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自己記性不好,但其實,大多數人不是「記不起來」,而是「記不進去」。
真正的問題不是腦容量,而是資訊進入大腦的方式。
我們被教導要反覆背誦、默寫、畫螢光筆,可那只是最表層的輸入方式。
大腦不是儲存器(storage),而是組織器(organizer)。
它會根據「資訊進入的方式」決定要不要留下這段內容。
所以,如果你總是覺得背得慢、忘得快,也許只是你選錯了「輸入管道」。
不同科目,需要不同輸入形式
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在學習不同科目時,是不是都用同一種方式?
例如:護理理論用背、解剖生理用看、英文用抄、病理用唸。
結果是,全部都沒記起來。
事實上,不同內容對應的「最佳輸入模式」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三種常見的輸入形式,你可以試著對照自己目前的學習方式:
1️⃣圖像式輸入(Visual Input)
適合:解剖生理、病理、藥理流程圖、身體機制圖解
大腦在處理圖像的速度是文字的6萬倍。 這代表,如果你只是「看書文字」,大腦其實很難抓出空間概念。
實作方法:
✅用方格筆記畫出器官或流程圖,盡量把「關係」畫出來。
✅利用 Notion / GoodNotes 製作流程框架(如:血液循環 → 心臟 → 動脈 → 組織 → 靜脈 → 心臟)。
✅讓每個步驟之間有箭頭或顏色,取代死背。
例如,當你要記「腎臟濾過—再吸收—分泌—排出」時,畫出流向圖,比一頁文字有用多了。
2️⃣語言式輸入(Auditory / Verbal Input)
適合:理論課、護理倫理、心理衛生、溝通技巧等
這類科目靠的是理解邏輯與語感。
實作方法:
✅口頭講給自己聽,大聲唸出內容(不需逐字,只要用自己的話講)。
✅嘗試「邊講邊錄音」,再回放。你會發現自己理解的地方會越來越順。
✅用「教別人」的心態自言自語:如果我要講給學弟妹聽,我要怎麼說?
因為「講出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記憶輸入。
聲音刺激+語意組織=強化記憶的雙重回路。
3️⃣操作式輸入(Kinesthetic Input)
適合:臨床技能、實驗步驟、評估流程
有些內容不能「看懂」才能記起來,而是要「做一次」。
實作方法:
✅在學實作時,不要只記步驟,而是「邊動邊念」。
例:「先洗手 → 擦乾 → 消毒 → 開無菌包 → 準備棉球」。
✅回宿舍後可用空白紙「寫下流程圖」,甚至用筆模擬動作。
✅若允許,用影片記錄自己的操作並回放檢查。
這種輸入最接近真實記憶,大腦在動作記憶(muscle memory)上非常強大,比「純背誦」穩定得多。
「三段輸入法」:讓大腦知道你要它記什麼
如果你只背一次,那不叫學習;如果你能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式重新輸入,那才叫學習。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一個實用模型,叫作 三段輸入法:
第一段:概念理解(Understand)
目標是:讓大腦「知道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 先閱讀整段內容,標出關鍵概念詞(不超過10個)。
- 問自己:「這段話的重點是什麼?」
- 嘗試用一句話解釋整章的主旨。
💡 小技巧:
可以在 Notion 建立一個欄位叫「一句話摘要」, 每章都用一句話概括主題,強迫自己提煉意義。
第二段:重點提煉(Extract)
目標是:整理、壓縮、轉換。
- 不要再逐字抄筆記,而是用表格或階層架構。
- 建立「因果」與「分類」的結構(例如:病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護理重點)。
- 若用 OneNote,可利用階層標題功能(Heading 1 / 2 / 3)整理出邏輯。
💡 小技巧:
顏色標記不是重點越多越好,而是「一個顏色=一個層級」。
紅代表主題、橘代表關鍵字、綠代表例子。
視覺結構化的資料,能讓你更快找到記憶定位點。
第三段:輸出驗證(Output)
目標是:測試自己是否「真的會」。
- 用「空白回想法」:蓋住筆記,自己試著寫出重點。
- 或用 Notion 的 toggle list 功能做「折疊測驗」。
- 若是實作內容,可用模擬問答練習:「如果病人這樣表現,我該先觀察什麼?」
💡 小技巧:
每次複習結束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真的懂這個機制嗎?
- 如果要教別人,我能講出順序嗎?
- 哪個地方我還模糊?
這三題能強迫你進行「認知反饋」,讓學習進入長期記憶。
如何用 Notion / OneNote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
如果你常覺得讀完就忘,很可能是因為「知識沒有被組織」。
要讓大腦有效運作,你需要給它一個「可視化的地圖」。
以下是兩個實用方法:
📚 在 Notion 建立知識資料庫
可以建立一個主頁叫 《學習總目錄》,下方用分類表格管理各科:
科目主題一句話摘要最後更新熟悉程度(1-5)
然後在每個主題頁面裡,建立三個區塊:
1️⃣ 概念理解(放重點摘要)
2️⃣ 圖像整理(插入流程圖、結構圖)
3️⃣ 輸出測驗(自製問題或折疊卡)
這樣每次複習時,你不是「重背」,而是「重走一次知識路徑」。
📘 在 OneNote 製作「章節樹狀筆記」
適合偏重內容細節的科目(像解剖或病理)。
- 用標題層級建立樹狀結構(例如:心臟 → 心肌構造 → 收縮機制 → 動脈血流 → 臨床變化)
- 插入截圖、表格、語音筆記,讓筆記更立體。
- 每章最後留一頁叫「測驗頁」,專放自己做錯的題目或模糊的觀念。
📍小提醒:
筆記不是收藏品。
如果你不再打開它,它就只是電子垃圾。
定期回看、修改、連結,是讓筆記變成「活資料」的關鍵。
實例:我如何背完一整章解剖生理
以前的我總覺得解剖生理最可怕,光「心臟」那章就要記血液流向、瓣膜開閉、電傳導機制…… 結果花了三天背,兩天忘。
後來我開始用三段輸入法:
第一天:理解 → 先看動畫與流程圖,把「血流方向」搞懂。
第二天:提煉 → 自己畫出心臟四腔與血液路線,用不同顏色區分含氧與缺氧血。
第三天:輸出 → 用空白紙寫出整個流程,然後用語音自述一次。
我發現只要三天,大腦就能把「血流」這件事變成自動化反應。
真正的關鍵不是記性,而是輸入方式變得正確。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學習從來不是一場記憶比賽。
你不需要成為最快背書的人,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輸入節奏。
我們都在嘗試與自己的大腦建立合作關係,而不是對抗它。
如果你最近也因為記不住而感到沮喪,請記得:
那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還沒找到「對的入口」。
試著改變方法,而不是責怪自己,當學習變得順手,你會重新相信自己的腦袋其實很好用。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最近在讀什麼內容?
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哪個章節讓你覺得「怎麼背都進不去」?或是,你有沒有找到自己的「輸入管道」? 或許你的方法能啟發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