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測#860] 九七前的香港歷史教育是怎樣的?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在我小學香港還是英治的時代,分別有兩個科目叫「社會科」與「常識科」,那麼,課本有叫你去愛英國嗎?沒有。英國在這些課本中,幾乎是透明的狀態。盡可能的少提香港與英國的關係,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英國是滲透在你的生活當中,例如有些比較好的學校,你會在課室看到英女王的畫像,會看到載著白人英軍與 Gurkha 兵的裝甲車。而代表香港的旗上面就是有個米字旗,小時候我就覺得香港的旗那種藍色看起來十分的舒爽,令人有一種安心感,但課本就是不會提太多英國。

而當年的社會課本,非常強調的是香港這個地方的處境,他強調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沒有任何天然資源,水與食物與能源都不足,因此這裡唯一的資源就是這裡的人的智慧,勤勞,以及才能。

當年香港的歷史述事是一個從貧乏絕望開始的神話,我小學時就知道,香港曾經食水幾天只能供應一次;大部份人住在山上的木屋,鐵皮屋,床位等惡劣的居住環境,非常擠迫;孩子們沒有書可讀,在街上流浪犯罪。香港的神話是由一群混亂與貧窮中的難民開始的,但香港同時接納了東西方的文化,憑籍這群人的勤奮工作,移山填海,大量建設公共房屋,引入海水化淡,出口玩具與成衣與塑膠,慢慢的建立成一個富裕而安樂的地方。

老師會告訴你,香港是個自由而且寬鬆的天堂,在這裡人人都受到法律的保障,而在小學就告訴所有人,我們香港的法律是「寧縱毌枉」的,如果必須在放過壞人與冤枉好人兩者選一,我們香港是會放過壞人。在這裡,我們有言論自由,有新聞自由,有一切的自由,比起你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自由而低稅。

「自由港」三個字,是整個故事的主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章節,就是講「洋紫荊」,他並不強調中國,也不強調英國,甚至也不強調香港的龍與獅子徽號,但他會強調代表香港的花是洋紫荊,他所代表的精神就是那個東西文化交匯的本質。

九七之後香港的市花變成了「紫荊」,洋字呢?洋字沒有了。原因也很明顯。

所以,你們這些孩子,要好好的守規,盡你好的公民責任,守護香港與上面的市民,不要破壞在混亂的世界中的這片樂土。留意,香港的課本給予的身份認同是「市民」,不是公民或國民。可說是含糊了一些重要的身份問題。

而另一個常識科,雖然講的都是一些生活的常識,但其實都是「香港生活的常識」,例如在裡面講的魚類,幾乎都是香港街市能吃到,海域能捕到的魚類,例如鯇魚,撻沙(也就是鰈魚);植物也是講香港會出現的植物與常見的蔬菜;當然還有公共交通工具如電車等。而今年中年人的世界觀,就是這樣塑造出來的。

要去到中學的時候,就有了「中國歷史課」,附帶少量的香港歷史。香港版本的中國歷史課,跟中國與臺灣有甚麼分別?答案是九七年前的歷史課本,內容跟臺灣當時的比較接近,與其說是臺灣不如說香港的歷史課本史觀就是國民黨的史觀,這當然是有賴國民黨系統在香港的出版業與媒體界長年的經營。

首先對於三皇五帝去到清朝的歷史,就是中港臺都是差不多的千年道統傳承。主要有分歧的,是鴉片戰片之後的歷史,所以會不會對英國塗脂抹粉呢?基本沒有,鴉片戰爭就是英國佬來中國武力販毒的不義之戰,但也因此而創造了香港。現在香港人會說鴉片戰爭實際上只是自由貿易打開保護主義的戰爭這點,是九七後的香港才開始有人認同的,以前的英國人真的沒有在管你在歷史課本讓他們當壞人的,畢竟都統治最後十幾年了。

那個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失敗,慈禧是壞蛋,維新不如革命,袁世凱賣國,五四運動愛國的「以孫中山為主角視點」的故事,正正是國民黨的史觀。所以有些臺灣朋友會發覺,不少香港人先天與國民黨比較對盤,那是因為大家對歷史的認知其實是相當類似的。然後香港殖民地的旗是藍色的,國民黨又是藍色的,大家都是藍的所以比較有好感也說不定?

你仔細看的話,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直接講自己是中國人的,六四事件之後的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就開始走進強調香港人身份,但同時也是中國人,再後一點的話,如果不是合拍片,就幾乎只強調香港人身份了。

當年香港的歷史課本中,最突兀的部份,是強調臺灣的十大建設;然後近代史就是講中國大陸的土地改革,政治運動,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的浩劫,好吧還不是國民黨?反正你讀香港的中學歷史課本,對於中國大陸大概不會有很多好感。至於泛綠的朋友們,香港課本裡有沒有反對臺灣獨立甚麼的?答案是直接沒有提這種事存在過,美麗島事件,民進黨,二二八事件,這些東西在香港的歷史課本完全不存在,所以初接觸臺灣文化時,不少香港人遇到泛綠時可能會感覺像是遇上外星人。

然後去到改革開放那一段,雖然是肯定中國的改革開放,但後面最後一句我到現在還很記得「中國的社會問題積重難返」,就是非要留個尾巴,以當年六四事件剛發生完的處境,這句倒是很有說服力的。

那就是你遇上的大部份香港中年人,也就是民主派的主要人口,他們成長時所學習的歷史觀。當然,隨著現實中見識多了,開始接觸多些大陸人,臺灣人,以及面對九七後的香港,有些人會作出一些修正,有些人則完全不動搖。

如果不動搖的話,那麼香港人中年人主流的意識形態應該真的跟臺灣的「正藍」類似,但值得留意的是,香港人雖然普遍親藍,但是他們通常也無法接受紅統。原因挺簡單的,就是比起在臺灣的「臺灣被民進黨執政所以討厭民進黨」的藍,民進黨沒統治香港對嗎?被中共統治的香港民主派,對於中共有一種情感上的抗拒。

所以香港民主派最愛講自己「反共」,以前是講「愛國民主運動」,「愛國不愛黨」,「反共不反中」,不過 2019 年之後愛國兩個字在民主派中都變得有點尷尬了,便拆掉愛國只講不愛黨,拆掉不反中共,就只剩下反共兩字了。

至於你現在看到比較年輕的民主派或者反香港政府的年輕人們,他們讀的課本就是九七年後的版本,而又一次幸運地,我年輕時當過老師,所以我也看過九七後的版本。不過在九七之後,歷史課本的影響是被淡化了的,因為香港多了一個新的科目,叫作「通識教育」,我當老師的第一年也是學校有通識的第一年。

通識教育的內容就主要是「普世價值」,也就是自由法治人權那一套,不過內容太多雜七雜八深度不夠,所以雖然受了通識教育,香港年輕人基本上全都響往民主法治,但民主法治怎樣運作的,通識其實是沒給甚麼堅實的觀念的。

而我當年教的學生,今天恐怕應該都是三十歲以上了,我在當老師時,查理柯克應該就是個初中生吧。從香港歷代受的教育,就可以看出大部份香港人的歷史觀與世界觀是怎樣來,以及被塑造成怎樣的。不過當然從 2010 年風起雲湧的社運,也給予不少新的體驗,但會變成怎樣,倒是看各人的修為,況且一些既成的定見,也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方格子
5.1K會員
399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
鄭立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10/07
以前我看過林振強寫的幽默書,有兩句是這樣說的,那就是在星期日,香港有三百萬人在飲茶,有三百萬人在等位飲茶,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茶樓。對比起現在的茶樓基本上不用等位,甚至差不多整個行業要沒落,真的是很大的分野。 在我父親小時候六七十年代香港民間比較貧窮,去茶樓吃東西比較奢侈,他那時代的人很多都
2025/10/07
以前我看過林振強寫的幽默書,有兩句是這樣說的,那就是在星期日,香港有三百萬人在飲茶,有三百萬人在等位飲茶,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茶樓。對比起現在的茶樓基本上不用等位,甚至差不多整個行業要沒落,真的是很大的分野。 在我父親小時候六七十年代香港民間比較貧窮,去茶樓吃東西比較奢侈,他那時代的人很多都
2025/10/07
前面那篇文章說,東方沒有能夠直接對應西方與草原騎士民族的「榮耀」一詞,我們習慣依賴外在的秩序與規則。但我之所以突然重寫這個話題,卻不是為了談論最近有個阿婆被人踢的事情。反而是因為前陣子 Emma Watson 與 J.K. Rowling 和解被拒絕的事情。 對於香港人來說,在這件事上為羅琳的言行
2025/10/07
前面那篇文章說,東方沒有能夠直接對應西方與草原騎士民族的「榮耀」一詞,我們習慣依賴外在的秩序與規則。但我之所以突然重寫這個話題,卻不是為了談論最近有個阿婆被人踢的事情。反而是因為前陣子 Emma Watson 與 J.K. Rowling 和解被拒絕的事情。 對於香港人來說,在這件事上為羅琳的言行
2025/10/06
臺灣每次發生天災人禍,不論是地震天災還是交通意外,網絡上第一件事就是抓戰犯。媒體會這樣從標題開始帶風向;每個新聞底下,一堆鎖賬號指控是誰的錯不必理由;但也不是只有媒體與網軍這樣做,最後會去到大部份人都在指控誰是戰犯,剩下的就是大量的南無阿彌佗佛。 當然我很清楚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少人想解決任何問題,
2025/10/06
臺灣每次發生天災人禍,不論是地震天災還是交通意外,網絡上第一件事就是抓戰犯。媒體會這樣從標題開始帶風向;每個新聞底下,一堆鎖賬號指控是誰的錯不必理由;但也不是只有媒體與網軍這樣做,最後會去到大部份人都在指控誰是戰犯,剩下的就是大量的南無阿彌佗佛。 當然我很清楚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少人想解決任何問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經過今天的社會課的上台經驗,我有以下的體悟與收穫: 期待且享受 當初選擇社會科(歷史)作為試教科目,是因為我本身在成長過程中,在社會科目方面有較好的表現,也因此讓我抱有較大的興趣與好感,現在在備課與上台時,我會不斷檢視自己的狀態與投入度,很高興自己仍保有當初的興趣,甚至因為在自學過程中發現更多新
Thumbnail
經過今天的社會課的上台經驗,我有以下的體悟與收穫: 期待且享受 當初選擇社會科(歷史)作為試教科目,是因為我本身在成長過程中,在社會科目方面有較好的表現,也因此讓我抱有較大的興趣與好感,現在在備課與上台時,我會不斷檢視自己的狀態與投入度,很高興自己仍保有當初的興趣,甚至因為在自學過程中發現更多新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