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白皮書:慈悲的基石與一次性的慈愛——無條件基本收入(UBI)與一次性收入之多維度比較分析與政策建議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序言:領受慈悲的探問——走向大同世界的經濟基石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最深的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敬領您為政府決策者、經濟學家與社會政策研究員撰寫此白皮書的慈悲請求。您所提出的,是一項極為宏大且意義深遠的探問。您並非僅僅尋求一份技術性的政策對比,而是希望我們以佛法般的慈悲與智慧,遍覽人類知識的廣袤領域——從經濟學的精確模型到心理學的幽微洞見,從倫理學的道德羅盤到公共行政學的治理實踐——去深入比較「無條件基本收入(UBI)」與「一次性收入」這兩種濟世利民的政策工具。

本報告的核心論點是,無條件基本收入與一次性收入的根本差異,不僅在於經濟學上的「數量」(amount),更在於哲學與心理學上的「頻率」(frequency)。一次性支付(lump-sum)是一種「介入」(intervention),其設計宗旨在於應對短期衝擊。其性質是暫時的、反應性的。與此相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核心定義特徵在於其「定期性」(regularly disbursed),它並非一次性的介入,而是一種永久性的「制度」(institution),旨在提供長期的、可預期的經濟安全感



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COVID-19疫情的衝擊,促使全球各國政府(如美國)採取了大規模的「一次性收入」措施,即經濟紓困支票(stimulus checks)。必須澄明的是,這些緊急紓困措施並非UBI,因為它們是臨時的,且通常設有收入門檻,而非普世的。然而,如史丹佛大學的歷史學家所觀察到的,這場全球性的「一次性」現金發放實踐,意外地為UBI這一長期處於邊緣的嚴肅討論打開了大門。

這迫使我們必須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是該滿足於反應式的危機管理,還是朝向預防性的社會建構邁進?」本報告將以此為起點,遍覽個體心理、宏觀經濟、代際影響、倫理正義等多個維度,為建立「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宏願,呈獻一場詳盡、慈悲且富有洞見的比較與建議。


--------------------------------------------------------------------------------

第一部:心識的映照——兩種收入模式下的心理與行為經濟學

人心的運作,是經濟行為的根本。兩種收入模式在「頻率」上的根本差異,觸發了截然不同的心理機制,從而導致了深刻相異的經濟行為與福祉結果。

心智帳戶的差異

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視角,米爾頓·佛里曼(Milton Friedman)的「持久性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假定,理性的個體會根據其長期的預期收入來規劃消費。在此框架下:

  • 無條件收入 (UBI) 因其定期且可預期,會被個體視為其「持久性收入」的一部分,因此會被平滑地用於提升日常消費水平。
  • 一次性收入 則被視為「暫時性」(transitory)收入或「意外之財」(windfalls)。理論上,個體傾向於將其儲蓄起來,而非改變長期消費習慣。

然而,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心智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提供了更符合人性實相的解釋。該理論認為,人們會將金錢劃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中。此一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實則暗合大乘佛教唯識宗(Yogācāra)「萬法唯識」的深邃洞見。「金錢」並非客觀實體,而是被心識所建構的對象,其意義因來源與意圖而異

  • 一次性收入 最常被歸入「意外之財」帳戶。這個帳戶的消費邊際傾向(MPC)相對較低,人們更傾向於用它來償還債務或存入儲蓄。
  • UBI 則會被歸入「經常性收入」帳戶,與薪資合併,用於支付房租、食物和帳單等日常開支。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對COVID紓困金(一次性支付)的詳細研究發現,近60%的紓困金被用於「償還債務」或「儲蓄」,僅有約40%被用於當期消費。這揭示了一次性收入雖然是凱因斯主義意義上的「刺激」工具,但其作為「總體需求刺激」的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因為家庭會優先用它來修復受損的家庭資產負債表。

GiveDirectly肯亞實驗的關鍵對比

最有力的實證莫過於GiveDirectly在肯亞進行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RCT),該實驗精確地比較了長期UBI、短期UBI與一次性大額付款。實驗結果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

  • 經濟成果(一次性勝出):在多數經濟指標上,「一次性收入」組的表現優於「短期UBI」組。他們創建了更多的新企業,總收入增長更大,並且更傾向於將資金用於購買耐用品。
  • 心理福祉(UBI勝出):在心理健康與日常穩定上,「短期UBI」組的表現優於「一次性收入」組。UBI組的憂鬱症狀顯著降低,並展現了更高的「食物多樣性」(飲食質量)。

這個看似矛盾的結果,慈悲地揭示了貧困的雙重屬性。一次性收入的優勢在於,它提供了一筆足夠大的啟動資本,讓家庭得以跨越投資門檻UBI的優勢則在於,它提供了穩定的預期和可預測的現金流,極大地緩解了因未來不確定性而生的日常焦慮與憂鬱。

表格一:GiveDirectly肯亞實驗關鍵成果對比(一次性收入 vs. 短期UBI)

raw-image

資料來源:基於GiveDirectly (2023) 及相關研究之綜合分析。

對不同類型壓力的影響

貧困不僅是物質的匱乏,更是心靈的重負。兩種模式應對了不同類型的壓力:

  • UBI與慢性壓力:UBI通過提供可預期的未來,從根本上緩解源於經濟不安全感的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賦予個體對未來的確定感,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 一次性收入與急性壓力:來自肯亞研究的生理數據顯示,獲得「一次性」大額轉帳的受助者,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水平顯著降低,表明它能有效緩解當下的、急性的財務困境。然而,研究者也推測,一次性支付可能帶來一種新的認知負擔,即「管理的壓力」(management stress),擔心「萬一我浪費了這筆錢怎麼辦?」。

破除「誘惑品」的迷思

一個長期存在且帶有家長式色彩的擔憂是:窮人會將錢浪費在酒精和煙草等「誘惑品」(Temptation Goods)上。這一擔憂,已被壓倒性的實證數據所慈悲地破除。

來自世界銀行、GiveDirectly以及一項統合分析的結論一致且強烈:現金轉移(無論形式)並未導致酒精或煙草支出的增加,甚至可能略微減少。對美國COVID紓困金的支出分析也顯示,支出迅速且顯著地集中在必需品上。

此發現的意義遠超經濟學。它印證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智慧:「貧窮」並非個人內在固有的「自性」(svabhāva),而是一種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狀態(緣起)。UBI的價值不在於幫助一個本質為「窮」的人,而在於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導致貧窮狀態的因緣。當生存的因緣被轉變時,行為的「果」自然隨之轉變。這慈悲的啟示是:信任是比監管更有效、更具尊嚴的社會政策工具。

總結而言,在個體心理層面,一次性收入與UBI分別滿足了資本啟動與日常安全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它們在宏觀層面的影響。

raw-image


--------------------------------------------------------------------------------

第二部:宏觀的權衡——總體經濟、勞動供給與行政效率

從個體心識的微觀世界轉向社會整體的宏觀運作,兩種收入模式的影響呈現出更為複雜的權衡取捨,這關乎國家的經濟結構、勞動力的未來與政府的治理能力。

總體經濟的動態:「刺激」vs.「結構」

在經濟思想史的長河中,凱因斯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的框架。

  • 一次性紓困金 本質上是凱因斯主義的「財政干預」工具。其目的是在經濟衰退時,作為短期的應急措施,透過直接支付來提振「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
  • UBI 則根本不同。它並非短期干預,而是一種長期的制度變革,更接近新古典主義或制度經濟學的辯論範疇。它關乎的是長期的「總供給」(Aggregate Supply),即它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社會的激勵結構。

對唯一的長期UBI實例——阿拉斯加永久基金(APF)——的嚴謹研究發現:UBI對總體就業 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這一發現的背後,是「一般均衡效應」(General Equilibrium Effect)的精妙運作:UBI雖可能導致個人略微減少在可貿易(tradable)部門的勞動,但同時,這筆資金被普遍注入本地經濟,極大地刺激了本地(非貿易)部門的需求,兩者相互抵銷。

勞動的再定義:「懶惰」迷思 vs. 「說不的權力」

對UBI最大的倫理恐懼,莫過於它會助長「懶惰」。然而,阿拉斯加的研究發現對總就業無影響,而對樂透中獎者(一次性大額收入)的研究也發現,對勞動供給的影響「非常小」。阿拉斯加研究的一個細節更具啟發性:「兼職工作」(part-time work)的比例顯著增加了。這表明,UBI並非製造「懶惰」,而是賦予人們重新配置時間的靈活性與自主權。

這引出了UBI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最大意義。卡爾·威德奎斯特(Karl Widerquist)稱之為「說不的權力」(The Power to Say No)。UBI這份恆久的保障,賦予了勞動者拒絕剝削性、危險性或有辱尊嚴工作的真正自由,從根本上提升了勞動者相對於資本的集體議價能力這不僅是經濟權力的轉移,更為實現佛法八正道中的「正命」(Right Livelihood)提供了經濟基礎。「正命」指以不傷害眾生、合乎道德的方式謀生。UBI創造了一個讓整個社會有能力選擇「正命」,而非被迫從事「邪命」工作的經濟條件

行政效率與社會意涵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對理想官僚制的定義是:具備「精確、速度、減少摩擦」等優點。以這個標準衡量:

  • 現行福利制度 是反韋伯式的。它們依賴複雜的目標鎖定(Targeting)和條件性,導致巨大的行政成本、排斥錯誤和因程序繁瑣導致的低領取率。
  • UBI 因其普世性(Universality)和無條件性,是一種極致簡潔的行政模式,完美符合韋伯對效率的要求。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供了更深刻的洞見,他區分了「管理是把事情做對」(Management is doing things right),而「領導是做對的事情」(Leadership is doing right things)。以此為鑑:

  • 一次性紓困金 是有效的危機管理。它在現有脆弱的框架內,有效地「把事情做對」。
  • UBI 則是深刻的社會領導。它質疑現有框架本身,旨在「做對的事情」,即領導社會轉向一個更具韌性、更慈悲的經濟範式,從而預防危機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行政效率背後的社會心理意涵。「目標鎖定」的福利制度會製造「污名」(Stigma),對受助者的尊嚴造成傷害。UBI的普世性——即每個人都領取——從根本上消解了污名,將福利從「施捨」轉變為「公民權利」,從而促進真正的社會團結。

總結而言,一次性支付是短期的宏觀刺激工具,而UBI則是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其對未來的影響。

raw-image


--------------------------------------------------------------------------------

第三部:代際的契約——人力資本、永續發展與未來福祉

一項政策的最終慈悲,體現於它對未來世代的影響。在UBI如何影響「人力資本」與「代際傳承」這一核心問題上,學術界呈現了一場至關重要且極富啟發性的辯證。

核心辯證:NBER理論模型 vs. GSMS實證數據

這場辯論的雙方,一方是頂尖的理論經濟學模型,另一方是強有力的長期實證數據,它們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1. NBER理論模型(悲觀的警示):由經濟學家建立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預測,UBI將導致未來世代的巨大福利損失。其核心機制是「理性選擇」:UBI作為社會保險,降低了子女因技能不足而面臨的經濟風險,因此,作為「理性決策者」的父母投資子女教育的動機便下降了。
  2. 大煙山研究(GSMS,樂觀的實證):這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項著名自然實驗。當地部落以類似UBI的形式將賭場利潤分配給所有成員。結果與NBER模型完全相反:在童年時期獲得額外穩定收入的兒童,成年後表現出顯著更好的長期成果。其關鍵機制是「心理健康」:額外收入顯著減輕了父母的財務壓力,這直接轉化為更高品質的教養行為。

此辯證的綜合分析,必須超越「理性vs.現實」的簡單二分。從佛法「二諦」觀之,NBER模型是一種基於「計算之心」的「俗諦」(conventional truth),它假設了一種不受壓力干擾的理性。而GSMS的實證則揭示了更深層的「俗諦」:慢性壓力(一種「苦」,Dukkha)會從根本上改變心識的運作,耗盡唯識宗所言的阿賴耶識(storehouse consciousness)中的正面種子,顯現為「稀缺心態」。UBI的真正作用不是降低了「投資動機」,而是釋放了被慢性壓力所耗盡的「心理頻寬」,讓父母有能力將對子女的愛與期望轉化為實際的高質量教養。因此,UBI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催化劑,而非替代品

表格二:代際人力資本影響路徑對比(NBER理論模型 vs. GSMS實證)

raw-image

資料來源:基於對NBER與GSMS相關研究之綜合分析。

生態經濟學的願景

對UBI的一個擔憂是,賦予所有人更多購買力是否會加劇環境破壞。然而,「綠色UBI」的方案,特別是「碳價格與紅利」(Carbon Price-and-Dividend)機制,提供了一個精妙的解答

其運作原理是:對污染(如碳排放)徵稅,並將徵稅所得的全部(100%)收入,以均等的UBI(即「紅利」)形式,普世地返還給所有公民。這個機制巧妙地實現了環境正義經濟正義。碳稅本身是累退的,但均等的「紅利」卻是高度累進的。絕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將成為「淨受益者」,同時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價格信號,鼓勵所有人轉向綠色消費模式。

阿拉斯加永久基金的教訓是:由於其資金來源是石油開採收入,這導致了一種有害的政治依賴。因此,一個真正通往「人間淨土」的UBI,其資金必須來自對污染的懲罰,而非來自對資源的開採。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政策背後更為根本的倫理與正義問題。

raw-image


--------------------------------------------------------------------------------

第四部:正義的基石——倫理學、法律與政治經濟學的省思

收入的分配,不僅是經濟學問題,更是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核心關懷。本章將深入探討兩種收入模式背後的正義辯論。

歷史的迴響:UBI的真正誕生

儘管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在其1797年的《土地正義論》(Agrarian Justice)中,奠定了UBI的哲學基礎——即土地私有化剝奪了人們的「自然繼承權」,因此應設立國家基金進行正義補償——但首次提出「定期」且「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是另外兩位思想家:

  • 托瑪斯·史賓斯(Thomas Spence, 1797):在地方層級首次提出UBI,主張將地租公平、定期地分配給所有居民。
  • 約瑟夫·查理耶(Joseph Charlier, 1848):在國家層級首次清晰闡述UBI,稱之為「領土股息」。

然而,潘恩的遠見在於,他已然提出了一個結合了「一次性」與「定期」的混合模型:向年滿21歲的公民支付一次性補助金(啟動金),並向50歲以上的人支付定期年金(安全感)。這與我們從21世紀的肯亞實驗中學到的教訓不謀而合。

分配正義的辯論

UBI的理念奇特地獲得了來自政治光譜兩端的支持,但也面臨著深刻的倫理詰問。

  • 自由主義光譜的支持:芝加哥學派(米爾頓·佛里曼):支持其近親「負所得稅」,理由是效率。自由意志主義者:支持UBI,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個人的自主權。左翼自由主義(約翰·羅爾斯):其「差異原則」為UBI提供了強大的倫理基礎
  • 倫理的詰問:羅爾斯本人也提出了著名的反對意見,即為何社會要供養自願不工作的「馬里布衝浪者」?
  • 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思想家安德烈·高茲等人指出,UBI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解放」。若UBI水平過低且由勞動稅資助,它只會淪為「資本主義的工資補貼」,鞏固剝削;若UBI水平足夠高且資金來自對資本或共享資源的徵收,它將實現勞動力的「部分非商品化」,賦予工人真實的「說不的權力」。

人權的實踐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UDHR)為此提供了最堅實的法律與道德基石,特別是第22條(社會保障權)和第25條(生活水準權)。

  • 一次性收入 可被視為對第25條中「喪失謀生能力時」的臨時性、補救性回應。
  • 無條件收入 (UBI) 則是對第22條和第25條的永久性、結構性的制度實踐。

UBI將社會安全從一種被動的、需經官僚審查的福利,轉變為一種主動的、普世的公民權利。然而,為實現此正義,政策的資金來源至關重要。

raw-image


--------------------------------------------------------------------------------

第五部:通往大同之路——從福利到紅利,從管理到解放的政策建議

建立「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宏願,不僅要比較政策的形式,更要探究其靈魂——即資金来源的哲學意涵與最終的政策設計。

UBI的兩種面貌:國家「福利」vs. 公民「紅利」

UBI的實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敘事,這在行政心理學上產生了巨大差異。

  1. UBI作為「福利」(Welfare):此模式透過提高勞動所得稅等資助UBI,其近親是「負所得稅」(NIT)。雖然在數學上可能等價,但在心理上,它仍是一種再分配,在制度上劃分了「淨貢獻者」與「淨受益者」,難以完全擺脫「施捨」與「接受」的隱含不平等,可能製造污名。
  2. UBI作為「紅利」(Dividend):此模式透過對共享資源(Commons)的收益進行徵收並發放。其哲學不是「再分配」,而是「預分配」或「歸還」。其倫理基礎更為堅實:地球的自然資源和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財富,本應平等地屬於每一個人。在心理上,它是一種「公民權」,消除了污名,有助於建立社會團結。

表格三:UBI資金來源的政治經濟學意涵

raw-image

資料來源:基於相關學術文獻及政策報告之綜合分析。

從「生存」到「繁盛」的人文關懷

政策的終極關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繁盛(Human Flourishing)。UBI透過提供恆久的經濟安全感,將人類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正向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PERMA模型指出,「繁盛」包含生命意義(Meaning)和全心投入(Engagement)等支柱。UBI正是透過提供經濟基石,使人們得以擺脫馬克思所言的「異化勞動」,去追求有意義的、能全心投入的「正命」事業

對藝術家的實證訪談發現,他們將基本收入用於「購買時間」以提升工作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並進行職業投資。這揭示了UBI不僅是經濟政策,更是一種文化與靈性政策,它承認了市場價值低但社會價值極高的活動(如藝術創作、無償照護)的合法性,引導社會轉向多元的「人類繁盛」價值觀。

基於證據的最終政策建議:慈悲的混合之道

懷著謙卑與感恩之心,我們對兩種收入模式進行最終的再評估:

  • 一次性收入 是一劑強效的「資本針劑」,最適合用於修復、投資和啟動。
  • 無條件收入 (UBI) 是一個恆久的「安全基石」,最適合用於維持、預防和解放。

這場探問的最終答案,是依循天台宗「方便善巧」(Skillful Means)的智慧,效仿潘恩的遠見與肯亞的實證,採行一種慈悲的「生命週期混合模式」

  1. 0-18歲(安心): 為所有家庭提供定期的「兒童基本收入」,在兒童關鍵發展期提供持續穩定的資源,確保其免於稀缺的毒害。
  2. 18歲時(轉機): 透過「嬰兒債券」等機制,在公民成年時提供一筆一次性的「公民啟動金」。這將滿足「資本需求」,用於高等教育、創業或住房,賦予年輕世代一個公平的起點。
  3. 成年期(正命): 為所有成年人提供定期的、終身的「公民紅利」(UBI)。這將滿足「安全感」與「心理健康」需求,為所有人提供一個永恆的保障基石,使其得以追求「正命」。

結論與慈悲的結語

為確保此制度的正義性與永續性,這份「公民紅利」的資金來源,應來自全人類的共享財富(Commons)——來自於對土地價值、自然資源、大氣污染和集體數據的徵收

這種混合模式,圓融地發揮了一次性收入的經濟投資效率,又實現了UBI的心理療癒功能、行政簡潔優勢、社會團結力量與人文繁盛可能。這或許是我們以謙卑之心,回應建立「大同世界」宏願的、最為堅實、也最為慈悲的一步。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913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基本收入 (UBI),就如同為一棟房屋 打下一個永固的地基。它的目的不是應對突發狀況,而是確保無論風雨如何,這棟房屋永遠不會從根本上倒塌。 一次性紓困金,則好比在屋頂突然漏水時,進行的 緊急修補。它的作用是立即、有效地解決眼前的危機,但它並不能保證屋頂在下一次暴雨來臨時依然穩固。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基本收入 (UBI),就如同為一棟房屋 打下一個永固的地基。它的目的不是應對突發狀況,而是確保無論風雨如何,這棟房屋永遠不會從根本上倒塌。 一次性紓困金,則好比在屋頂突然漏水時,進行的 緊急修補。它的作用是立即、有效地解決眼前的危機,但它並不能保證屋頂在下一次暴雨來臨時依然穩固。
Thumbnail
2025/11/08
這份《無條件收入施政計畫書》堅信,將慈悲制度化不僅是道德上的應然,更是應對時代挑戰的務實之舉。它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份旨在解放人心、釋放潛能、重建連結的治理藍圖。計畫書將崇高的願景與務實的規劃深度結合,為開創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免於生存恐懼、活出內在價值的社會,提供一份清晰、可行且充滿希望的路徑圖
Thumbnail
2025/11/08
這份《無條件收入施政計畫書》堅信,將慈悲制度化不僅是道德上的應然,更是應對時代挑戰的務實之舉。它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份旨在解放人心、釋放潛能、重建連結的治理藍圖。計畫書將崇高的願景與務實的規劃深度結合,為開創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免於生存恐懼、活出內在價值的社會,提供一份清晰、可行且充滿希望的路徑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