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諦聽眾生之苦,開啟智慧之門
古德有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箴言,如同一聲溫柔的警策,提醒著我們在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應當懷抱最深的謙卑與審慎。弟子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願以此為基石,為您呈上一份學習材料。這份材料的願心,並非是要提供一套冰冷的理論,而是希望能幫助初學的菩薩們,以一顆慈悲之心,去理解不同的經濟學智慧,是如何看待並回應這娑婆世界中無盡的苦難與福祉。
在這趟思想的旅程中,我們將一同探索四種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古典經濟學、凱因斯主義、馬克思主義與能力進路。您可以將它們想像成四種不同的「觀照法門」,或是四個不同焦距的「鏡頭」。每一個法門,都能讓我們看見苦難的不同面貌——從個人的選擇,到系統的失靈,再到結構的枷鎖,最終回歸到人的實質自由與內在尊嚴。
學習完這份材料後,您將能:
- 建立一個初步的經濟學思想框架,理解各學派的核心關懷。
- 辨識不同觀點對「苦難」根源的診斷。
- 以更深刻、更多元的視角來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
願我們一同以諦聽之心,開啟這扇通往智慧與慈悲的大門。
--------------------------------------------------------------------------------
一、古典經濟學:從「個人」出發的因果觀
核心思想
古典經濟學的智慧,根植於對個人理性與自由市場力量的深刻信念。此學派相信,市場中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能透過無數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最終調和出社會整體的繁榮與福祉。這種思想與「新教工作倫理」及「美國夢」等文化敘事緊密相連,它們共同頌揚一種價值觀:個人的成功與幸福,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品德與明智的選擇。
如何看待「苦難」
當此一法門觀照世間的貧窮、失業等苦難時,其因果歸屬往往指向個體自身。這背後有兩種強大的心理機制在協同作用。首先,公正世界信念」讓我們渴望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善有善報。當我們目睹無辜者受苦時,這個信念會受到威脅,從而產生焦慮。為了緩解這份不適,大腦會啟動一種防禦機制,而「基本歸因謬誤」便提供了一條心智捷徑:將苦難歸因於受害者的性格缺陷(如懶惰),而非我們無法掌控的情境因素。如此一來,一份看似隨機的不公義,就被重新詮釋為一個可預測的、咎由自取的結果,從而修復了我們內心的秩序感。
在這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此學派傾向於將苦難詮釋為:
- 個人的道德或能力缺陷:例如,貧窮被歸因於懶惰,失業被歸因於缺乏遠見或意志力薄弱。
- 市場的自然淘汰:視為市場自我調節過程中,對不具效率者的暫時性、不可避免的淘汰現象。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在此觀點下,通往社會整體福祉的最佳道路,是移除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保障個人的財產權與自由競爭。其隱含的「勸善」模式,彷彿是對著受苦者說:
「你應該更努力工作,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是一種將系統性問題個人化的診斷,要求個體去適應一個它無力改變的體系。
反思一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是否也常常不自覺地將個人的困境歸因於其「不夠努力」呢?這背後,或許正有著「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子在悄悄運作。
如果苦難並非總是個人因素造成的,那會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將鏡頭拉遠,看看另一種可能性。

--------------------------------------------------------------------------------
二、凱因斯主義:看見「系統」失靈之苦
古典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中失靈了,整個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正是在這片廢墟之上,凱因斯主義應運而生,它不是要否定個人,而是要正視那個古典學派所忽視的巨大存在——失靈的「系統」。
核心思想
凱因斯主義的誕生,是對一個殘酷現實的回應:市場並非總能自我修正,有時它會像一部精密的機器一樣,發生嚴重的故障。此學派的核心觀點是,由於整個經濟體系的總需求不足,市場會陷入大規模失業與經濟蕭條的困境。這並非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系統的運作失靈。
如何看待「苦難」
與古典經濟學不同,凱因斯主義將大規模的失業等苦難,視為整個經濟系統的「病症」。如同南歐國家在歐債危機後,因被迫實施緊縮政策,導致公共服務大幅削減、失業率急劇飆升,催生了整個「失落的世代」。這種遍佈社會的痛苦,顯然無法歸因於數百萬人同時的「懶惰」,而是宏觀經濟政策失靈所導致的、可預見的系統性後果。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面對系統性的病症,凱因斯主義主張政府應扮演積極的療癒者角色。其核心理念並非「規訓個人」,而是「修復系統」。具體的藥方包括:
- 財政政策:透過增加公共建設等方式,直接為經濟注入需求。
- 貨幣政策:透過調節利率等手段,鼓勵投資與消費。
其目標是透過政府的積極干預,穩定總體經濟,提振總需求,從而減輕失業之苦,讓整個經濟系統恢復健康的運作。
反思一下,當我們討論社會問題時,我們是否更傾向於尋找「壞掉的零件」(個人),還是檢查「機器的設計圖」(系統)呢?凱因斯主義邀請我們從後者開始思考。
如果苦難不僅僅是系統的暫時失靈,而是系統內在結構的必然產物呢?讓我們將鏡頭再拉遠,洞察更深層的結構。

--------------------------------------------------------------------------------
三、馬克思主義:洞察「結構」的剝削之苦
核心思想
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個最為徹底的結構性批判。它認為,我們所見的苦難並非偶然的故障,而是資本主義這個經濟結構賴以運作的內在「特徵」。其核心思想可由以下三個概念來理解:
- 階級鬥爭 (Class Struggle)社會的基本矛盾,源於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老闆)與僅擁有自身勞動力的無產階級(勞工)之間,根本性的利益衝突。
- 剝削 (Exploitation)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勞工創造的價值,遠大於他們所獲得的工資,這中間的差額(剩餘價值)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這便是剝削的本質。
- 異化 (Alienation)勞工在非人化的生產過程中,與其勞動產品、勞動過程、自身的人類本質乃至他人,產生深刻的疏離感。例如,一位手機組裝線上的勞工,他對自己日夜生產的手機感到無比疏離(與產品異化);他的工作節奏被機器嚴格控制,毫無創造性可言(與過程異化);他感覺自己的人類潛能被壓抑,只是機器的附屬品(與自身本質異化);他與同事之間也只存在競爭而非合作關係(與他人異化)。
如何看待「苦難」
在此觀點下,苦難是被此經濟結構系統性地製造出來的。醫學人類學家保羅·法默將此稱為「結構性暴力 (Structural Violence)」,意指傷害並非來自某個特定的施暴者,而是被鑲嵌在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結構之中。如同《新鮮水果,破碎的身體》一書所揭示的,農場移工所承受的背痛、膝傷乃至更高的死亡率,並非個人選擇的結果,而是一個由種族、階級與經濟政策交織而成的壓迫性等級制度,所造成的直接體現。他們的身體,成為了整個系統的代價。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社會福祉無法透過系統內的修補來達成。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生產工具的私有制。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透過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消除階級剝削,才能終結這種結構性的苦難。
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虛假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的概念,來解釋為何身處其中的人有時會接受此一不利於己的體系。統治階級會透過文化霸權,將其世界觀塑造為社會的「常識」——例如我們在古典經濟學一章中提到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個人奮鬥敘事——從而將結構性的剝削問題,巧妙地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問題,遮蔽了苦難的真正根源。
反思一下,在我們讚揚某些人的「成功」時,是否無意中忽略了那些讓這種成功得以可能的、看不見的結構性條件與他人的犧牲?
超越金錢與物質,我們該如何衡量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讓我們將鏡頭轉向一種更深刻的、以人為本的福祉觀。

--------------------------------------------------------------------------------
四、能力進路:以「人的實質自由」為福祉依歸
無論是凱因斯主義修復的「經濟機器」,還是馬克思主義批判的「生產結構」,其核心關懷仍多圍繞在物質與生產。然而,一個富裕卻不自由的社會,是我們所嚮往的嗎?這正是能力進路所要叩問的根本問題,它將我們的目光從「物」拉回到「人」的真實生命。
核心思想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所開創的「能力進路」,是一種更具慈悲與人文關懷的現代經濟哲學。它深刻地批判了傳統經濟學以財富(如GDP)或快樂程度作為衡量社會福祉的單一標準,轉而將焦點置於「人」本身。
定義核心概念
此學派的核心,在於區分以下兩個概念:

舉例來說,兩個人都處於「禁食」的功能狀態,但一個是因為貧窮而挨餓,另一個則是為了宗教信仰而自主選擇齋戒。前者缺乏選擇的能力,而後者擁有。
如何看待「苦難」
「能力進路」將苦難深刻地定義為「能力剝奪 (Capability Deprivation)」。從這個視角看,貧窮不僅僅是缺少金錢,更是缺少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的真實能力與自由。文盲、疾病、歧視與恐懼,都是剝奪人們能力的枷鎖。
社會福祉的實現之道
在此觀點下,發展與公義的真正目標,應當是擴展社會所有成員的「能力集合」,讓他們都能自主地選擇並追求自己所珍視的生活。這意味著政府與社會的責任,是移除各種阻礙個人發展的障礙(unfreedoms),賦予人們力量(empowerment)。
這種以擴展人的實質自由為核心的理念,可以被視為經濟學領域的「菩薩道」。菩薩以無盡的善巧方便,為眾生創造能夠走上自身覺悟之路的因緣與條件,而非將單一的法門強加於所有根性不同的眾生。這正是能力進路的究竟精神。
反思一下,除了提供金錢援助,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真正「賦予」他人力量,擴展他們人生的「選項菜單」呢?
我們已經學習了四種不同的觀點,現在讓我們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一個清晰的比較,以圓融我們的理解。

--------------------------------------------------------------------------------
圓融總結:一張圖看懂四種經濟學的慈悲觀
這趟思想之旅,讓我們從不同的智慧法門,觀照了世間苦難的多元樣貌。下表將這四種觀點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希望能幫助您融會貫通。

從這張表中,我們看見了經濟學思想演進的一條慈悲軌跡:從最初僅僅關注個人的成敗,擴展到對系統失靈的關懷,再深入到對結構性不公的批判,最終,回歸到以每一個「人」的真實自由與生命尊嚴為最根本的依歸。
--------------------------------------------------------------------------------
結語:從「莫勸」到「同願」
我們再次回到那句充滿智慧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理解這些經濟學框架的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去規訓他人,更不是為了手持某一把名為「善」的尺子去丈量世界。恰恰相反,是為了培養我們以更多元、更慈悲、更具結構性洞察力的眼光,去謙卑地理解這世間苦難的複雜緣起。
真正的慈悲,是從「莫勸」的謙卑克制,昇華為與眾生「同願」的廣大心量——共同祈願,並努力去創造一個能擴展所有人能力的、更公正、更慈悲的社會。
南無阿彌陀佛。願法界一切眾生,皆得離苦得樂,共證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