快、更有效。
這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人機平衡」。
慢設計,讓設計回歸初衷。
我嘗試後發現:踏實慢做,反而快、穩、好。
做出來的設計,不僅貼近內在的節奏,
反而比預期更快、更完整。
那是一種健康、也平衡的狀態。
是否也曾感覺,被科技催促得有些疲憊?
試著放下它幾天,
用傳統的學習與手作節奏陪自己,
重新找回自然的呼吸。
當你再次拿起能協助專業的科技,
會發現那真是—如虎添翼。
願閱讀的你,若正被工作壓得焦慮,
也能在生活裡,慢慢找回那份平穩與喜愛。
嗨,如果你喜歡我這種方式的文字,歡迎分享,但也歡迎標註出處。
你可以這樣寫:「語錄風格來自 墨雪鳶紅」或「靈感來自某位喜歡用茶和花說故事的作者」。
如果你有了新的延伸創作,請讓我知道,我會高興地替你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