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讀冊,久久讀一冊,今天繼續由【原獨讀冊】為大家介紹故事書,同時向秋天倒數:距離秋分還有56天。
上週為大家介紹了199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曼朱(Rigoberta Menchú Tum)與插畫家合作的繪本,是
延續馬雅人敘事傳統的故事書,今天我們繼續介紹講述原住民故事的繪本,首先是來看一個也以馬雅小女孩為主角的故事。
馬雅小女孩伊克其(Ixchel)想和先人一樣從事傳統的編織,但媽媽忙著要換錢的編織工作,沒空理會伊克其的小願望。因為沒有材料,伊克其只能自己摸索,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東西來編織,全都失敗了,最後她發覺村莊內外到處都是的塑膠製品或許可以利用,於是將塑膠袋裁剪成條,最後果然編織出彩虹一般的毯子。
這個故事和之前介紹曼珠創作的《蜂蜜罐》和《祕密傳承》很不一樣,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本身不是馬雅人。作者馬莎爾(Linda Elovitz Marshall)是專業童書作家,藉由這個繪本講述的其實是個環境污染與資源回收的故事,瓜地馬拉高地村莊與名為伊克其的小女孩其實只是點綴。與此類似的繪本還有拉丁美洲出身的非原住民作家卡斯塔涅達(Omar S. Castañeda)創作的《阿嬤的編織》。
可能因為作者卡斯塔涅達出生在瓜地馬拉,比《編織彩虹》的作者馬莎爾多了切身的經驗和感受,《阿嬤的編織》包含較多的文化元素,不只描述以希望(Esperanza)為名的小女孩主角和她善於編織的阿嬤,也描繪村落生活裡的男性角色。
但正如
社會正義圖書網的一篇書評所指出,故事裡有個極大的敗筆,反映出外人對原住民文化的刻板誤解。故事中希望的阿嬤臉上有個明顯的胎記,族人因此認為她是「巫婆」,不願意購買她的織品,這困境促使希望發憤圖強,精進編織技能。
書評認為「臉上有胎記=被當成巫婆=被眾人嫌惡迴避」的情節安排強化了原住民落後、迷信的刻板印象,不過從原住民的角度看來,迷信落後還是其次,重點是這個情節非常歐洲,根本在文化上張冠李戴。
非原住民以原住民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很容易受到原住民菲薄,這不完全是族群之間的偏見。從以上這兩本故事書看來,不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要透過文學藝術手法詮釋他者的文化,確實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這不表示作品的本身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夠用一個比較清醒反思的態度來看待這類作品,還是能在其中學到文化差異、文化觀察、文化表達的一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