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86年10月31日(農曆10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上半月與各位研究「心地」法門,今天繼續研究,這裡説菩提心與正見是不可分離。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説:「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所以,菩薩發菩提心,是要相應於大悲,最重要的是為利益一切眾生。
《華嚴經》這段文,我相信各位也都很明白。可惜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因緣變化,感覺每時每刻的因緣都在變化著,非常無常。然而在這因緣變化中,有兩種問題:第一種:譬如大家在一起共修,彼此看起來都很相應,若因緣比較具足的同修道友,就感覺非常契機。
然而大家能在一起共修,這個緣起法能這樣具足,但真正講起來,這個因緣,念頭的當下殊勝處,也是一種分別,你就是在分別某某與我,誰的因緣比較具足,誰比較不具足。這種分別心,會產生散亂,都是障礙著我們日常的修行。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平等心,所以平常儘量能以平等心待人是最重要。相反的,你若沒有平等心,覺得「好」是生;「壞」是滅,這種「好壞生滅」的分別心,就是分別生死,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是最重要的,自己一定要能自覺。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修行一定要時時提起正念覺知,不可隨因緣變化而迷執浮動。若沒有正念覺知,那就變成盲修瞎練。盲修就迷惑造業,不只你自己浪費時間,又惱害他人修行,這就是造業。一旦憂惱到他人,不但自己缺乏菩提心,又惱他造業,這是非常可怕的。
菩薩依大悲心故,救度一切眾生,因此菩薩發菩提心,是以度盡眾生為目的。所以,菩薩觀一切眾生,猶如慈母對待自己的兒子,非常的疼愛照護。你看,過去的時代與現在的時代,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很不一樣了。
過去的時代,慈母養育子女,是用母乳養育,母乳是血精。有時經濟不好,營養不良,嬰兒要吃母乳,母乳不夠供應,慈母就想盡辦法來撫育嬰兒,只要是可以取代母乳的,通通都會取來供給嬰兒食用。
例如煮稀飯時,等米湯滾了,不停火,煮到米粒味道出來繼續再煮,等到米粒暴破,煮到非常軟爛之後,再取稠湯餵子。若水滾得不夠,那米粒未軟,慈母又會用牙齒咬破嚼細,而且嚼到非常細,使嬰兒食用不會去噎到喉嚨;不但這樣,孩子一年一年長大,這當中若有比較好吃的,或比較好的物品,就會留給她的子女享用。你看做慈母的,每餐煮好,都等子女吃飽,自己才吃冷菜飯,而且還撿子女吃剩的菜尾(台語),終年如一日,都是這樣的為自己的子女付出。
現在的時代,孩子一出生,就給褓母帶,每天喝奶粉沖泡的牛奶,被母牛養大的。所以現在的人,對自己的生母感覺不到母親的恩情;而當母親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當母親,應該盡什麼義務與責任,所以現在已經一代不如一代。
這幾天,有一位從加拿大讀書回來的男眾,他母親前天來,説她的兒子兩個月前與兩個月後,變化很大。兩個月前,是一個非常孝順、單純,又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經過兩個月後,他母親去加拿大,看見他睡覺是睡在地上,以前不會開車,現在也學會了開車,並且對她説:我根本就沒有父母親。在他心目中完全沒有父母的存在,這樣的大轉變,實在是非常驚人。
他母親非常傷心,把他帶回台灣之後,就強制送他去光田精神病院,醫生診斷說是精神分裂,已經發狂了。以前他也曾經來過這裡(淨律寺),是他母親帶他來皈依的,去加拿大讀書後,改信基督教;他母親說:現在他做什麼事,都說是主的恩賜;像這樣的想法問題非常大。
在佛教裡說眾生的苦樂,皆是菩薩的責任。一切菩薩都是由利益眾生,才能得成無上菩提。那麼依這樣看來,不是菩薩對眾生有恩德,而是眾生於菩薩有大悲德。這種道理,你們了解嗎?是我們發心,還是眾生發心?
學員答:
是我們要發心。
院長開示:
我們要發心。嗯!我們發心,若無眾生讓我們發心,你要如何度呢?例如台北市的臺北車站,人不是很多嗎?那你發心要度他們,你已發心了,人家就會理你嗎?那就要看你發什麼心?
過去有一位住桃園市大溪區的學生,她從小就小兒麻痺,當她大學畢業後,到臺北找工作都被人拒絕、排斥,都說:「你是小兒麻痺,請你要做什麼(台語)?」她聽了很生氣,她氣她的父母說:「為什麼你們把我生成這個樣子?害我到處抬不起頭。」她天天都在生氣,而且埋怨她的父母,不但埋怨,還想要自殺。
當她氣忿激動得正要自殺的時候,剛好她有福報,正巧有人跟她結緣念佛的CD,她聽了之後,知道念佛的殊勝。
後來,再看一些佛教的經典,看了之後,她明白是自己前世所造的惡因,才招感今世小兒麻痺的惡果。後來她以非常誠懇的心念佛,並觀阿彌陀佛的聖像,跪在阿彌陀佛聖像前,悲痛流淚不止,直呼阿彌陀佛為爸爸說:「爸爸我就是不孝,所以在這裡流轉生死。」
她一直流淚不停,這就是第三品的懺法。她如是虔誠懺悔,大約經過一年時間,她小兒麻痺就好了。所以,我們人一定要不怕做錯,只怕不敢面對現實求懺悔。我曾請她到田中感化院,為那些年輕人開示。
那時候,她剛剛開始學佛,小兒麻痺的腳也還沒有好,有人就對他說她這樣子為何還不趕快念佛。她每天回到家裡就在佛前求懺悔,除了懺悔還是懺悔。她爸爸一向都很愛釣魚,直到有一天,她對她爸爸說:「爸爸不要再釣魚了」。她爸爸回她說:「妳這個瘋査某(台語)」,就不理她也不聽她勸諫。
有一天,她知道爸爸差不多早上十點左右回家,她就在外面等他,當她爸爸回來時她就說:「爸爸您今天釣的魚,我要親自殺並煮給您吃。」她爸爸說:「你這個瘋查某(台語),以前妳叫我不要釣魚,今天這些魚,妳卻說要親自殺來煮給我吃。」
她就把那些魚接過來,對魚說:「我不入地獄,誰要入地獄。」她又說:「魚仔!我若成佛,一定先度你們,我今天先代你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們不要執著,我現在要把你們殺了,還要煮一煮。』說完後她就到廚房,開始殺魚煮魚,煮好了端上桌,就去請她爸爸說:「魚煮好了,請您來吃。」
她爸爸看了以後,就說:「從今以後,我不再釣魚了。」從此,她爸爸就開始念佛。你們這麼有智慧,會像她這樣子做嗎?她以前是一個小兒麻痺的人,為什麼她沒有死,反而又度了自己的父母學佛?
所以說,煩惱可以轉菩提,她以前到處被人家排斥,思想幾乎走到最極端,直到她有因緣接觸佛法,了解因果之後,她信心具足,突破自己進而改變整個人生。她能夠這樣,那我們呢?我們就是太依靠,那是要依靠誰?你們現在都是怎麼樣依靠?
現在有的人,被自己的剃度師講一下,就說要下山了,要跑去別的道場,這就是依靠麼?如果現在沒有這樣的觀念存在,我相信大家就不會覺得苦了。
現在末法時代,大部份的人都是有這種心態;比如你們光量寺,在用齋的時候,師長還沒有到,你們是供養偈念完,大家就開始用齋呢?還是等到師長來了才用齋?若是師長不如法,用齋時間到了,還拖拖拉拉的,如果是這樣子,你們是不管她不等她,還是一樣恭敬她,等她來了才用齋呢?
就實相菩提來說,是沒有這樣分別的,若有分別,就沒有現觀般若的智慧,那就不能有實相菩提。所以我們要先去了解,她如果不是辦常住的事情,還故意拖拖拉拉,讓人起煩惱,那這個因果,她自己要負責。
這就是我們在誦戒時講:「惱他人」,這一點要明白。她若真的在辦常住的事情,大寮的執事人員也要趕快派一個人,去請師長用齋,如果師長在忙說:「你們大家先用」,這樣大眾才可以用齋。如果她沒有說:「你們大眾先用」,即使她拖拖拉拉的,你們還是要等到她來用齋,大眾才能開始用齋,一定要這樣做。
如果等到飯菜全部都冷了,大眾吃下去肚子痛,這個因果還是要由她負責的,你們還是如如不動的依教法行事,這樣默默修行,你們還是會有成就的。這個就是沒有相,我們講到修行,有相、無相,這就是無相。無相,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修,並不是說你要特別怎麼樣去修無相的。
所以,我們要明白,菩薩修行,並不是菩薩對眾生有分別,而是眾生於菩薩,有大恩德故。菩薩發菩提心,不捨離一切眾生,常以無所有不可得,為眾生修菩薩行。譬如我們今天在大寮,假如今天住眾不多,那何必煮這麼多的飯菜,是不是?所以,我們要知道對象有多少人,該煮多少飯菜?點點滴滴的事情自己要明白。
在我個人方面,因為我每天讀誦《普賢行願品》的關係,其中,禪宗五祖座下神秀大師有一首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句中的「菩提樹」,這三字下面可以加四個字,就寫成「菩提樹灌慈悲水」。「心如明鏡臺」。「明鏡臺」,三字後面加個「掛」字,則改作「明鏡臺掛喜捨腸」。這根據五祖的評論,講神秀大師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本來就無塵埃了,還要拂拭什麼?所以,在用功當中要常觀照徹證才好。
隨後六祖大師也作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本來的自性就是清清淨淨,哪還要有拂拭這一種功夫。講是要究竟徹悟真理,但要再詳細解釋這兩首偈,為何不依六祖大師的意思,而依神秀大師的意思。因為我們發菩提心,尚處於修行時期,所以取神秀大師的詩偈,還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不取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神秀大師的詩偈來勉勵行人用功的意思。那我們現在就是凡夫心,凡夫心一定就是像桌子,時常要拂拭,不然桌面就會有灰塵。
所以依神秀大師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在修行期間,有必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你們現在有沒有人要發大心,行持斷食看看?若有人要隨喜護持,自己一個人行持看看,也很好喔!
學員問:
院長!若有人護持,可以自己一個人行持。
院長開示:
對啊!那是也不必要有人怎麼護持的,另外結一個淨地用齋,不要跟大眾過堂,以免看到大眾食用的齋飯,而起一個分別心,那就行持不下去。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福報的方式,就是團體行持,力量更大。
依我看大家如果,發心行持下去,什麼病都會沒有,哪裡還會有什麼病?好啦!修行,就是要你的心,時時刻刻沒有分別,時時刻刻清淨,時時刻刻都法喜充滿。
你若有分別心,順了你的意你就歡喜,不順你的意你就煩惱,這樣你說在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時,就算你用了二十小時的時間在用功,也不算是修行,因為那樣不是修行。即使你說佛在你面前,你還是一樣,不是修行。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這句話就是說明修行盡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而已。
現在的人沒有福報,都容易起分別心,都說哪一位修的有多好。哪一位修的多好,與你有什麼關係?你若常有喜悦的心,就算只有一碗白飯盛上來不用配菜,你就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很歡喜了。外人說那個人最愚痴,都不會吃有營養的食物,那就不知道真正愚痴的人是誰?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就知道凡事要內觀,不要起分別心。
戒!就是在戒自己,不是在戒別人。要知道凡事越聰明的人,就是越麻煩。你看過去有成就的祖師,都是讓他的師父視為最沒出息的,説你這個人很沒路用(台語)。啊!被看成最沒路用的人,就是如如不動的人,若那些有路用的人,一天到晚就是翻來覆去的真麻煩。這樣你們聽得懂嗎?說實在的,我們的道場,除了常住日常運作,五堂功課,環境保養、出坡、聽課之外,並沒有天天要你們去趕經懺。
所以,你們要明白,這才是辦佛事。我們吃常住的飯,就要做常住的工作,千萬不要說吃常住的飯,而去做其他的工作。你若吃用常住,而專做私人或其他別的工作,這樣就是犯戒。不是說你今天出去,沒做常住的工作,才叫做犯戒,而是你在這裡起心動念、生煩惱等,這都不是常住要你做的工作,你們要明白啊!
我們住在常住一天,就一定要護持常住,身心清清淨淨的,不離開道業,不攀緣。除非你本身具有大福報,不然師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坦坦誠誠的,你做的不對,是師父指導不對,是他要負因果,你知不知道?所以,你們實在是很有福報,要懂得尊重珍惜,不要說不知道要如何?
譬如現在名氣大一點的,或年紀大一點的信徒來,不要講趕經懺,也不要說是星期日。每天來來往往的信徒就很多,看你要如何?一下子要你跟他去幫信眾皈依,一下子又請你去說法,等一下又要你去做什麼的,這樣子要怎麼用功辦道呢?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那也要隨緣。
所以我們儘量一天要動一下,用完午齋沒有在大察工作的,也要出來經行,或看到哪一個地方玻璃不乾淨就擦一擦,或哪一個地方須要處理的就主動去做;像早上我走到水槽邊,看到上面的玻璃窗框有灰塵,我就順手去擦一擦。
如彌陀院外面的窗戶,你去摸看看,絕對比室內還乾淨。我就是利用經行的時候,一面擦玻璃也一面在念佛,這樣我也是在修行啊!一點也沒有浪費時間。我們說要福慧雙修就是這樣,對麼?看一看,想一想,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說是執著什麼東西的。若是沒有福報、沒有自在的人,就會說我沒有時間,也沒時間看書。
例如我早上六點半就去工作,做到達公八點上課,我七點五十分才進來,先去聽達公的課,聽到九點下課,我就接著講《普賢行願品》,也不用拿上課當藉口,說我沒有時間工作。重要的講一講就好了,名相講那麼多做什麼?
若依演培法師那本《普賢行願品講記》來講,我若名相再加上去詳細解說,那《行願品》就要講十年了。講到十年,你若功夫比較好的,就要去阿彌陀佛那裡上班,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做演繹解說的工作?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大家回去好好的思惟一下,菩提心與正見是不可分的。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