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拖延嗎?
先自首,我超會拖延…每當我要做工作報告、教學簡報的時候,我總會想著:「今天晚上至少要做一點進度!」結果呢?晚上都窩在沙發上打 Switch還有看課外書! Barbarla Oakley 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拖延:「殭屍 (Zombies)」!專門形容這種如行屍走肉、不思考的狀態。
怎麼辦呢?這篇文章分享 2 個改善的方法,一個短期立刻可做、一個長期慢慢培養。
不拖延了,立刻開始!
備註
這是《大腦喜歡這樣學》的第 2 篇文章,來談學習的第二個大痛點 - 拖延。
若你想要了解第一個大痛點 - 分心,可以看上一篇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
因為不真實的期待。
Barbarla Oakley 在書中提到:
關於拖延,我們害怕的其實是「對某件事情的期待」,而不是「某件事情的本身」。
例如做簡報這件事情,我們害怕的不是「做簡報」事情的本身,而是「對做簡報後產生的價值」這件事情感到害怕,例如老闆不買單、學生不喜歡。相對地,如果我們能夠把一件事情做的越好,越能樂在其中。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實際上在大腦中上演的小劇場是這樣的…
- 因為「不快樂的感受」讓我們畏懼接下來做的事情,此時的大腦屬於發散狀態,正在思考這個當下要做什麼事情
- 一件看起來輕鬆有趣的事情 (YouTube, IG/Facebook 短影片, TikTok…) 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此時大腦轉為專注模式
- 等大腦意識到眼前的事情 (例如看影片)做完的時候,也就是從專注狀態再次轉變為發散狀態的時候,我們還是沒把事情做好。
這不是我們的錯,因為簡單的事情當然想要優先去做!
如何解決拖延症?短期可立刻行動的 2 個步驟
先分享立刻可用的「治標」方法。
拖延是因為我們把事情想得太難,透過以下兩步驟可以把事情變簡單。
步驟 1. 列下待辦清單 (To-do list)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因為都在想「我要先從哪個任務開始做」。因此解決辦法就是先把腦中的任務寫在紙上,注意力就會從「我到底要先做哪件事情?」、轉變成「先檢查待辦清單的任務」。
步驟 2. 把大事情拆分成小行動
一件再大的工作,也必須透過一步步的做才能完成。如何拆分呢?思考這件事情的可能步驟。例如「做簡報」可以拆分成:1. 整理讀書心得 > 2. 寫大綱 > 3. 做毛片 > 4. 收集圖片 > 5. 精修簡報 > 6. 排練 > 7. 正式簡報。
腦中有想完成的事情嗎?立刻試試「列下待辦清單」與「拆分」兩個技巧吧!
如何解決拖延症?長期建立好習慣的方法,使用 IF…THEN 清單
要打敗拖延症長期需要「建立好習慣」。
怎麼建立習慣呢? 作者說有4步驟: 提示、例行動作、獎賞、信念,這裏專注講前面 2 個步驟。
提示指的就是「觸發場景」,也就是「當我在某個狀況時,我會…」; 而改掉壞習慣的重點在於對「提示」反應的「例行動作」。例如有些人吃飽飯(提示)就會想滑手機(例行動作),有些人則是拿起小說開始看書。怎麼改善呢?我們可以使用「IF…THEN 清單」。步驟如下:
- 開一個 Excel、Google Sheet 檔案 (用 Notion 也可以)
- 建立 2 欄表格,左側標題寫下 IF (如果)、右側標題寫下 THEN (就)
- 在 IF 列下所有你想到的場景,例如吃早餐、早上搭捷運、中午午休、下午搭捷運、晚飯後…等
- 在 THEN 列下每個場景想要執行的工作與預估時間,例如「寫晨間日記 30 mins」
往後當我們發現自己有空閒時間的時候,就拿出這張「IF…TEHN」清單看一看。例如現在是「通勤上班」,對應到的是「聽 Podcast 30 mins, 閱讀電子書 20 mins」。
清單可以提醒迷糊的大腦,現在是該做 XXX 的時候囉!
拖延是許多人心中的痛,但我們可以從小行動開始改變。如果對長期建立好習慣感興趣,強力推薦閱讀 James Clear 的《原子習慣》!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來參加我的 6/26 線上讀書會,我會分享更多實用的學習方法與工具!
喜歡我的文章嗎?以下是更多關於我的資訊。
▶ 關於文章
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 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email protected]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