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不一樣,即是 Zoe 在講座中提到的,西方的動畫觀延續他們自文藝復興(架上繪畫)後的繪畫觀念,內含一股追求「擬真」的慾望,即使畫的是宗教、神話或是奇幻異境,也要在畫框的平面視野裡建立一個仿真的三維空間。這是為何以皮克斯(PIXAR)為首的 3D 電腦動畫會誕生在西方;「反之在中國傳統的繪畫裡,擬仿外在的現實並非作畫主軸,東方的畫家更講究『寫意』,透過文人的筆將眼見的意境加以捕捉、昇華,就不會是用單點透視法去再現一個幾可亂真的世界。」
當然,即使有這樣相對健康的環境,以及獨立藝術小片能存活的市場,法國的電影工業仍然有跟台灣近似的問題。「就連安妮.華達那樣的老將現在要拍片,也不見得容易籌資」,而在 Zoe 眼中「雖然包裝著好萊塢外皮,但是內在有梅里葉味道」的盧.貝松,一直試圖要把整個商業工業拉起來,但也一直沒有顯著成效。「反倒是動畫的工業稍微起飛了,即使不可能有好萊塢的皮克斯、ILM 那樣的巨人,但相對小而獨立、而且國際合作的案子特別多。像《壞壞大狐狸?!》(The Big Bad Fox and Other Tales)那樣的獨立製作,或在台灣根本是逸品的《紅烏龜:小島物語》(The Red Turtle)就是屬於日、德、法合作的作品。」
另一方面,美國也看準法國的動畫人才特別優秀,譬如環球底下的動畫公司照明娛樂(Illumination)就在 2011 年收購了專做電腦影像的法國公司 Mac Guff 的動畫部門,成立了 Illumination Mac Guff,參與從《神偷奶爸》、《小小兵》一路至今六部長片的製作。「這和中美合資、位在上海的東方夢工廠(Pearl Studio / Oriental Dreamworks)是類似的概念。」
一說到動畫,Zoe 明顯變得滔滔不絕,她說這是她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我問為什麼?她回答:「因為我喜歡畫畫,喜歡看動態影像,而動畫有個特殊的魅力是實拍電影比較難做到的,就是純然的抽象跟想像。」問她最喜歡的動畫電影,她先是說到今敏的《藍色恐懼》(パーフェクトブルー/Perfect Blue, 1998),讚嘆至今沒有人把動畫的潛力玩得比今敏更徹底;她也提起法國大師拉吉雍(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沙漠之書》(Gwen, or the Book of Sand, 1985)以及《繪畫》(The Painting, 2011),前者平面手繪後者電腦 3D,都是全然不同於日美動畫的寫意風格,甚至是對空間與色彩的思考。
順著色彩話題,Zoe 再說回了實拍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1939)用黑白和彩色來轉換現實與奇幻(奧茲王國)的創意,或希區考克在《迷魂記》(Vertigo, 1958)挑戰非常難駕馭的紅/綠鮮豔對比色,既展現都市夜生活的光色,也一併製造懸疑氣氛——這在《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男女主角吵架的那場戲被達米安.夏澤爾用來製造衝突張力,加以致敬!——還有《雲端情人》(Her, 2013)的溫柔暖色系與片中的科技、孤獨、人心等等主題的交織,男主角身穿紅色穿梭在冷色系的建築群裡,成了畫面焦點⋯⋯這些都是色彩風格化的運用;更不用說魏斯.安德森在《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的顏色設計,甚至讓他出了一本色彩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