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杯咖啡能解決的問題,比十次會議還多。
那一杯沒喝完的咖啡
那天早上,我照例拿著咖啡走進茶水間,腦子裡仍在想著前一天卡關的專案。
行銷部要趕產品上架,卻一直等不到品保部的檢測報告;
供應鏈又說是研發那邊沒更新系統。
三方互踢,時間像沙漏一樣不斷流失。
就在那個早晨,品保部的珊珊笑著問我:「欸,聽說你們的樣品上週卡在組裝那邊?」
我一愣。
原來那份「卡關的報告」,不是誰在偷懶,而是系統資料沒同步更新。
她隨口一提,我瞬間找到了專案延誤的根源。
但我永遠記得那個瞬間——
問題不是在部門之間,而是在「信任斷層」裡。
從那天開始,我學會一件事:
真正的跨部門合作,不在會議室裡開始,而是在茶水間建立。

跨部門協作的真相:難在「立場」而非「能力」
許多人抱怨:「跨部門真的好難合作。」
其實問題不是「人不行」,而是「立場不同」。
行銷追求速度,研發講究穩定,品保堅持零風險,採購盯著成本。
每個部門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方向不一定一致。
我曾參與過一次跨部門專案啟動會。
十幾個人坐滿整間會議室,報告輪流上台。
不到二十分鐘,火藥味就出來了。
行銷部說:「研發太慢!」
研發部反擊:「你們需求三天改一次,我怎麼開發?」
主管臉色凝重,整場會議從「共識」變成「攻防」。
我後來才懂,協作不是靠權力,而是靠信任。
沒有信任,就算流程完美,還是會各自為政;
有了信任,即使資訊不全,也能互相補位。
真正懂得協作的人,永遠會先問一句:
「對方在意的是什麼?」
當你願意理解別人的KPI,你就有機會創造共同的成果。

信任來自非正式場合
我們總以為合作要靠流程、靠報表、靠專案會議。
但事實上,最有效的合作,常發生在非正式場合。
我曾經推過一個內部效率提案。
會議上講得天花亂墜,但沒人理會。
直到有一次中午,我在茶水間遇到資訊部的小明,
他邊加熱便當邊說:「那個流程如果我們幫你自動化,會省很多時間。」
就這樣,一個「茶水間閒聊」,竟成了公司後來採用的制度。
有時候,茶水間比會議室更真實。
那裡沒有匯報、沒有角色壓力,只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信任就是這樣長出來的。
不是靠職位,也不是靠權威。
是靠一次次自然的互動、彼此的回應、和願意多走一步的關懷。
後來我開始習慣,在部門走廊、午餐時間,
刻意多跟不同單位的同事聊幾句。
不是為了建立人脈,而是讓對方知道:
「我看見你,也理解你的努力。」
這樣的小動作,成了我跨部門溝通最強的「隱形武器」。

用數據說話:共識的通用語
有一次,我們行銷部與研發部為了包裝設計吵了三天。
行銷認為顏色太暗、字太小;
研發堅持那是標準規格,改了會延遲量產。
雙方誰也不讓,氣氛緊繃。
我心想:這樣下去,只會變成「誰比較兇誰贏」。
於是我回到座位,拉出過去三個月的客訴資料,
統計出有27%的消費者因包裝資訊不清楚而誤用產品。
隔天開會,我沒有再說「我覺得」,
而是直接投影那張圖表。
所有人安靜了十秒。
研發主管看著數據說:「原來問題不在顏色,而是資訊層次。」
接著他主動提議修改排版,不增加成本。
那天我深深體會到:
「數據不是用來證明自己對,而是用來讓大家看見真相。」
在跨部門合作中,數據是中立的語言。
它不帶情緒,卻能讓人回到理性。
當我們以事實為基礎,就能把對話從「攻擊」變成「共創」。

給予比索取更有力量
「我都已經這麼忙了,為什麼還要幫別的部門?」
這是我年輕時最常有的念頭。
直到有一次,設計部請我協助簡報內容,
我熬夜幫他們整理出重點與邏輯。
那週之後,我遇到一場臨時客戶簡報,
需要緊急改動視覺稿。
設計部不但加班幫我做完,還主動修正客戶沒提的細節。
我那時突然明白:
給予不是單向付出,而是一種信任的交換。
你先投資別人,未來他們會成為你的「助攻」。
這就像「人脈存摺」。
每一次主動幫忙、提供資訊、分擔壓力,
都像是在信任帳戶裡存下一筆利息。
等哪天你需要協助,那些善意就會自動滾回來。
我後來學會三個原則:
- 主動給予資訊與協助, 即使不屬於你職責。
- 對別人的貢獻表達感謝, 讓對方覺得被看見。
- 不計較當下的平衡, 因為信任不是當場清算的帳。

從個人到組織:打造交換文化
有次公司系統出包,全公司停擺。
IT 部門被客訴電話轟炸,壓力爆表。
沒人想幫,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工作」。
那天,行銷主管主動說:「我們來幫忙接前線客服吧!」
這個舉動立刻減輕了IT的負擔,
也讓整個團隊重新凝聚。
我看著那場景,突然想到一個概念:
真正的合作,是以交換創造價值。
這種交換不是利益,而是信任與支持的交換。
當每個人都願意為別人補位、
願意在關鍵時刻伸手,
那個團隊就會變得不一樣。
後來我在部門推行一個「小協作計畫」:
每個人每週花30分鐘,幫另一個部門完成一件小事。
有人幫忙翻譯文件、有人測試流程、有人修改簡報。
幾週後,部門之間的互動變得自然許多。
我們不再是「同事」,而是「夥伴」。

茶水間的哲學:在日常裡建立信任
有人問我:「跨部門協作到底要靠什麼?」
我想了很久,回答只有兩個字:信任。
信任不是簽合約、不是喊口號。
它是一種被看見的感覺,是「我相信你也想把事情做好」的默契。
那天,我又在茶水間遇到珊珊。
她笑著說:「上次那件事後,我們也改了入料流程,現在好多了。」
我回她一句:「那下次要不要喝杯咖啡聊聊下一版?」
我們都笑了。
這樣的交流,看似輕鬆,卻是專案能順利推動的關鍵。
真正的專業,不只是把事情做好,
而是讓別人願意和你一起做好。
茶水間的咖啡,或許只是日常;
但對懂得協作的人來說,那是一種文化、一種信任的延伸。
當你學會在非正式場合中建立真誠連結,
你會發現——
職場再難的牆,也能被一杯咖啡溫柔地融化。

結語:以交換創造價值
跨部門合作的本質,是「讓彼此都能被成就」。
你願意給予,別人就願意信任;
你願意理解,別人就願意靠近。
而所有這些轉變,不是從會議紀錄開始,
而是從一句「要不要喝杯咖啡?」開始。
三個行動練習
- 每天主動找一位不同部門的同事聊天五分鐘。
不談任務,只談近況。這能打開關係的起點。 - 建立自己的「協作筆記」。
記錄誰幫過你、你又幫過誰,讓信任關係有跡可循。 - 用數據替代情緒。
每次跨部門討論前,準備一份中立的數據報告,
讓對話回到事實,不陷入爭論。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 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 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信任,不是靠會議建立的,而是靠一杯咖啡的誠意。」
- 「數據是跨部門共識的通用語。」
- 「真正的高手,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讓別人願意和他合作。」
- 「給予,是最聰明的人際投資。」
- 「非正式場合,藏著最正式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