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平均正常體溫為攝氏37ºC,這個數據的起源是1851年由德國內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收集2萬5千名病人的腋下體溫後得到的結論。但根據2020年高達67萬筆統計的數據顯示,現代人的平均體溫已降至攝氏36.6ºC。
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比較了 3 個時期的體溫數據。分別是1860~1940年,參與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退役軍人的體溫數據;1971~1975年,美國健康調查的數據;2007~2017年,史丹佛大學資料庫的數據。
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平均體溫每過10年就會下降0.03ºC。
推測其原因,是因為早期人體為了抵禦致命的細菌病毒侵襲而保持較高的體溫,但由於現代衛生醫療條件改善,室內空調廣泛使用,現代人不像19世紀的人那樣容易染上瘧疾、肺結核和牙痛等疾病,自然也就不需要依賴較高的體溫來抵禦這些疾病。
此外,隨著大量使用藥物來解決一般性的發炎症狀,也讓人類不再需要依賴體溫來加速身體新陳代謝抵禦疾病,平均體溫也就自然而然地連年下降。
不過,平均體溫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對「發燒」的定義。一般普遍認為,成年人的體溫只要超過37.7ºC就是處於低度發燒狀態。若低度發燒已持續兩週以上,一定要去看醫生並進行檢查,避免隱性疾病持續惡化。
我們都知道體溫38℃以上就代表發燒,但測量不同地方的體溫,會得到不同的量測結果,尤其是在37.5℃上下的關鍵溫度,甚至還會影響到是否發燒的判斷。
|額溫:37.5℃|耳溫:38℃|口溫:37.5℃|腋溫:37℃|肛溫:38℃|
其中肛溫最接近體內真正的溫度,但執行起來卻相對困難。幸好耳溫與肛溫經常是同步上升下降的,所以實務上經常使用耳溫的38℃作為判斷發燒的標準。
防疫期間,機場、公共設施出入口使用的紅外線測溫儀容易受到皮膚微血管收縮等等因素干擾,量測到的溫度會偏低,只能充當第一階段的過濾標準。
以上內容引自《圖解人體奧秘:其實你不夠了解你的身體》
還有更多有趣的壽命冷知識內容,趕緊入手這本書吧!
Readmoo讀墨電子書:《圖解人體奧秘:其實你不夠了解你的身體》
Amazon Kindle 電子書:《圖解人體奧秘:其實你不夠了解你的身體》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健康醫療福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