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證無我的現量,無我是不是它的顯現境? 無我是它的趨入境,因為它有證得無我,而且不僅證得,它是現證無我。無我是不是它的顯現境? 量分為現量與比量,它的理由是因為量的顯現境分為自相與共相。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現量;以共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比量。從這個理由去推論的話,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現量;現證無我的現量是現量,就代表它是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無我不是自相,所以無我不是它的顯現境。 分別知的顯現境和常法同義。現前知的顯現境和無常法同義。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無我不是無常法,所以,無我不是現證無我的現量的顯現境。 難道它沒有顯現境嗎? 以經部宗的角度,經部宗會說:現證無我的現量顯現的不是無我,而是「無我的蘊體」,顯現無我的蘊體,甚至證得無我的蘊體──直接證得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這個例子跟什麼例子很像?桌上沒有大象的那個例子──先證得沒有大象的桌子,間接證得桌上沒有大象。相同的,現證無我的瑜伽現前知先證得什麼?先證得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因為最初他在思惟無我的道理時,是從五蘊開始思考: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不是獨立、自主、實有的?透由正理反覆思惟、觀察之後,他發現五蘊不論是色、受、想、行還是識,都沒有獨立自主的特性時,最終就會生起:「我的蘊體是無我的。」但這樣的認知顯現的境是什麼?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什麼?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這樣可以理解嗎?經部宗就是從這個角度去描述的。 這樣跟之前我們所說的「量分為現量和比量的理由」是不是就沒有矛盾了。無我的蘊體是蘊體,是不是?無我的蘊體是不是自相?無我的蘊體是自相。所以,現證無我的現量的顯現境是什麼?無我的蘊體,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什麼?蘊體是無我的。它顯現的不是無我本身,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所以「無我的蘊體」跟「蘊體是無我的」這兩者不一樣。如果以無遮、非遮的角度去分析,哪一者是無遮?哪一者是非遮?蘊體是無我,是什麼遮?無遮。無我的蘊體呢?非遮。無遮一定是常法;非遮呢?有常法、有無常法,這從非遮的分類就可以看得出來。非遮分為兩大類:常法的一類與無常法的一類。無遮呢?無遮怎麼分都是常法,所以無遮一定是常法;非遮不一定是常法。所以我們說:無我的蘊體是非遮、無常法;蘊體是無我則是無遮、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