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總是讀不熟?說不定是「輸入管道」錯了》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我們常以為自己記性不好,但其實,大多數人不是「記不起來」,而是「記不進去」


真正的問題不是腦容量,而是資訊進入大腦的方式。

我們被教導要反覆背誦、默寫、畫螢光筆,可那只是最表層的輸入方式。


大腦不是儲存器(storage),而是組織器(organizer)。


它會根據「資訊進入的方式」決定要不要留下這段內容。

所以,如果你總是覺得背得慢、忘得快,也許只是你選錯了「輸入管道」。


不同科目,需要不同輸入形式

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在學習不同科目時,是不是都用同一種方式?

例如:護理理論用背、解剖生理用看、英文用抄、病理用唸。

結果是,全部都沒記起來。


事實上,不同內容對應的「最佳輸入模式」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三種常見的輸入形式,你可以試著對照自己目前的學習方式:


1️⃣圖像式輸入(Visual Input)

適合:解剖生理、病理、藥理流程圖、身體機制圖解


大腦在處理圖像的速度是文字的6萬倍。 這代表,如果你只是「看書文字」,大腦其實很難抓出空間概念。


實作方法:

✅用方格筆記畫出器官或流程圖,盡量把「關係」畫出來。

✅利用 Notion / GoodNotes 製作流程框架(如:血液循環 → 心臟 → 動脈 → 組織 → 靜脈 → 心臟)。

✅讓每個步驟之間有箭頭或顏色,取代死背。

例如,當你要記「腎臟濾過—再吸收—分泌—排出」時,畫出流向圖,比一頁文字有用多了。


2️⃣語言式輸入(Auditory / Verbal Input)

適合:理論課、護理倫理、心理衛生、溝通技巧等


這類科目靠的是理解邏輯與語感


實作方法:

✅口頭講給自己聽,大聲唸出內容(不需逐字,只要用自己的話講)。

嘗試「邊講邊錄音」,再回放。你會發現自己理解的地方會越來越順。

用「教別人」的心態自言自語:如果我要講給學弟妹聽,我要怎麼說?

因為「講出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記憶輸入


聲音刺激+語意組織=強化記憶的雙重回路


3️⃣操作式輸入(Kinesthetic Input)

適合:臨床技能、實驗步驟、評估流程


有些內容不能「看懂」才能記起來,而是要「做一次」。


實作方法:

✅在學實作時,不要只記步驟,而是「邊動邊念」。
例:「先洗手 → 擦乾 → 消毒 → 開無菌包 → 準備棉球」。

✅回宿舍後可用空白紙「寫下流程圖」,甚至用筆模擬動作

✅若允許,用影片記錄自己的操作並回放檢查。

這種輸入最接近真實記憶,大腦在動作記憶(muscle memory)上非常強大,比「純背誦」穩定得多。


「三段輸入法」:讓大腦知道你要它記什麼

如果你只背一次,那不叫學習;如果你能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式重新輸入,那才叫學習。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一個實用模型,叫作 三段輸入法

第一段:概念理解(Understand)

目標是:讓大腦「知道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1. 先閱讀整段內容,標出關鍵概念詞(不超過10個)。
  2. 問自己:「這段話的重點是什麼?」
  3. 嘗試用一句話解釋整章的主旨


💡 小技巧:

可以在 Notion 建立一個欄位叫「一句話摘要」, 每章都用一句話概括主題,強迫自己提煉意義。


第二段:重點提煉(Extract)

目標是:整理、壓縮、轉換。

  • 不要再逐字抄筆記,而是用表格或階層架構
  • 建立「因果」與「分類」的結構(例如:病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護理重點)。
  • 若用 OneNote,可利用階層標題功能(Heading 1 / 2 / 3)整理出邏輯


💡 小技巧:

顏色標記不是重點越多越好,而是「一個顏色=一個層級」。

紅代表主題、橘代表關鍵字、綠代表例子。

視覺結構化的資料,能讓你更快找到記憶定位點


第三段:輸出驗證(Output)

目標是:測試自己是否「真的會」

  • 用「空白回想法」:蓋住筆記,自己試著寫出重點。
  • 或用 Notion 的 toggle list 功能做「折疊測驗」。
  • 若是實作內容,可用模擬問答練習「如果病人這樣表現,我該先觀察什麼?」


💡 小技巧:

每次複習結束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真的懂這個機制嗎?
  2. 如果要教別人,我能講出順序嗎?
  3. 哪個地方我還模糊?


這三題能強迫你進行「認知反饋」,讓學習進入長期記憶


如何用 Notion / OneNote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

如果你常覺得讀完就忘,很可能是因為「知識沒有被組織」。

要讓大腦有效運作,你需要給它一個「可視化的地圖」。


以下是兩個實用方法:

📚 在 Notion 建立知識資料庫

可以建立一個主頁叫 《學習總目錄》,下方用分類表格管理各科:

科目主題一句話摘要最後更新熟悉程度(1-5)

然後在每個主題頁面裡,建立三個區塊:

1️⃣ 概念理解(放重點摘要)

2️⃣ 圖像整理(插入流程圖、結構圖)

3️⃣ 輸出測驗(自製問題或折疊卡)


這樣每次複習時,你不是「重背」,而是「重走一次知識路徑」。


📘 在 OneNote 製作「章節樹狀筆記」

適合偏重內容細節的科目(像解剖或病理)。

  • 用標題層級建立樹狀結構(例如:心臟 → 心肌構造 → 收縮機制 → 動脈血流 → 臨床變化
  • 插入截圖、表格、語音筆記,讓筆記更立體。
  • 每章最後留一頁叫「測驗頁」,專放自己做錯的題目或模糊的觀念。


📍小提醒:


筆記不是收藏品。

如果你不再打開它,它就只是電子垃圾。

定期回看、修改、連結,是讓筆記變成「活資料」的關鍵。


實例:我如何背完一整章解剖生理

以前的我總覺得解剖生理最可怕,光「心臟」那章就要記血液流向、瓣膜開閉、電傳導機制…… 結果花了三天背,兩天忘。


後來我開始用三段輸入法:

第一天:理解 → 先看動畫與流程圖,把「血流方向」搞懂。

第二天:提煉 → 自己畫出心臟四腔與血液路線,用不同顏色區分含氧與缺氧血。

第三天:輸出 → 用空白紙寫出整個流程,然後用語音自述一次。


我發現只要三天,大腦就能把「血流」這件事變成自動化反應


真正的關鍵不是記性,而是輸入方式變得正確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學習從來不是一場記憶比賽。


你不需要成為最快背書的人,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輸入節奏

我們都在嘗試與自己的大腦建立合作關係,而不是對抗它。


如果你最近也因為記不住而感到沮喪,請記得:

那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還沒找到「對的入口」。

試著改變方法,而不是責怪自己,當學習變得順手,你會重新相信自己的腦袋其實很好用。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最近在讀什麼內容?

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哪個章節讓你覺得「怎麼背都進不去」?或是,你有沒有找到自己的「輸入管道」? 或許你的方法能啟發更多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浮光影夢
1會員
28內容數
你好,我是影,一名護理系學生。 平時忙於課業、打工和考試,兼顧信仰及個人生活,雖挑戰重重,我仍相信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在這裡,我會分享我的生活點滴,從時間管理到未來規劃,探索如何在忙碌中找尋平衡與成長。 為自己開闢第二條路的同時,也希望能和你一起找到那一抹屬於自己的光亮,為各自的故事添上一筆溫柔而堅定的色彩。
浮光影夢的其他內容
2025/10/21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到了晚上十點,端出咖啡、打開書本、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拼了」。結果半夜兩點,書讀了沒幾頁,腦袋昏沉、眼神空洞,隔天上課連聽講都像在做夢。 長久下來,我們好像被灌輸一種錯覺:只有犧牲睡眠的人才叫努力。 但事實是——熬夜學習,往往只是效率低下的另一種形式。
Thumbnail
2025/10/21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到了晚上十點,端出咖啡、打開書本、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拼了」。結果半夜兩點,書讀了沒幾頁,腦袋昏沉、眼神空洞,隔天上課連聽講都像在做夢。 長久下來,我們好像被灌輸一種錯覺:只有犧牲睡眠的人才叫努力。 但事實是——熬夜學習,往往只是效率低下的另一種形式。
Thumbnail
2025/10/20
有一段時間,我的日子像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線的接力賽。 每個人都速度很快:搶到熱門的跨域計畫、社團裡被點名的幹部、實習名額釋出三分鐘就被搶光。 那時我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在前進,而是在追趕一個看不見的背影……
2025/10/20
有一段時間,我的日子像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線的接力賽。 每個人都速度很快:搶到熱門的跨域計畫、社團裡被點名的幹部、實習名額釋出三分鐘就被搶光。 那時我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在前進,而是在追趕一個看不見的背影……
2025/10/19
我們活在一個崇拜「效率」的時代。 待辦清單上每一個打勾、時間軸上每一個完成的任務,都像是在為自己證明——我有在進步,我在掌控生活。 但是不是有那麼幾天,你明明完成了所有代辦事項,心裡卻一點都不輕鬆?
2025/10/19
我們活在一個崇拜「效率」的時代。 待辦清單上每一個打勾、時間軸上每一個完成的任務,都像是在為自己證明——我有在進步,我在掌控生活。 但是不是有那麼幾天,你明明完成了所有代辦事項,心裡卻一點都不輕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1. 什麼是記憶力 記憶力是人腦儲存、保留和回憶信息的能力。它是我們學習、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基礎。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保留幾秒到幾分鐘。長期記憶則可以儲存大量信息,並保留很長時間。良好的記憶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和完成各種任務。 2
Thumbnail
1. 什麼是記憶力 記憶力是人腦儲存、保留和回憶信息的能力。它是我們學習、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基礎。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保留幾秒到幾分鐘。長期記憶則可以儲存大量信息,並保留很長時間。良好的記憶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和完成各種任務。 2
Thumbnail
不管如何,對記憶最好的事情就是創造他們,嘗試新事物,失敗後再嘗試,永不停止。
Thumbnail
不管如何,對記憶最好的事情就是創造他們,嘗試新事物,失敗後再嘗試,永不停止。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喜歡編故事的大腦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
Thumbnail
喜歡編故事的大腦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