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快樂指數調查指出香港八至十四歲兒童當中,
九歲學童的快樂指數跌幅明顯(百分之五)。報道「例湯例水」(今時今日又怪得傳媒多少?)拿着指數訪問一下有孩童父母,有父母說是社會的錯;有教授指父母別給過多壓力予子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敢問一句:何謂快樂?
成年人的快樂很多元也複雜,但小孩子的呢?九歲的人兒,快樂不外乎是:「爸爸媽媽多陪我玩」;「吃雪糕」;「和朋友多見面」;「看電視/玩電玩」;「別要做太多功課」;「給我一點空閒時間」之類……但為何要九歲人兒快樂起來知易行難?
調查指是因為學校比以往更早(二三十年前是初中)在高小設「精英班」了,而且父母早在小三開始備戰,催迫孩子多追功課和補習,外加無限求分數追指標的所謂「課外活動」。身邊也有父母會說「小四了,要加把勁」;「乜乜乜學校原來小三已有精英班,我校只小四有」;「小三小四若果追不上,升中便完蛋了」;「小四要減點課外活動/增點補習以應付高小升中課程」。一切源於羊群效應:人家準備了,我也得做點事追趕一下;別校有這個了,我也快快來一個幫一下孩子……一切的原動力合時一推,化作壓力壓在孩子的背上。
也許家長不用做甚麼,就只一個煩惱表情都已經能夠增加孩子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了。要知道孩子也是人,若果聽說小四如洪水猛獸,你想孩子會否嚴陣以待?有些父母說孩子不上心,天塌下來當被蓋的,推不動拉不穩。真的嗎?孩子真的感覺不到壓力嗎?還記得老媽最喜歡出口術:「小四啦,小五便是呈分試,你別弄垮了。」;「小五啦,呈分了,你別躲懶。」;「小六了,得好好温習準備升中。」;「中一了,學校變全英文教學,你得加倍努力應付。」……自細被嚇大的我一切了然於胸,但回想起來小時候不時會發惡夢:不外乎是穿睡衣回校、穿拖鞋上學、考試日才發覺忘記温習等等,其實壓力早在我內心萌芽。
即使孩子看來正常快樂,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壓力。有專家說適當壓力對人做事有用可提升專注力,但小至九歲就得面對昔日會令我發惡夢的現實(精英班、追分數、求名校),一個小人兒真的能一一應付過來嗎?
家長苦,孩子更苦。若果家長寬心,孩子的壓力也許沒有那麼大。試想一下我們上班時神經繃緊,很多時都靠下班後的社交和家庭生活去平衡,明天又再衝刺。孩子呢?若果下課後面對的是無盡功課温習補課,孩子有沒有自己的社交和家庭生活去平衡一下日間積累的壓力呢?
「人人都係咁架啦!」
「我地細個咪仲慘,俾父母打到死死下!」
「佢地無咩要顧架淨係讀書之嘛,咁都做唔好有無搞錯。」
「鄰居個女夠係咁啦仲學多兩樣樂器添點解我個仔唔得。」
「佢補完習返嚟我俾佢任玩架打機打到瞓架都好夠時間放鬆啦。」
拜托,說這些話的家長們,請你們試一下過孩子一星期的生活,你就會明白他們連呼吸都要擠時間出來才可有足夠的空氣存活。我不再說孩子還小要有足夠時間玩耍等廢話免得那些現實派家長反擊道「世界係咁啦」、「第日出嚟揾食都要咁架喎」,要知道這些補課孩子有多累,請把他們的時間表活一遍,晚上還睡得甜吃得香第二天還得精精神神打仗去的,只能說你是鐵人。然後撫心自問:你快樂嗎?
一生何求?求財?求利?求名?求快樂?別讓短期目標衝昏頭腦,謀殺了自己孩子的快樂。書要讀,但有一世流流長來讀,別把千年古籍擠到小學一年讀完,好好還孩子日中選擇發呆、望窗、無聊、放空、搗蛋的權利,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