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個方案聽起來很好,但我覺得我們目前沒有這個預算。」
面對客戶冷淡的回應,你是不是常常語塞,不知道如何接話? 或者,當你和新部門同事開會,話題總是淺淺地繞在表面,始終無法突破那層「不熟、不信任」的隔閡?
其實,拉近關係、建立信任,不需要高超的說服力,而是透過三個簡單心理法則:
自我揭露、開放好奇、登門檻效應,再搭配一套實用的對話節奏——BRIDGE 七步法,你就能讓「陌生」變「熟悉」,讓「冷場」變「打開話匣子」,自然推進合作與好感。

🔎 【職場場景一:第一次面對陌生部門】
「你好,我是小慧,行銷部的,我們這邊想了解一下 IT 部門在推新系統時遇到的挑戰。」
會議室裡,四周一片安靜。對面三位工程師面無表情地點點頭。
氣氛尷尬,小慧深吸一口氣,決定先試試自我揭露: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是技術專業出身,之前在推 CRM 系統時吃過很多苦…經常跟工程部門講不清楚需求,搞到大家都無奈。」
對面一位工程師嘴角微微上揚,似乎開始放鬆了。
接著,小慧運用開放好奇提問:
「想請教你們,從技術部門角度來看,最困難的溝通狀況通常是什麼?」
這下,對方終於開口了:
「最麻煩的是…常被臨時改需求,然後又沒人能講清楚原因。」
小慧點點頭,順勢用假設式延伸:
「如果有一個共用平台,讓行銷和技術部可以隨時同步,會不會好一點?」
對方想了想:「那倒是…不過要有人願意整理啊。」
「嗯,我們行銷部可以先來試試整理第一版,如果可以的話,之後再邀請你們一起補充?」
——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先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降低對方的戒心,讓彼此先從「試著一起做一點事」開始。
🔎 【BRIDGE 七步法,在職場中的運用】
回顧剛剛的互動,其實小慧用了完整的 BRIDGE 範本:

🔎 【職場場景二:面對客戶的推拉過程】
有次,我跟著資深業務 Jack 去拜訪大客戶。
客戶一開始很冷淡:「目前沒有預算。」
Jack 沒急著推產品,而是輕鬆笑了笑:
「我懂,預算總是大家最頭疼的問題。坦白說,我們也有過把預算花在錯誤專案的慘痛經驗…」
👉 自我揭露,先拉近距離。
接著他問:
「如果沒有預算限制,您最希望改善哪個環節?」
👉 開放好奇,啟動討論。
客戶終於吐露心聲:「說真的,我們想優化客服流程,但老闆怕導入系統會拖很久。」
Jack 馬上說:
「如果我們先幫您整理一份初步方案草案,讓您跟老闆討論,方便嗎?」
👉 登門檻效應:提出一個簡單小請求。
客戶點頭:「這個可以。」
回到辦公室,Jack 笑著說:「不是要賣產品,是先要陪對方解決煩惱。」
✏️ 寫在最後
職場裡,無論是面對客戶還是跨部門合作,
很多時候關鍵不是「你多會講」,而是: 你有沒有願意先打開自己(自我揭露),
有沒有真正想理解對方(開放好奇),
懂不懂從一個小請求開始(登門檻效應),
再搭配 BRIDGE 七步法,一步一步建立安全感、尊重感、討論空間,取得小承諾, 最後讓合作自然發生,關係持續進化。
信任,不是一句「請相信我」,而是用細節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