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和已頗有默契的諮商師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師點出:「可能是妳的這個人生階段嗎?妳把工作表現抓得好緊,是因為什麼呢?妳還在追尋別人的認同嗎?」
回去沉澱後,我才發現,我還是一直把自己置身在過去的情境。一直重複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的領域,接觸不是同溫層的人,然後拼了命想努力證明自己,我可以,我也可以做到。這股不甘心的情緒驅使我還是一再吸引到讓自己疲於奔命的情境,即使它已經不是現在的我需要的。
諮商師說,妳的價值觀一直都和他們不同阿,妳並沒有想要踩著別人往上爬,妳不是競爭的,也不是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妳是慢的,而且也很多感受,需要有時間去消化那些感受。
回來後我問問自己的心,那我想要的是什麼?
我在便條紙寫下的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人。
—
人生是一場練習,不知道為什麼成年後卻完全忘記這件事,把所有一切看得越來越重,抓得越來越緊。
談戀愛需要練習,和父母相處需要練習,情緒管理需要練習,照顧自己需要練習,與人相處需要練習,自我表達需要練習,拒絕別人需要練習,被拒絕也需要練習,
看見自己的努力,從跌的很痛的地方再站起來,也需要練習。
—
我問朋友,是不是不需要把自己的請辭看作失敗?
只要知道自己盡力了、也嘗試了、知道自己哪裡還不足、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就夠了。
朋友回,不用,還沒走到終點(死亡)之前,很多事的意義都會變,不用自己套牢自己。在走過來的過程中,慢慢的意義也會建構跟改變。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認識自己才能活得開心,不撞撞看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
很多時候事情的結果未能發展順利時,我時常會責備自己是個失敗者,卻選擇不聞不問過程中我付出的所有心力。
所以那些悲傷、那些不甘心、那些「想被看見」的情緒,其實不是想要外界的認可,而是某部分的我,在向我抗議,請妳好好看見自己的努力。
也許結果不是妳期望的,但過程中的那些真心與努力都是真實存在的。
—
朋友說我的個性很像男生,我說對欸的確是,可是我又有很敏感細膩的一面,一個人真的可以有很多種面向,只是在學習如何平衡什麼時候哪種自己需要出來多一些,什麼時候哪種自己又需要少一些。
願我們都能越來越懂得,如何收納自己的所有面向,安然放置每一個自己。
成為一個安然自在的人。
—
有些事情再次經歷,結果依然不會改變,但不同的是,過程中逐漸轉變的內心。
內心轉變,宇宙才會再送上新的可能。
(覺得這篇心得好像很適合搭配JJ的第二天堂🤔)
—
前陣子特別特別想養貓,還去貓咪咖啡廳看了喜歡的貓貓。
今天沉澱後和朋友說,養貓的事再等等好了。我想要先能照顧好自己,感覺才比較能對貓貓負責。
朋友回,等我準備好了,適合的貓貓就會出現了。
我相信,工作和關係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