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與誨人,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要不斷為學,才可充實生命的內涵。但,老子卻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越多,離道越遠。那麼,兩老的講法,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點出如何去知悟道。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一般就是求知,那本來是好事;但,事實上,越有學識,卻越來越離道。舉個例子,研究細菌病毒,本來是科學研究,了解病毒的成因,去探索對治的方法。誰知當了解到病毒的本質,卻又去研發改造病毒,而使之成為生化武器,這豈不是違背天道、違反人道?這不要說悟道,根本就是叛道!
所以,一個有血性的科研人員,當他/她研發去到某一個階段,發覺這樣下去,就會違背天道、違反人道,經過內省去知,繼而終止研發,又或另途他去,目的但求心安,與道同行。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憑著良知,憑著公義,要適時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又說:絕學無憂。
人如果能棄絕一切違背天道、違反人道的知識,則可以無憂愁煩惱。
大家看看,掌權勢的人,恃著對法律有一定認識,就隨便去釋法,借法行事,矯枉過正。其實,法律的基本精神,是要維護人性的尊嚴的,是要維護人道的。
可見,知識越多,不一定是好事。不懂得做壞事,可能不會做壞事;而懂得做壞事,卻堅持不做壞事,那真是難能可貴啊!
那麼,究竟老子與孔子這兩位智者,對「為學」的觀點,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其實,二者是沒有矛盾相左的。
孔子的為學,雖是先經過認知的過程,但最終目的在學道、在明道、在行道,以致傳道。
老子講的為學,只是停留在求知的階段,即謂知識越多,可能離道越遠。所以,老子他認為要悟道,必須內省去知,心外無物,把哪些經驗知識的障礙倒空,而體受生命,而與萬物共存。
人啊!要追求人類和平共存,必須正確對待知識,善用知識!
(寫於2022年4月12日)
下一講: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