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談論風險,是為了保護慈悲不變質
談風險,不是為了否定慈悲,而是保護慈悲不變形。
這份說明書的誕生,是為了一群關心社會、渴望學習的您。其目的並非反對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份深具慈悲的願景,而是像一位負責任的工程師,在建造一座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橋之前,必須先誠實地勘探所有地質、氣候與結構上的挑戰。
一個設計不當、思慮不周的UBI,就像是把效力猛烈的「強心針」當作長期的營養品來使用,短期看似提振了精神,長期卻可能傷害了社會整體的元氣。
因此,接下來我們要深入探討的七大風險,請務必理解,它們絕大多數是「設計風險」,而非「概念註定錯誤」。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懷抱智慧與耐心,這些挑戰大多是可以透過周全的設計來預防或緩解的。
南無阿彌陀佛。
核心總結:一份設計不當的UBI,可能帶來哪七大風險?
無條件收入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錢哪裡來?怎麼發?發多少?取代什麼?如何被詮釋?
若處理不當,一份立意良善的UBI計畫,可能引發以下七種連鎖風險:
- 財政失衡,擠壓教育、醫療等必要支出。
- 通貨膨脹,特別是房租上漲,吞噬保障效果。
- 勞動市場扭曲,引發不公平感。
- 被用來拆解現有福利,反而傷害最弱勢者。
- 政治被「發錢競標」綁架,破壞長期治理。
- 心理與倫理上,可能養成依賴並撕裂社會信任。
- 若財源不正,將以破壞環境與未來世代的痛苦來償還。
接下來,讓我們帶著細膩與耐心,逐一深入了解這七種風險的內涵,以及它們在不同學科視角下的樣貌。
--------------------------------------------------------------------------------
第一道風險:財政失衡的深淵
1. 財政失衡:用未來的血,洗現在的業?
一個真正能涵蓋「全體公民」且金額「足以糊口」的UBI方案,其成本極其高昂。根據世界銀行與多國的試算顯示,若無周全且可持續的財源規劃,強行推動將導致巨額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帶來兩種主要危害:
- 削減公共服務: 為了湊錢而大幅削減醫療、教育、長期照顧等現有的關鍵公共服務。這將形成一種弔詭的局面:為了給予現金,卻剝奪了更根本的服務,最先受傷的往往還是弱勢群體。
- 轉嫁未來世代: 高度依賴舉債來發放UBI,本質上是將今日的成本,轉嫁給尚未出世的下一代來承擔。這違背了代間正義的基本倫理。
慈悲的洞見: UBI不可是「用未來的血,洗現在的業」,必須有穩定、清淨的財源。
然而,即使找到了錢,錢發下去後也可能引發第二個經濟風險:通貨膨脹。

第二道風險:通貨膨脹的吞噬
2. 通貨膨脹:辛苦給予的,會不會被房東和物價「吃掉」?
當社會上每個人的可支配所得都增加了,總需求便會上升。然而,如果關鍵的供給,特別是像房屋、醫療、教育這些供給彈性較低的領域沒有跟上,結果就是物價與租金的上漲。這種情況下,UBI的保障效果會被悄悄地抵銷。
一個特別需要警惕的觀點是:在土地和壟斷部門未受到合理管制的情況下,UBI很可能最終淪為一種變相的「房東補貼」。辛苦發放的保障金,大部分流入了資產持有者的口袋,並未真正改善最需要幫助的人的生活品質。
除了物價,UBI對人們「工作」的意願與選擇,也帶來了深刻的挑戰。

第三道風險:勞動市場的兩難
3. 勞動市場扭曲:是解放,還是溫水軟禁?
首先,必須平衡地看待這個問題。來自全球多項實驗的壓倒性證據顯示,小額、合理的UBI對就業的影響相當溫和,有時甚至是正向的,例如讓人們有能力去尋找更好的工作或進行短期進修。
然而,風險在於設計的平衡點。一份設計不當的UBI,可能在勞動市場上同時帶來解放與風險的兩難:

慈悲的洞見: UBI 金額與勞動政策需同步設計,避免「不是解放,而是溫水軟禁」。
這份對勞動保障的擔憂,也延伸到對整體社會福利系統的衝擊。

第四道風險:福利替代的陷阱
4. 福利替代:一刀切的「平等」,是否造成了實質的「不公」?
某些較為激進的UBI方案,主張用一份UBI「取代所有現存的社會福利」。這種看似簡潔的方案,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其核心問題在於:
- 忽略特殊需求: 身心障礙者、重症患者、單親家庭或需要長期照顧的群體,他們的生活成本遠高於一般人。如果用一筆齊頭式平等的UBI,取代掉原本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更高額度的特殊補助,他們的處境將會變得比以前更加艱難。
- 混淆形式與實質平等: 這種方案把複雜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過度簡化為「每個人發一樣的錢就公平了」。這與法學及倫理學中「形式平等 vs 實質平等」之爭有關,是一個嚴肅的正義風險。它忽略了不同人的人生起點、健康狀況與家庭責任有著巨大的差異,實質上可能造成了更深層的不公平。
除了制度設計,UBI的推行還可能直接觸發政治層面的危機。

第五道風險:政治綁架的危機
5. 政治綁架:當「發錢」成為選舉的籌碼
一旦UBI成為常態性的政策,它就極易被民粹型的政治人物當作獲取選票的工具,從而引發兩種主要的政治風險:
- 加碼競標: 在選舉期間,不負責任的政客可能會輕率地提出「加碼UBI」作為政策買票的手段,完全忽略了長期的財政紀律與可持續性。這將使國家財政陷入惡性循環。
- 威脅削減: 反過來,當權者也可能利用民眾對UBI的依賴,以「威脅削減UBI」作為一種政治武器,來控制或要脅選民,迫使他們支持某些特定的政策。
政治的操弄往往源於人心的浮動,這也讓我們必須檢視UBI在心理與倫理層面可能帶來的深層影響。

第六道風險:心理與倫理的裂痕
6. 心理與倫理撕裂:善意如何意外造成依賴與分裂?
如果UBI的推動,缺乏相應的文化與價值觀配套引導,這份善意可能意外地對個人心理與社會信任造成傷害。
- 依賴與無助感: 如果社會的主流敘事變成「反正有政府發錢,不用再努力成長了」,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如此,但仍可能培養出少數高度依賴的群體。更令人擔憂的是,若家庭與社會沒有同時傳遞「責任、貢獻、修行」的價值,可能讓下一代誤解UBI的意義,認為這是「世界欠我的」,而非一份基於互助與尊嚴的保障。
- 社會分裂與標籤: 若UBI的財源主要來自中產階級稅負增加,且設計與溝通不透明,很容易在社會上引發「我在辛苦繳稅,你在拿錢躺平」的憤怒敘事。這不僅會加深對弱勢群體的偏見與標籤,更會嚴重侵蝕社會信任這個最寶貴的資本。
- 價值空虛: 在一個長期將「工作等同於個人價值」的社會裡,如果來不及更新更多元的價值觀,僅僅提供金錢,可能會讓那些失去傳統工作角色的人,反而陷入更深的空虛與抑鬱之中。要緩解此風險,需要同步投入於:教育、文化、靈性、社區參與,幫助人們從「只為薪水工作」轉向「為意義、為關係、為修行而活」。
最後,一個看似國內的政策,其資金來源可能深藏著對地球與其他國家的不義。

第七道風險:環境與全球的不義
7. 環境與全球不正義:我們的安穩,是否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這是一道更宏大、也更根本的倫理拷問:UBI的錢,從哪裡來?如果資金來源「不清淨」,UBI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不義。
- 環境代價: 如果UBI的資金,主要來自於高污染、高碳排或掠奪式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稅收,而沒有相應的轉型計畫。這只是把業力推遲,以未來的環境災難來償還。
- 全球剝削: 如果一個先進國家透過其經濟實力實施了UBI,但其富裕的根基卻是建立在持續透過國際不公平分工,來壓榨他國廉價勞工與自然資源之上。那麼,這將演變成一種「本國人民有UBI,全世界替你付代價」的新殖民型態。
了解了這七座潛在的冰山後,我們不應感到絕望,而應升起更深的智慧與願心,思考如何才能造出一艘能安全航行的慈悲之舟。

--------------------------------------------------------------------------------
結論:以菩薩之心,護持慈悲遠行
發現這麼多風險,是不是代表我們應該放棄UBI這個理想?
恰好相反。真正地了解風險,是為了讓這份慈悲的願景,能夠走得更穩、更遠、更不變形。一套智慧的UBI制度,應當遵循以下四大指導原則:
- 誠實為本:發大願,但說實話。 財源從哪裡來、金額定多少、要整合或替代哪些現有方案,都必須透明地計算並向公眾負責。
- 守護底線:絕不壓縮必要的公共服務。 特別是教育、醫療與長期照顧,不應為了湊出UBI的表面數字而被犧牲。
- 永續為念:絕不用未來償還今日。 不應使用破壞環境與耗損未來世代福報的方式,來當作今日UBI的財源。
- 慈悲周全:絕不遺忘高需求者。 不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簡化,而拆掉對高需求群體(如身心障礙、重症患者)的額外支持系統。
真正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必須是「智慧護持的慈悲」,而不是「情緒驅動的發錢」。
願我們既不熄慈悲心,也不捨如理思惟,使一切制度,皆成為眾生離苦得樂之緣起。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