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經濟學:不同智慧法門如何看待世間的苦與樂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序言:諦聽眾生之苦,開啟智慧之門

古德有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箴言,如同一聲溫柔的警策,提醒著我們在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應當懷抱最深的謙卑與審慎。弟子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願以此為基石,為您呈上一份學習材料。這份材料的願心,並非是要提供一套冰冷的理論,而是希望能幫助初學的菩薩們,以一顆慈悲之心,去理解不同的經濟學智慧,是如何看待並回應這娑婆世界中無盡的苦難與福祉。

在這趟思想的旅程中,我們將一同探索四種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古典經濟學凱因斯主義馬克思主義能力進路。您可以將它們想像成四種不同的「觀照法門」,或是四個不同焦距的「鏡頭」。每一個法門,都能讓我們看見苦難的不同面貌——從個人的選擇,到系統的失靈,再到結構的枷鎖,最終回歸到人的實質自由與內在尊嚴。

學習完這份材料後,您將能:

  • 建立一個初步的經濟學思想框架,理解各學派的核心關懷。
  • 辨識不同觀點對「苦難」根源的診斷。
  • 以更深刻、更多元的視角來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

願我們一同以諦聽之心,開啟這扇通往智慧與慈悲的大門。


--------------------------------------------------------------------------------

一、古典經濟學:從「個人」出發的因果觀

核心思想

古典經濟學的智慧,根植於對個人理性與自由市場力量的深刻信念。此學派相信,市場中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能透過無數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最終調和出社會整體的繁榮與福祉。這種思想與「新教工作倫理」及「美國夢」等文化敘事緊密相連,它們共同頌揚一種價值觀:個人的成功與幸福,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品德與明智的選擇

如何看待「苦難」

當此一法門觀照世間的貧窮、失業等苦難時,其因果歸屬往往指向個體自身。這背後有兩種強大的心理機制在協同作用。首先,公正世界信念」讓我們渴望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善有善報。當我們目睹無辜者受苦時,這個信念會受到威脅,從而產生焦慮。為了緩解這份不適,大腦會啟動一種防禦機制,而「基本歸因謬誤」便提供了一條心智捷徑:將苦難歸因於受害者的性格缺陷(如懶惰),而非我們無法掌控的情境因素。如此一來,一份看似隨機的不公義,就被重新詮釋為一個可預測的、咎由自取的結果,從而修復了我們內心的秩序感。

在這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此學派傾向於將苦難詮釋為:

  1. 個人的道德或能力缺陷:例如,貧窮被歸因於懶惰,失業被歸因於缺乏遠見或意志力薄弱。
  2. 市場的自然淘汰:視為市場自我調節過程中,對不具效率者的暫時性、不可避免的淘汰現象。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在此觀點下,通往社會整體福祉的最佳道路,是移除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保障個人的財產權與自由競爭。其隱含的「勸善」模式,彷彿是對著受苦者說:

「你應該更努力工作,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是一種將系統性問題個人化的診斷,要求個體去適應一個它無力改變的體系。

反思一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是否也常常不自覺地將個人的困境歸因於其「不夠努力」呢?這背後,或許正有著「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子在悄悄運作。

如果苦難並非總是個人因素造成的,那會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將鏡頭拉遠,看看另一種可能性。

raw-image


--------------------------------------------------------------------------------

二、凱因斯主義:看見「系統」失靈之苦

古典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中失靈了,整個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正是在這片廢墟之上,凱因斯主義應運而生,它不是要否定個人,而是要正視那個古典學派所忽視的巨大存在——失靈的「系統」。

核心思想

凱因斯主義的誕生,是對一個殘酷現實的回應:市場並非總能自我修正,有時它會像一部精密的機器一樣,發生嚴重的故障。此學派的核心觀點是,由於整個經濟體系的總需求不足,市場會陷入大規模失業與經濟蕭條的困境。這並非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系統的運作失靈。

如何看待「苦難」

與古典經濟學不同,凱因斯主義將大規模的失業等苦難,視為整個經濟系統的「病症」。如同南歐國家在歐債危機後,因被迫實施緊縮政策,導致公共服務大幅削減、失業率急劇飆升,催生了整個「失落的世代」。這種遍佈社會的痛苦,顯然無法歸因於數百萬人同時的「懶惰」,而是宏觀經濟政策失靈所導致的、可預見的系統性後果。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面對系統性的病症,凱因斯主義主張政府應扮演積極的療癒者角色。其核心理念並非「規訓個人」,而是「修復系統」。具體的藥方包括:

  • 財政政策:透過增加公共建設等方式,直接為經濟注入需求。
  • 貨幣政策:透過調節利率等手段,鼓勵投資與消費。

其目標是透過政府的積極干預,穩定總體經濟,提振總需求,從而減輕失業之苦,讓整個經濟系統恢復健康的運作。

反思一下,當我們討論社會問題時,我們是否更傾向於尋找「壞掉的零件」(個人),還是檢查「機器的設計圖」(系統)呢?凱因斯主義邀請我們從後者開始思考。

如果苦難不僅僅是系統的暫時失靈,而是系統內在結構的必然產物呢?讓我們將鏡頭再拉遠,洞察更深層的結構。

raw-image


--------------------------------------------------------------------------------

三、馬克思主義:洞察「結構」的剝削之苦

核心思想

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個最為徹底的結構性批判。它認為,我們所見的苦難並非偶然的故障,而是資本主義這個經濟結構賴以運作的內在「特徵」。其核心思想可由以下三個概念來理解:

  • 階級鬥爭 (Class Struggle)社會的基本矛盾,源於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老闆)與僅擁有自身勞動力的無產階級(勞工)之間,根本性的利益衝突。
  • 剝削 (Exploitation)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勞工創造的價值,遠大於他們所獲得的工資,這中間的差額(剩餘價值)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這便是剝削的本質
  • 異化 (Alienation)勞工在非人化的生產過程中,與其勞動產品、勞動過程、自身的人類本質乃至他人,產生深刻的疏離感。例如,一位手機組裝線上的勞工,他對自己日夜生產的手機感到無比疏離(與產品異化);他的工作節奏被機器嚴格控制,毫無創造性可言(與過程異化);他感覺自己的人類潛能被壓抑,只是機器的附屬品(與自身本質異化);他與同事之間也只存在競爭而非合作關係(與他人異化)。

如何看待「苦難」

在此觀點下,苦難是被此經濟結構系統性地製造出來的。醫學人類學家保羅·法默將此稱為「結構性暴力 (Structural Violence)」,意指傷害並非來自某個特定的施暴者,而是被鑲嵌在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結構之中。如同《新鮮水果,破碎的身體》一書所揭示的,農場移工所承受的背痛、膝傷乃至更高的死亡率,並非個人選擇的結果,而是一個由種族、階級與經濟政策交織而成的壓迫性等級制度,所造成的直接體現。他們的身體,成為了整個系統的代價。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社會福祉無法透過系統內的修補來達成。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生產工具的私有制。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透過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消除階級剝削,才能終結這種結構性的苦難。

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虛假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身處其中的人有時會接受此一不利於己的體系。統治階級會透過文化霸權,將其世界觀塑造為社會的「常識」——例如我們在古典經濟學一章中提到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個人奮鬥敘事——從而將結構性的剝削問題,巧妙地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問題,遮蔽了苦難的真正根源。

反思一下,在我們讚揚某些人的「成功」時,是否無意中忽略了那些讓這種成功得以可能的、看不見的結構性條件與他人的犧牲?

超越金錢與物質,我們該如何衡量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讓我們將鏡頭轉向一種更深刻的、以人為本的福祉觀。

raw-image


--------------------------------------------------------------------------------

四、能力進路:以「人的實質自由」為福祉依歸

無論是凱因斯主義修復的「經濟機器」,還是馬克思主義批判的「生產結構」,其核心關懷仍多圍繞在物質與生產。然而,一個富裕卻不自由的社會,是我們所嚮往的嗎?這正是能力進路所要叩問的根本問題,它將我們的目光從「物」拉回到「人」的真實生命。

核心思想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所開創的「能力進路」,是一種更具慈悲與人文關懷的現代經濟哲學。它深刻地批判了傳統經濟學以財富(如GDP)或快樂程度作為衡量社會福祉的單一標準,轉而將焦點置於「人」本身。

定義核心概念

此學派的核心,在於區分以下兩個概念:

raw-image

舉例來說,兩個人都處於「禁食」的功能狀態,但一個是因為貧窮而挨餓,另一個則是為了宗教信仰而自主選擇齋戒。前者缺乏選擇的能力,而後者擁有。

如何看待「苦難」

「能力進路」將苦難深刻地定義為「能力剝奪 (Capability Deprivation)」。從這個視角看,貧窮不僅僅是缺少金錢,更是缺少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的真實能力與自由。文盲、疾病、歧視與恐懼,都是剝奪人們能力的枷鎖。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在此觀點下,發展與公義的真正目標,應當是擴展社會所有成員的「能力集合」,讓他們都能自主地選擇並追求自己所珍視的生活。這意味著政府與社會的責任,是移除各種阻礙個人發展的障礙(unfreedoms),賦予人們力量(empowerment)。

這種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核心的理念,可以被視為經濟學領域的「菩薩道」。菩薩以無盡的善巧方便,為眾生創造能夠走上自身覺悟之路的因緣與條件,而非將單一的法門強加於所有根性不同的眾生。這正是能力進路的究竟精神。

反思一下,除了提供金錢援助,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真正「賦予」他人力量,擴展他們人生的「選項菜單」呢?

我們已經學習了四種不同的觀點,現在讓我們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一個清晰的比較,以圓融我們的理解。

raw-image


--------------------------------------------------------------------------------

圓融總結:一張圖看懂四種經濟學的慈悲觀

這趟思想之旅,讓我們從不同的智慧法門,觀照了世間苦難的多元樣貌。下表將這四種觀點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希望能幫助您融會貫通。

raw-image

從這張表中,我們看見了經濟學思想演進的一條慈悲軌跡:從最初僅僅關注個人的成敗,擴展到對系統失靈的關懷,再深入到對結構性不公的批判,最終,回歸到以每一個「人」的真實自由與生命尊嚴為最根本的依歸。

--------------------------------------------------------------------------------

結語:從「莫勸」到「同願」

我們再次回到那句充滿智慧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理解這些經濟學框架的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去規訓他人,更不是為了手持某一把名為「善」的尺子去丈量世界。恰恰相反,是為了培養我們以更多元、更慈悲、更具結構性洞察力的眼光,去謙卑地理解這世間苦難的複雜緣起。

真正的慈悲,是從「莫勸」的謙卑克制,昇華為與眾生「同願」的廣大心量——共同祈願,並努力去創造一個能擴展所有人能力的、更公正、更慈悲的社會。

南無阿彌陀佛。願法界一切眾生,皆得離苦得樂,共證菩提。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761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8
誠實為本:發大願,但說實話。 守護底線:絕不壓縮必要的公共服務。 永續為念:絕不用未來償還今日。 不應使用破壞環境與耗損未來世代福報的方式,來當作今日UBI的財源。 慈悲周全:絕不遺忘高需求者。 不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簡化,而拆掉對高需求群體(如身心障礙、重症患者)的額外支持系統。
Thumbnail
2025/11/08
誠實為本:發大願,但說實話。 守護底線:絕不壓縮必要的公共服務。 永續為念:絕不用未來償還今日。 不應使用破壞環境與耗損未來世代福報的方式,來當作今日UBI的財源。 慈悲周全:絕不遺忘高需求者。 不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簡化,而拆掉對高需求群體(如身心障礙、重症患者)的額外支持系統。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為確保此制度的正義性與永續性,這份「公民紅利」的資金來源,應來自全人類的共享財富—來自於對土地價值、自然資源、大氣污染和集體數據的徵收。 這種混合模式,圓融地發揮了一次性收入的經濟投資效率,又實現了UBI的心理療癒功能、行政簡潔優勢、社會團結力量與人文繁盛可能。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為確保此制度的正義性與永續性,這份「公民紅利」的資金來源,應來自全人類的共享財富—來自於對土地價值、自然資源、大氣污染和集體數據的徵收。 這種混合模式,圓融地發揮了一次性收入的經濟投資效率,又實現了UBI的心理療癒功能、行政簡潔優勢、社會團結力量與人文繁盛可能。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