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愛」與「絕望」的重量:素養探討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承襲上一篇的素養探究,以下是這幾題的思辨歷程與判斷參考,歡迎大家交流。


素養探究

(C) 1. 閱讀判決主文,這位80歲的母親犯了「殺人罪」,卻僅判刑2年6個月,遠低於10年以上的法定刑。法官在判決中同時運用了「自首」和「情堪憫恕」兩項原則。其中,哪一個條款最能體現法官在「理性」之外,對被告處境的深度「同理」?

(A) 罪刑法定原則
(B) 刑法第62條(自首)
(C) 刑法第59條(情堪憫恕)
(D)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考點:分析法律條文的內涵。
  • (A)罪刑法定原則是指「沒有法律規定就沒有處罰」,這是法官「判她有罪」的基礎,而非「減刑」的基礎。
  • (B)自首是指犯罪後「主動告知」的行為。這是一個客觀的「動作」,法律給予減刑,比較偏向「程序」上的合作。
  • (C)情堪憫恕是指法官必須深入探究犯罪的「動機」與「背景」,並認為其情節「值得同情」。這需要法官高度的「同理心」才能啟動,因此是正確答案。
  • (D)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適用的一致性,與本案的「特殊減刑」考量方向不同。

(B) 2. 這位法官在判決書的最後,「主動建請總統特赦」。這個「額外」的舉動,最能展現下列哪一項事實?

(A) 法官認為自己判錯了,想請總統彌補
(B) 法官認為司法權力有其極限,希望行政權給予最終的恩典
(C) 法官想推翻自己的判決,宣布被告無罪
(D) 法官想透過媒體壓力,迫使總統必須同意特赦

  • 考點:應用「權力分立」概念(司法權vs行政權)。
  • 法官(司法權)的工作是「依法審判」。他已經用盡所有法律工具(自首、情堪憫恕),判下了他能判的「最低刑度」(2年6個月)。
  • 但他認為這個刑罰可能仍然太重,但他「無權」再做更多了(例如判無罪或免刑)。
  • 「特赦」是總統(行政權)的專屬權力。法官的「建請」,等於是承認了「司法權有其極限(極限就是2年6個月)」,他已無法再提供憐憫,因此請求握有「恩典權」的行政權來接手處理。
  • (A)他沒有判錯;(C)特赦不等於無罪,而是「免除刑罰執行」;(D)這是對法官動機的錯誤揣測。

(A) 3. 法律在判斷「殺人罪」時,會考量犯案動機。本案中,這位母親的「動機」與一般殺人案的「動機」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A) 一般殺人案的動機常出於仇恨或私利,本案的動機則源於(自認的)解脫與絕望
(B) 一般殺人案的被告會逃避,本案被告主動自首
(C) 一般殺人案是臨時起意,本案是預謀殺人
(D) 一般殺人案的被害人會反抗,本案被害人無力反抗

  • 考點:分析犯罪構成要件中的「動機」(Motive)。
  • 題目問的是「動機」(為什麼要做)。
  • (A)正確點出了兩者的核心差異。一般的殺人動機(Motive)是惡意的(Malice),例如仇恨、報復、貪財。本案的動機是複雜的,源於50年的照顧壓力與絕望,是一種自認為能讓對方「解脫」的行為。
  • (B)這是「犯罪後的行為」,不是「犯罪前的動機」。
  • (C)這是在討論「計畫性」,而非「動機」。
  • (D)這是描述「被害人的狀態」,不是「被告的動機」。

(C) 4. 這篇文章中用「訊號」來比喻本案。綜合全文來看,作者最想傳達的「核心訊號」是什麼?

(A) 殺人是重罪,任何理由都不能合理化
(B) 法律是冰冷的,法官只是依法判決的機器
(C) 這起悲劇突顯了社會安全網的破洞,我們應接住更多求救訊號
(D) 家人是最好的照顧者,政府不應介入家庭事務

  • 考點:歸納文章核心主旨(作者觀點)。
  • (A)這是「法律的觀點」,但不是這篇「溫情」文章最想傳達的「訊號」。
  • (B)這篇文章恰恰想反駁這個觀點,它展現了法官「有溫度」的一面。
  • (C)正確。文章花很多篇幅描述50年的照顧壓力,並用「訊號」一詞,顯然是想將「個案」擴展到「通案」,呼籲社會體系(社會安全網)的反思與補強。
  • (D)這起悲劇剛好證明了「家人『不一定』是最好的照顧者」,因為家人也會倒下,因此更需要政府(社會福利)的介入。

(B) 5. 這起「長照悲歌」的判決,最適合用來作為國中公民課中哪一個單元的「探究與實作」案例?

(A) 權力分立:探討總統的特赦權如何運作
(B) 社會福利:分析長期照護制度的必要性與困境
(C) 犯罪偵查:了解「自首」在警察辦案中的角色
(D) 生命倫理:辯論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

  • 考點:應用案例於社會科單元。
  • 這起悲劇的「根源」是什麼?是50年的照顧壓力。
  • (B)社會福利:這50年的壓力,正是一個「長期照護」的社會福利議題。如果制度健全,這位母親或許能得到喘息服務或機構協助,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是本案最核心的社會結構問題。
  • (A)權力分立:「特赦」只是本案的「結尾」,並非「起因」。
  • (C)犯罪偵查:「自首」只是本案的一個法律程序,非核心。
  • (D)生命倫理:這是「相關」議題,但「安樂死」通常指「自願」或「協助」的醫療行為。本案的直接成因是「照顧者不堪負荷」,這更直接對應到「社會福利」單元的範疇。

關於SEL的教案分享,我們放在下一篇,歡迎大家對本次分享的素養探討回饋你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ia's Talk 嘉式頭殼
16會員
72內容數
用純粹主觀的方式深入解析曾經發生但現在還看得見的教育現場、時事觀察與可能是所謂「創新」商業或職場議題。 一切都是Jia's Talk,Just Talk
2025/11/14
這是一堂沉重的公民課。一位80歲母親因50年長照絕望而親手結束重殘兒子的生命。法院面臨「法律理性」與「人情同理」的拉扯:一方面以「殺人罪」判其有罪,守住生命權底線;一方面又動用「自首」與「情堪憫恕」給予最低刑罰(2年6個月),並罕見地「建請總統特赦」,向社會發出了「長照悲歌」的強烈訊號。
Thumbnail
2025/11/14
這是一堂沉重的公民課。一位80歲母親因50年長照絕望而親手結束重殘兒子的生命。法院面臨「法律理性」與「人情同理」的拉扯:一方面以「殺人罪」判其有罪,守住生命權底線;一方面又動用「自首」與「情堪憫恕」給予最低刑罰(2年6個月),並罕見地「建請總統特赦」,向社會發出了「長照悲歌」的強烈訊號。
Thumbnail
2025/11/13
國中社會科的段考與會考重點不同。段考偏重「記憶」,會考強調「活用」。本文指出,段考是會考的「地基」,但學習目標應是培養活用知識的能力。建議學生用「會考規格」來學習段考範圍,並時常以「理解、應用、分析」三個層次自我檢視,才能真正兼顧兩者,聰明學習。
Thumbnail
2025/11/13
國中社會科的段考與會考重點不同。段考偏重「記憶」,會考強調「活用」。本文指出,段考是會考的「地基」,但學習目標應是培養活用知識的能力。建議學生用「會考規格」來學習段考範圍,並時常以「理解、應用、分析」三個層次自我檢視,才能真正兼顧兩者,聰明學習。
Thumbnail
2025/09/24
國三首次會考模擬考即將來臨,涵蓋國一第一至第二冊,模擬會考題型與壓力,檢視知識掌握並熟悉應試節奏。建議以平常心面對,接受陌生題型與時間挑戰。考後通過試卷分析、個人化讀書計畫與閱讀訓練,精準補強弱點,提升跨領域應用能力。每週模擬考試環境並可尋求老師診斷,穩健成長。
2025/09/24
國三首次會考模擬考即將來臨,涵蓋國一第一至第二冊,模擬會考題型與壓力,檢視知識掌握並熟悉應試節奏。建議以平常心面對,接受陌生題型與時間挑戰。考後通過試卷分析、個人化讀書計畫與閱讀訓練,精準補強弱點,提升跨領域應用能力。每週模擬考試環境並可尋求老師診斷,穩健成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的疏離、政治光譜的極化與集體心靈的焦慮中,我們面臨根本性挑戰。將感恩從個人美德提升至社會治理核心原則,融合東方古老智慧與西方現代科學,建構人間淨土、大同世界。感恩不僅是高尚美德,更是轉化個人心識與人類共業的關鍵鑰匙。它是佛法「轉識成智」的起點,也是現代心理學證實能帶來幸福與和諧的科學路徑。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的疏離、政治光譜的極化與集體心靈的焦慮中,我們面臨根本性挑戰。將感恩從個人美德提升至社會治理核心原則,融合東方古老智慧與西方現代科學,建構人間淨土、大同世界。感恩不僅是高尚美德,更是轉化個人心識與人類共業的關鍵鑰匙。它是佛法「轉識成智」的起點,也是現代心理學證實能帶來幸福與和諧的科學路徑。
Thumbnail
在我小學香港還是英治的時代,分別有兩個科目叫「社會科」與「常識科」,那麼,課本有叫你去愛英國嗎?沒有。英國在這些課本中,幾乎是透明的狀態。盡可能的少提香港與英國的關係,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英國是滲透在你的生活當中,例如有些比較好的學校,你會在課室看到英女王的畫像,會看到載著白人英軍與 Gurkha
Thumbnail
在我小學香港還是英治的時代,分別有兩個科目叫「社會科」與「常識科」,那麼,課本有叫你去愛英國嗎?沒有。英國在這些課本中,幾乎是透明的狀態。盡可能的少提香港與英國的關係,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英國是滲透在你的生活當中,例如有些比較好的學校,你會在課室看到英女王的畫像,會看到載著白人英軍與 Gurkha
Thumbnail
  當你還是學生的時候,是否也曾經想過這些問題:   「現在的AI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未來AI會害我失業嗎?」   「在沒有飛機的世代,人們是怎麼移動到世界各地的?」   「為什麼有些畫家的畫看起來那麼簡單,也能被大家說很厲害?」      而你是否也曾經想過,社會課能不能更加貼近社會一點?
Thumbnail
  當你還是學生的時候,是否也曾經想過這些問題:   「現在的AI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未來AI會害我失業嗎?」   「在沒有飛機的世代,人們是怎麼移動到世界各地的?」   「為什麼有些畫家的畫看起來那麼簡單,也能被大家說很厲害?」      而你是否也曾經想過,社會課能不能更加貼近社會一點?
Thumbnail
  只要我們拉開一點距離去想,當一個人用他自己個人經驗去駁斥一個針對全人類做出的統計結果時,我們會覺得有說服力嗎?如果不會的話,一個職涯順遂的保守派非裔人士的生活顯然也不能拿來推翻世界上存在著的種族不平等。
Thumbnail
  只要我們拉開一點距離去想,當一個人用他自己個人經驗去駁斥一個針對全人類做出的統計結果時,我們會覺得有說服力嗎?如果不會的話,一個職涯順遂的保守派非裔人士的生活顯然也不能拿來推翻世界上存在著的種族不平等。
Thumbnail
歡迎來到Kangaroo的blog! 今天要來分享高中社會科學習資源吧! 那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歡迎來到Kangaroo的blog! 今天要來分享高中社會科學習資源吧! 那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德國對於二戰後的難民是張開手臂表示歡迎,曾在新聞上看到記者採訪表示歡迎的德國民眾,是因為想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暴行贖罪。這幾天偶然看到陳文茜老師的這部影片,讓我更想藉由這本書的讀後筆記與心得來分享德國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Thumbnail
德國對於二戰後的難民是張開手臂表示歡迎,曾在新聞上看到記者採訪表示歡迎的德國民眾,是因為想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暴行贖罪。這幾天偶然看到陳文茜老師的這部影片,讓我更想藉由這本書的讀後筆記與心得來分享德國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Thumbnail
現代公民非常實際,很多家長與朋友可能都誤會了。但筆者碰過不少認真的老師,很努力從教師手冊,跟上網與其他老師討論,就是上到學生提不起興趣。然後筆者以前在補習班聽到的抱怨還是一樣,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因為欠缺現實感。
Thumbnail
現代公民非常實際,很多家長與朋友可能都誤會了。但筆者碰過不少認真的老師,很努力從教師手冊,跟上網與其他老師討論,就是上到學生提不起興趣。然後筆者以前在補習班聽到的抱怨還是一樣,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因為欠缺現實感。
Thumbnail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提名年度最佳書籍          ★亞馬遜書店口碑迴響不斷獲讀者四點六顆星 ★《救救我的羅曼史》《獨居時代》等好評前著(共同)作者暨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回應時代弊病,針對「原子化」、「散沙化」社會的對症下藥之書
Thumbnail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提名年度最佳書籍          ★亞馬遜書店口碑迴響不斷獲讀者四點六顆星 ★《救救我的羅曼史》《獨居時代》等好評前著(共同)作者暨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回應時代弊病,針對「原子化」、「散沙化」社會的對症下藥之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