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種困境:
- 想找其他部門幫忙,但對方冷冷一句:「這不是我們負責的。」
- 同事明明答應幫你處理,卻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
- 開會時講得熱烈,會後卻沒人行動,你只能自己扛下全部。
這種卡關,不是你能力不夠,也不是人緣不好,而是你不懂得「借力」。
在沒有上下階層的協作關係中,你沒有指揮權、也無法強制推動,唯一能靠的,就是影響力。
但大多數人對「橫向影響力」的理解,還停留在:「我多講幾句、解釋清楚就會願意配合吧?」
然而,真正有效的影響力,不是靠「講得多」,而是靠「設計互動」,讓對方自願參與、看見價值、願意投入。
橫向協作之所以難,是因為它跨越了部門、角色與責任的界線:
- 對方不一定知道你在幹嘛
- 更不一定覺得你的事與他有關
- 而你,既無法命令他,又不想欠情,只能邊猜邊試
所以,想要讓事情在橫向場域中流動起來,你不能硬推,而是要懂得「借力」,借資源、借人脈、借信任、借立場,甚至借一個對方剛好也想解決的痛點。
這篇文章,我將帶你拆解高效橫向協作者的五種「影響力法則」,教你在沒有權力的場景中,也能推動事情、獲得支持、甚至創造雙贏。
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從不依賴權力,而是靠「讓別人願意出力」的能力。
第一章|不是你沒地位,是你沒建立「合作誘因」:影響力的第一步
在橫向協作中,你最大的困難往往不是「怎麼做」,而是「對方為什麼要幫你做」。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開口請求協助時,對方第一反應不是配合,而是:「這是我們部門的事嗎?你們怎麼不自己處理?」
不是因為你不夠客氣、也不是因為你沒講清楚,而是你沒有建立「合作的誘因」。
【什麼是合作誘因?】
簡單來說,合作誘因就是讓對方自願參與的動機。
當對方覺得這件事「對我有利」、「符合我的利益」、「幫我省麻煩」,他就會願意投入資源; 相反,如果對方覺得「又麻煩、又不關我事、做了也沒好處」,他再怎麼人好,也很難真心幫你。
所以,橫向影響力的第一步不是去說服,而是去回答這個問題:
「這件事,對對方有什麼好處?」
【錯誤示範:只講需求,不提誘因】
許多人在發起合作時,開場就是:「我需要你幫我…」、「我們這邊有一個需求是…」
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對方感覺,你來是為了要東西,不是要一起解決事情。
久而久之,別人對你的印象就會變成:「這個人只會丟任務,不會做交換。」
橫向合作不是下命令,它更像談交易,你得拿出對方願意交換的籌碼。
【建立合作誘因的3種設計方式】
1. 🔄 利益共享型:「幫我,也是在幫你」
舉例:
- 「這份用戶分析完成後也會提供你們部門參考,對你們之後產品規劃會很有幫助。」
- 「這次的行銷素材我們可以共用,素材庫會同步開放讓你們使用。」
讓對方知道:幫你不會是吃虧,甚至還能提升他自己的成效或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