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崇拜「效率」的時代。
待辦清單上每一個打勾、時間軸上每一個完成的任務,都像是在為自己證明——我有在進步,我在掌控生活。
但有沒有那麼幾天,你明明完成了所有代辦事項,心裡卻一點都不輕鬆?好像越是高效,就越覺得空。
生產力崇拜下的疲憊:打卡式完成 vs. 真正滿足
我曾經是那種「一事無成會感到罪惡」的人。
早上七點起床、固定時間運動、學習、工作、規劃下一週……整天的時間像被密密麻麻的格子塞滿。
我以為這樣的自己會變得更強、更好。
但真正讓我感到害怕的,是有一次完成所有代辦後,卻突然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不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所謂「生產力崇拜」,其實是一種偽裝的焦慮。
我們害怕被看見的閒、被誤會的懶,所以用行動掩飾不安,但當「做事」變成「逃避空白」的方式,我們就會陷入永無止境的忙碌。
那不是充實,而是一種消耗。
我如何在追求效率中迷失自己
我記得有段時間,我每天都會記錄「完成了幾項任務」。
那是一個數字導向的階段——我把「多」當成「好」。
寫筆記要最完整、規劃要最細、學習要最密集,但奇怪的是,那些日子裡,我的焦慮卻變得前所未有的多。
我開始害怕沒效率、害怕浪費時間,甚至連休息都會內疚。
有時候朋友約我出去,我腦中第一個想法是:「那樣今天的進度就亂了。」那時的我沒發現,效率其實早就變成了一種新的壓力來源。
直到有天晚上,我坐在書桌前,電腦上開著一整頁計畫表,卻一句話都打不出來。
那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疲憊。
我花了太多時間追趕進度,卻沒花時間問自己——這些進度,是不是我真的想完成的。
分辨「必要」與「習慣性忙碌」的方法
後來我學會一個方法,幫自己重新分類「要做的事」。
那天我在筆記本上畫了兩個欄:
一欄寫著「必要」,另一欄寫著「習慣性忙碌」。
必要的事,是對長遠目標有意義的。
它可能辛苦,但能帶來成長、或與價值一致。
習慣性忙碌,則是讓你覺得「好像有在前進」的假象。
它們有時看起來很充實,實際上卻沒有產生任何積累。
例如:
- 一再重整筆記而不真正理解內容。
- 一直調整行程表,但沒有真正執行。
- 花一小時回覆訊息,只因不想顯得怠慢。
我發現,許多讓人疲憊的「忙」,都屬於第二類。
當我開始每天只挑三件「真正必要」的事去完成,反而多了時間呼吸。
奇妙的是,那些日子我比以前更有效率,卻也更自在。
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一天:「結果+感受」並存
我現在對「好的一天」有新的定義。
不是完成幾件事,而是能否在其中找到一個值得被記住的瞬間。
有時是早晨的光線,有時是學會一個概念,有時只是中午散步時那份安靜。
那一刻不需要被打卡、不需要被證明,它提醒我:生活不是報表,而是一種經驗。
如果你也常被生產力壓得喘不過氣,可以試著用這三個問題檢視一天:
1️⃣今天有沒有做一件對自己重要的事?
2️⃣有沒有一個時刻是真心投入的?
3️⃣即使什麼都沒完成,我是否仍願意溫柔地對待自己?
當我們開始關注「感受」而不只是「成果」,效率自然會回到正確的位置——不再是主角,而是工具。
效率可以提升生活,但不能取代生活
我們太容易把「能做多少事」當作「活得多好」。
但人生不是績效表,它不該被切割成一格格可被量化的成就,而是由無數體驗交織而成的節奏。
我仍然喜歡計畫,也熱愛完成清單的那份滿足,只是現在的我,會在代辦事項的最後多加一項:「留一點時間,什麼都不做。」
有時,真正的進步,是學會慢下來。
因為當你停止追趕,才能重新聽見自己。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願你在每個忙碌的日子裡,都能記得停下來呼吸。
願你在完成每一件事之前,先問自己:「這是我真心想做的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全心投入;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請允許自己放下。
時間不該只是被利用,更該被感受。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在你的生活裡,「效率」代表什麼?
你有沒有經歷過那種「做很多事卻一點都不快樂」的時候?也許你的故事能成為別人放慢腳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