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裡,我們很早被訓練懂得「競爭」——升遷要快、業績要強、存在感要高。
這套邏輯曾經推動過許多企業成長,但也在無形中製造出焦慮、隔閡與「假合作」。
我曾輔導過一位高階主管,她的團隊績效亮眼,但流動率卻居高不下。她告訴我:「大家都太想證明自己,合作時像各自比拼速度。」在深入交流後,她突然沉默良久說:「我以為這是競爭力,原來這只是恐懼。」
恐懼輸給別人,恐懼不被看見,恐懼自己不夠好。
而這些恐懼,往往讓團隊輸掉了「信任」。
從「我贏」到「我們贏」,三個關鍵轉變
- 把焦點從「表現自己」轉向「貢獻他人」
當一位主管不再問「你完成多少?」而是問「你幫誰更容易成功?」團隊的動能就會改變。
- 讓共享成為文化,而非口號
真正的共享,是敢說「我這次沒做好」,是願意分享思考邏輯、失敗經驗、學習歷程。當人們知道分享不會讓自己失去價值,而是增加信任,團隊自然更有力量。
- 獎勵合作,而非單打獨鬥
在績效考核裡,只獎勵個人表現,會讓人習慣「守成績不守人」。當組織開始用「共創成果」來評價表現時,競爭就會自然轉為共榮。
從「搶功」到「共好」,他們做到了
有一次,我協助一家科技公司調整跨部門協作。
過去,每個部門只顧自己KPI,產品上線總延遲。
後來,公司調整獎勵機制,改為「共同達成里程碑」。結果是——沒有人失去舞台,反而更多人主動互助。
有個中階主管說:「以前我只在乎誰拖慢進度,現在我更在意怎麼讓大家都能順利前進。」
沒有人失去舞台,反而越來越多人願意伸手。
真正的贏,是讓彼此都能更好
在這個推崇「效率、數字、競爭」的時代,
願我們都能記得——一個人跑得快,是能力;一群人跑得遠,才是成就。
成熟的領導者,不再用「誰輸誰贏」定義成功,
而是用「我如何讓別人也能贏」來衡量自己的影響力。
📌 現在的你走到哪一步?
A|我開始學會放下競爭,轉而專注於合作
B|我仍在平衡「績效」與「關係」的掙扎中
C|我想打造一個真正共榮的團隊文化
👉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項與想法,讓我們一起練習成為「讓他人也能發光」的領導者。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