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視角,看待這個和我們自身緊密相連的社會與世界,同時也能以更加柔軟、自在且肯定的姿態,回看我們自身。
文/曹立寬
我們的首次讀書會順利落幕了!本次讀書會雖然因為許多夥伴臨時有事無法來參與,因此人數較少,但是這也讓我們的討論可以更加細緻、專注於每位參與者的問題與想法~
哲學議題的討論
本次讀書會主要聚焦於《偽理性》書中哲學觀點背後的思想史背景,從近代早期「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思想流派,分別提出「實踐理性」與「工具理性」來詮釋他們對理性的理解與主張,在連結到書中所批判的對象「偽理性」,意思是在現代社會中理性的窄化與濫用。
在大家的討論中,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也就是同理心是出於理性的行為,還是一種人的情感?直覺上來講,我們會認為同理心應該是一種情感,但在康德等持實踐理性主張的哲學家中,卻喜歡把這種利他行為用理性抉擇的方式來解讀。
例如康德提出在做一個公共抉擇時,應該要把自己這個人原先的所有身份背景抹除,並假設自己有可能是這個決策會影響到的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因此受益或受害。他認為只有以這樣的假設前提展開的討論,才是理性且有意義的。
對於這個議題在場有參與夥伴提出:這樣的假設前提的確容易推倒出同理心這樣的利他行為是理性抉擇的結果,但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中,許多人有同理心,但不一定是使用這樣的思考方式,而是一種很直接地將自己轉換到他人的情境中感覺對方的感受的共情,這個過程並不像康德說的是去除情感的理性抉擇。
與感受對立的狹義理性讓我們不快樂
這延伸到與本書相關的一個重要議題,也就是由於過去長久的近現代思想傳統,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理性是明智的,而感受是反智的。也因此應該要理性的看待事情,避免被感受影響。然而這樣排除掉人對世界的實際感受與感知的思考方式,卻使得我們在很多時候因為壓抑自己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而與自己的真實心境越來越疏離,到最後甚至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感覺,失去了對世界最直觀且敏銳的感受力。
同一時間,被無限推崇與情感對立的理性思維,卻在思想史的發展中不斷被窄化,從康德等人所說以價值實踐出發的實踐理性,漸漸在資本主義的高度發達下變成只關注效益的工具理性。一直到現在理性變成只是在指涉數字與金錢的績效。這樣逐漸機械化的理性,是導致我們現代人許多時候感到不快樂的一大原因。
偽理性如何發生在教育場域中?
雖然這次沒有直接討論到,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延伸思考。回到我們團隊關注的議題:學習與教育,這樣不人性化的理性在學校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家想想當許多學生面對艱苦、乏味且制式的學習和考試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記住這些進度,免強自己把這些知識吃下來後,我們真正得到了什麼?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於自己的自我成長有什麼意義?
這時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你不用問這些問題、也不該思考這些事,這一點用也沒有,也不會解決你的問題,你只需要思考如何有效率的把眼前該做的事做好,如何獲得好的分數、有好的學校乃至未來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就可以了。
當這樣的聲音衝刺在我們腦中,
久而久之我們也漸漸失去了發問的能力,但是
心中的荒無感、空虛、迷茫卻仍然存在,揮之不去。這就是工具理性思維極端化的結果,也是本書所批判的對象
#偽理性。
參與者的回饋
在活動的最後,參與夥伴們紛紛提出了對這次讀書會的回饋,有人期待能多想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討論,讓這些理論問題能實際回到我們的生活中。有人提出可以放點音樂,讓討論氣氛跟輕鬆自在且有趣。
有人則很希望能多了解這些概念的理論背景、歷史與具體的價值主張。還有人希望能多把過去跟現在的思想做比較,了解現在的許多思想主張為什麼相比過去複雜度越來越高?以及現在與以前的思想,關鍵的差異是什麼?
每位參與者都提出了很獨特的回饋,也讓我們感到相當開心!整體來說這次活動雖然人數不多,但大家討論的很熱烈~算是相當的成功!
-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小額贊助,讓我們能產出更多多元的文章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