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哇,真的好久了,原文是從 18 年的會考作文題目「我們這個世代」寫出來的,另外也從第 10 集開始,我都會根據新文章的內容適度變動標題,而「假裝幸福」正是目前的我對環境觀察下來,累積出來的一個結論。
我曾經有在極度不舒服的情形下,還被迫要做出讓人能感到舒服的舉動;而我在上一集,聊到了關於「空白」的人生經驗。
周遭的朋友們多數是這樣的,面對空白帶來的疑問和時間壓力,會很習慣且不自覺的遵循某些聲音,填補了這段疑問,然後以為解決了自己的生涯問題。
可是當自己願意要分享一些想法的時候,多半會被人認為:你在跩什麼?這時候我也不好說,不過是看了三、四年前買的書上面的一段話而已,不僅跩、也還很自以為是的。
當然,改變人的個性不是我的目標;只是同時也很諷刺,當我們一直試圖想追求某樣東西的時候,不僅印證了現在的匱乏,也更預示未來成為「別人」的可能性。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資訊?其實多半沒有什麼討論的空間
- 操弄?不正向,談什麼成功吶
來補坑 XD。先前有些只寫了一半的東西,我認為今天的題目很適合;就是生活裡的雜音真的很多,甚至我都還覺得要是開個專篇同樣的寫 53 集可能都不夠,為什麼我們要篩選值得入眼的東西,又為什麼有些成功學看看就好?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資訊?
我們花時間在資訊上與人計較的用意是為何呢?
還記得「校正回歸」剛從新聞出爐的時候,搞的社會聲音沸沸揚揚的。
從前我用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就是在說明「品味」這件事,因為「校正回歸」總歸是數據、是名詞,就像歷史痕跡一樣,事情發生歸發生,但人們總是可以用自己所想所知詮釋它。
而一個人會怎麼詮釋它,在浪潮的當下或許看起來很重要,但事過境遷,不會有人記得那個能代表「真理」的結論是什麼,或者說完全沒有結論,更甚於出聲音的人們都是想被記得。
只是做完了這些事,真的有人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了嗎?
這就是今天想講的:不要隨意的跟「資訊」認真。
因為所有在資訊上的計較和討論,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可以很清楚哪些東西可以看、哪些不行:
我們從上一集的文章摘取片段讓你去感覺一下: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以現在的角度看佛洛伊德在治癒人的傷口這點來說,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好比說,如果一個人因為曾經被搶劫過而不敢上街,我們會試圖去回顧這件事,讓你的大腦習慣這種恐懼。人的慣性驅使下,照理說將來你能再次上街,多半是因為心理障礙已經痊癒了。
可是阿德勒不這麼想事情,他認為:你的不敢上街,是取決於你現在對上街的心理狀態是排斥,以及在家裡比較安逸而來的。但你有可能為了合理化對外的說法,找到一個過去的理由來填補這個坑。意思就是說:不敢上街的你,很可能只是因為當下不想上街。
我們對訊息的判讀當然都會很理所當然的主觀,所以篩選出可參考的「客觀」訊息每個人也都不同,就不在此多分類。
這裡說明的用意是,當你腦內有構築出一種「我要尋找客觀訊息」想法的時候,那些經過寫手主觀意識寫出來的評論和感受,通常都會自動被刪去。
這麼做的好處是因為對於一個「內向」者來說,他能夠省下心情波動的力氣,把精力拿去運用在其他事務上;而對「好奇」的人們而言,則更能平心靜氣看待事件。
畢竟時時刻刻都有事在發生,讓人們能感到憤怒是為了凝聚某些力量,好讓一些人可以更輕鬆的達成某些目的。
只是差在說要不要、會不會被這些人利用,通常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腦子智商有多高,而是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太容易受人控制引起的。
操弄?
不論是讓你自我懷疑,還是自我打擊,都有可能在別人的掌控之中。
在第三集,我分享到說:不要隨意的拿成功人士的準則作為自己評判篩選人的依據,因為我們通常跟這種人不是同一個環境,以及我們有自己的眼睛和腦袋。
除了對自己的標準沒信心以外,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做這件事。
在第九集,我寫下了這段曾經被轉貼分享的內容:如果你想觀察一個人,可以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什麼。
在當時,我認為講對的那一半,是來自於現在中年級長輩們的生活現況,因為他們在抱怨政府的同時,多半是忽略了在自己還有餘裕選擇生活型態的時候,選擇了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維穩的工作,以及還活在認為年資可以換取財富的幻想世界裡。
今天我就要把認為錯的離譜的那一半也寫下來。
身為現代人,我們都很清楚自己遭遇困難的時候,通常是過去一定有某些想法、作為不合時宜,所以會想改變,推動自己前進。
我相信真的有些很厲害的人 (也親眼見過),確實能時常讓自己遭遇困難,也時常能在一週內就解決困窘的現況。只是憑良心說,這種人很多嗎?
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及不要隨意拿成功人士的想法洗腦自己,因為我們都沒辦法保證自己不會正好在別人觀察你的時段之內。
如果有的人觀察你只需要 9 個小時,結果你正好身處人生的岔路、倒店的危機、失戀的痛苦,有些低潮更甚讓人觀察你兩個月也不見得有好轉的跡象,那你要如何告訴對方,其實你是善良單純又正直的人?
是不是就百口莫辯。
而且,為什麼我一個人生活好好的,就要被貼一堆有的沒的標籤呢。
換言之,不論今天是前半部提及的政治資訊,或者後半部的成功絕學,多半都來自一種操弄,在玩弄你的注意力和精氣神。
先前我聊過很多正能量與人性相背的地方,一是在於它是一種狀態,一個人最自然的時候是時時刻刻都得維持一種「ㄍㄧㄥ」的感覺嗎?就像《後宮甄嬛傳》裡的宜修皇后一樣:這一日啊,真的是笑的我臉都酸了。
二是會被各種訛用、不夠客觀,事實上要卸下這種人的糖衣非常容易,就是當你表現出普通樣子的時候,對方還對你感不感興趣而已。
事實上一個人無聊就不好嗎?一個人平常沒有太刻意在社交場子裡周旋不好嗎?
讓你成為連意識都不能自主的人,就少了一個跟他搶著賺大錢的人了呀。
人的獨處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其實有時候看著朋友們的貼文我會有點心酸,好像不散發點開心的事,不去做點對生活有用的事我們就活的不像個人一樣,但也當然,並不是每天要哭喪著臉、成天哀怨博得關注就比較好。
只是習慣「因為這樣子沒有比較好,而選擇做了另一邊的事」的樣子,比起哀怨,別人更喜歡看到我們笑臉的樣子。
但這也很違背人性,就是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看著你正在脫離自己的圈子,還大聲鼓掌為你叫好的,因為別人的感受上並沒有覺得自己也變好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樣,生活中充斥著很多雜訊,除了腦袋清醒一點、體力好一點來應對之外,好像還缺一個真正能陪你好好走路的一個人。
也許這和我一向不太相信「人群」有些關聯,我知道人群走的遠,卻也多半不允許自主意識,又或者多半利盡而散,總讓我對其中的好處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雖說長輩總認為我們生活的世代已經足夠幸福了,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