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的日子像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線的接力賽。
每個人都速度很快:搶到熱門的跨域計畫、社團裡被點名的幹部、實習名額釋出三分鐘就被搶光。
開啟社群,看到別人的「今日完成」貼文——證照、競賽、作品集更新——我原本還在整理筆記,心就先跌了一階。
那時我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在前進,而是在追趕一個看不見的背影。
後來我才明白:同儕競爭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代表我要跟著焦慮。
真正影響我們的,不是別人的速度,而是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步調。
大學階段最容易陷入的比較
大學充滿「可被量化」的里程碑:
- 成績:GPA、必修平均、排名,數字清楚又殘酷,差零點幾都像天差地遠。
- 實習:名額有限、錄取名單公開,每個人都盯著公告,像在等車門打開的那一刻。
- 計畫與比賽:只要報名,就會出現入選名單和得獎名次,誰上、誰沒上,一目瞭然。
這些資訊透明其實很好,讓我們知道要努力的方向;但透明也讓比較變得太容易。
你很難不看、不想、不在乎。
問題是,當比較變成生活的背景音,你的注意力會慢慢從「我要學什麼」轉為「我落後多少」。
人一旦被落後感牽著走,很容易在還沒出發前,就先把自己判輸。
比較帶來的心理暗示
比較本身中性,但它常帶著兩個暗示:
🦉「我不夠好,所以要更快」
你開始壓縮睡眠、把行程塞滿,覺得只要比別人早一點、有更多「完成勾勾」,焦慮就會消失。
但速度從來不是安全感的保證。
你跑得越快,越沒有時間看清楚自己是不是跑在對的方向。
🦉「別人都會,我不會」
我也曾這樣想。
後來發現,別人貼出的是結果、是剪輯後的片段;而我對自己的認知,卻是從所有瑣碎過程和失敗片刻堆起來的,用別人的成果對比自己的過程,永遠會輸。
當這兩個暗示反覆出現,你會做出兩種極端的選擇:要嘛拼命加速,要嘛乾脆放棄。
兩者都可惜,因為學習需要的是節奏,不是極端。
當我選擇不跟別人比
有學期我同時面對幾個期限:報告、專題、語言考試。
群組裡的訊息像潮水,我越看越慌,那天晚上,我把手機關成飛航,拿出一張空白紙,寫下兩行字:
- 如果我不看任何人的進度,我今天會做什麼?
- 我希望三週後的自己,因為什麼而感謝現在的我?
我開始把所有任務拆到「今天可完成」的最小單位:
不是「寫完報告」,而是「寫出報告的目錄與三個小標」;不是「準備考試」,而是「做完單字本第1–3頁、畫出錯詞」。
第二天起床,我只看自己的清單,不再打開群組的「別人完成列表」。
奇妙的是,幾天後,我的焦慮沒有完全消失,但它安靜了。
更意外的是,我發現自己其實可以穩穩地往前走,即使步伐不快。
那次之後,我開始練習把關注點,從「外部比較」轉到「內部基準」。
我不是不在乎外界,而是先把自己的基準線拉清楚,再去面對世界。
如何建立「自我基準」:從量化成長轉為質性觀察
外部指標(分數、名額、名次)不是邪惡,只是不完整。
要讓步調回到自己身上,可以試試這五個方法:
1️⃣定義你的「基準線問題」
每天只問三個固定問題,把自己拉回目前的軌道:
- 今天的唯一重點是什麼?(只選一件)
- 哪一步完成就算合格?(設最低門檻,而不是理想目標)
- 什麼事可以明天再做?(練習不把所有事都放進今天)
這三個問題讓「今天」變得可見,也讓你學會有意識地捨棄。
2️⃣用「質性里程碑」替補「量化缺口」
量化很好記錄,但很多真正的成長其實是質性的:
- 今天理解了一個以前看不懂的概念
- 今天敢問了一個以前不敢問的問題
- 今天把流程梳理到可以講給別人聽
把這些「看不見的進步」寫進你的進度紀錄裡。
因為人是被看見的進步推動,而不是被數字嚇大的。
3️⃣建立「輸出導向」的學習回饋
我把每週的學習,固定轉成小小的輸出:
- 一段 300 字的概念摘要
- 一張流程圖
- 一次教朋友五分鐘的口頭說明
輸出不是炫耀,而是整理和校正。
透過輸出,你會知道自己卡在哪裡、懂到哪裡。
懂的深度,比進度百分比更能定義你的步調。
4️⃣規劃「節奏週」而不是「滿檔週」
我開始把一週分成三種日子:
🌟推進日:有難度、需要長時間專注的核心任務(通常每週 3–5 天)
🌟整理日:把散亂的資料、雜務收拾好,讓系統回到秩序(通常每週 1–2 天)
🌟呼吸日:故意留白、補眠、散步、做非功利的事(每週至少 1 天)
這讓我避免每一天都想「同時做好所有事」;節奏感來自差異,而不是堆滿。
5️⃣做一份你的「私人排行榜」
把外界的排行榜搬走,放上只跟自己有關的指標。
我每個月會評 1–10 分,只有五個項目:
✅專注品質:我有沒有被自己設定的優先順序帶著走?
✅表達清晰度:我能把學到的東西講清楚嗎?
✅身體感受:我有沒有睡好、吃好、動一動?
✅關係溫度:我有沒有好好回訊息、在乎重要的人?
✅好奇心:我有沒有學一個跟課外、不功利但覺得有趣的東西?
有時「專注品質」9 分,但「身體感受」只有 5 分,那我知道下個月要調整的不是效率工具,而是休息與運動。
定義了步調,世界不再只剩下速度
我慢慢發現一個改變:看到別人的成就,心裡還是會有波動,但它不再把我推著跑。
我會先問:
- 這件事真的與我當下的方向有關嗎?
- 如果我去追,我會失去什麼?
- 我現在最需要的,是再加速,還是調整方向?
你會驚訝地發現,很多焦慮不是來自不足,而是來自不相干。
無關的火都滅了,你的路會亮很多。
比較讓人成熟,只要你記得自己在往哪裡走
比較永遠存在。
成熟不是不比較,而是選擇怎麼比較。
你可以把別人的速度當成參考值,但不要把它變成審判你的尺。
真正重要的,是你逐步建立的節奏:今天做一點點、明天前進一小步、下週把一件事做紮實。
當你的注意力回到「我在成為誰」,而不是「我有沒有趕上誰」,你會感覺到一種踏實:我走得不快,但我在長成我想要的樣子。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如果你也正卡在比較與焦慮之間,我想把那兩個問題送給你,今晚就寫在紙上吧:
- 如果不看任何人的進度,你今天會做什麼?
- 三週後的你,會因為你今天哪個選擇而感謝你?
把答案變成明天的第一個小行動。
只要啟動,一切就會慢慢跟上。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最常被哪一種比較影響?成績、實習、還是某些社群貼文?
你試過哪些方法,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步調?
如果要幫自己設計一份「私人排行榜」,你會放哪五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