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是我女兒在學校寫的作文,他們老師改得很認真,但我女兒看不太懂,可以幫我看一下嗎?」
我接過媽媽遞來的稿紙,才剛瞄了一眼,就差一點被滿篇的紅字給吞噬--老師不但在行間補充許多潤飾後的字句,文章最後還寫了密密麻麻的評語,字數超過文章兩倍以上。
「老師有要求她修改嗎?」我問媽媽。
「沒有,只有請她訂正錯字而已。」
不得不說,這位老師改得真的相當認真,我想起以前剛開始教作文時,也是像這樣拼了命地把學生的文章改好改滿。不過,學生的作文真的因此進步了嗎?很可惜,事與願違,沒有人因為我寫了滿篇的紅字而明顯進步。後來我才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只看分數而已,評語根本懶得看;少數有仔細看評語的學生,看是看得懂,但因為沒有提起筆來修訂,印象不是很深刻,下次照樣犯同樣的錯誤。
經過不斷地調整,我找到最理想的批改步驟是:
- 學生在課堂上寫完文章後,帶回家自己檢查一遍,增補遺漏的細節,並訂正不通順的語句、錯字。
- 下次上課時,將訂正後的作文交回給老師批改。時間允許的話,可進行「同儕互評」,讓學生批改彼此的文章,提供修改意見並汲取他人的優點。
- 學生根據老師、同學的修改建議,重新謄抄文章,進行編輯。
雖然耗時較長,卻可以讓孩子清楚看見自己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再次動筆改正這些缺失。唯有如此,才能把毛病揪出來,徹底將它們一一消滅!
然而,前兩個步驟做起來不難,第三個步驟在執行上卻有一定難度。首先,重新謄抄需要時間;其次,耐性較差的學生會受不了這種校訂、編輯、再寫一次的任務。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
學生在得到老師或同儕的修改建議後,最好把文章數位化,打字建檔,同時進行編輯。
作文用寫的就好,何必再打字建檔呢?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可見,即使現代人習慣打字,但傳統的紙筆書寫仍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不僅可以活化大腦,而且還更容易激發靈感;話又說回來,一旦靈感及想法已經使用手寫捕捉到紙上,就必須仰賴數位作業來提升修訂、編輯的效率與品質--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除此之外,寫完文章後打字建檔,還有以下功效:
✅易於保存、分類與檢索
學生寫在稿紙上的作文,可能到學期末就通通餵給資源回收桶吃了;即便沒有扔掉,也散落在各處;即便沒有散落在各處,隨著越積越多,需要用時,也不方便搜尋、檢索。
不過,將作文數位化之後,這些困擾通通消失;只要把檔案放上雲端,到哪裡都可以輕鬆檢視。此外,還可以分門別類編排整理,節省許多檢索的時間;更可以建立一個「寫作資料庫」,以後遇到雷同的題目,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從資料庫中提取資源,靈活運用、組織。歡迎參考拙文:
✅運用不一樣的輸出形式,調整寫作心情
請學生謄抄文章,他又要再重新手寫一遍,可能會嫌麻煩(連大人都沒這個耐性)。但如果改變輸出方式,運用電腦打字,便可以調整心情,產生新鮮感,編輯文章的意願自然大幅提升。
另外,改變輸出形式,說不定還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妙用:當我們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時,由於打破了閱讀慣性,也許會跳脫原先的寫作思維,刺激回憶或迸發出靈感,提升文章的深度。
再說,打字是數位化時代的必備能力,趁編輯文章的同時,鍛鍊打字能力,不是一舉兩得嗎?
✅運用數位化平台,打造個人品牌
既然都已經打字建檔了,那為何不再補個臨門的一腳,將作品上傳數位平台?
以往,學生寫作的預設讀者都是閱卷老師,要掌握評分標準、揣摩得高分關鍵並不難;但在網路上,孩子要面對的是真實的讀者,就不像「一個閱卷老師」這麼好應付囉--明明在學校可以得到六級分的文章,放到網路上之後,讀者可能光看題目就沒興趣點閱。
聽起來雖然殘酷,但孩子有朝一日離開校園,一樣得面對這些難以捉摸的讀者--他們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客戶、心儀對象……等等--那麼,與其出了社會才認清自己的寫作力其實不堪一擊,何不如及早讓他們面對現實,培養真槍實彈的寫作力呢?
況且,
從學生時代開始經營自己的文字創作平台,直到出社會,他們所能拿出來的成果,硬是比同樣學歷但拿不出資歷的同儕,多了一大截--誰的機會更多?不言而喻。(在「方格子」上有一個專題
高中生看世界,作者是一群高中學生,卻懂得利用數位平台發聲,創造個人優勢,值得借鑑。)歡迎參考拙文:
紙筆書寫與打字輸入各有優、缺,應該結合兩者,「先手寫,再打字」,才能截長補短,鍛造堅實的寫作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