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時報出版的底層邏輯,內容豐富,需要花些時間閱讀。以下為自己覺得重要的觀點分享。
- |方法=底層邏輯+環境變因
- |討論一件事情時,先分辨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
- |書中闡述關於人脈的觀點-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人脈,只有那些自己能幫的人才是人脈
方法=底層邏輯+環境變因
遇到問題時,總希望有小叮噹告訴自己,用什麼樣的策略可以解決問題。底層邏輯告訴讀者,方法=底層邏輯+環境變因。
常常收到粉絲提問,例如:幫孩子的投保內容合宜嗎?買了哪些股票適合嗎?現在的債務該怎樣處理呢?但因提供的資訊太少,導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環境瞬息萬變,若只學方法,哪天環境改變,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討論一件事情時,先分辨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
事實是不需要辯論,無改改變,毫無爭議的事情。例如:今天氣溫幾度。
觀點是對事實經過判斷的看法。許多人誤以為自己解答的觀點就是事實,下意識認為別人判斷錯誤,進而糾正別人的觀點。
立場是關乎利益和角色的位置。不同的立場,觀點和判斷也會不一樣。例如:公司裁員。站在老闆立場,若不裁員,公司無法繼續運作;站在員工立場,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覺得公司很狠心。
信仰,我解讀為信念,跟觀念一樣,無法解釋對錯。和從小到大的教育及經驗有關。
例如:
這是一碗豬腳麵線是事實。
豬腳麵線好好吃喔是觀點。
生日要吃豬腳麵線是信仰。
生活中很多想法都是信念。例如:好好唸書長大才能賺大錢、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好可憐、回到家就是要先打掃才能吃飯。這些都不是事實或真理,都有討論空間。
近來常思考存股族使用的股債平衡是否符合現在的市場機制?難道只能用股票市場用的到的工具嗎?不能股票加房地產嗎?這幾年基準利率變化快速,債券流動會和十幾年前一樣嗎?我思考股債平衡是否為事實,但這是我的觀點。
成長過程中遇見的事情,會影響自己的觀點、信仰或信念,但那不是事實,應該也要尊重對方的立場。
這世界上大多數的爭論、謾罵都是無法互相尊重。會認為別人的觀點錯誤,必須糾正。若懂得尊重別人的觀點,看這世界會變得可愛許多,也不再用批評的角度看它人。
書裡面有一個案例,壞人誘騙好人到商人沒上鎖的工地,結果好人摔死了,到底誰要負責任?
在言論自由的臺灣,會出現底下聲音。
「工地為何不上鎖阿?很危險。」
「政府要負責任,這樣的管控機制不合格。」
「壞人這麼壞應該要受罰吧?但好人怎麼這麼容易受騙阿?」
書中提出三個不同觀點:
以經濟學角度來看,工人要負責任。
以法學家角度來看,必需處罰壞人。
以商人角度看,好人莫名其妙跑到我工地造成意外,好人要負責任。
所以思考自己相信的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和信念,才做出判斷。
認真觀察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是觀點、是自己相信的,真正的事實很少。當知道這點後就能夠互相尊重不同的觀點。自己認定的觀點不是用來批評別人的,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用來討論及交換意見。
我誠實的說,我的PODCAST內容80%是觀點、18%是信念、2%是事實,很多的事情都有討論空間,我闡述得內容是我所相信的,不一定是事實。
書中闡述關於人脈的觀點-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人脈,只有那些自己能幫的人才是人脈
因為我們可以幫助人的程度決定我們是誰,當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才能幫到優秀的人,否則這些優秀的人不需要我們幫忙。
有些人覺得發展人脈是大量交換名片、加好友,認為這些名片和好友可以幫助自己,那這就是不太正確的交往。如果有一天這些人需要自己,就代表能力提升了。
作者表示,累積人脈是不斷的輸出自己的價值,當幫到的人越多,人脈網絡才會廣、品質才會高。當自身是個有價值的人,才會吸引優秀的人,當自己做得夠好,才會有好的機會上門。
經營人脈的順序,不是等待別人給資源,先無償幫助別人,把自己經營成一個有利用價值的人。這邊講的利用價值是正面的,當別人利用自己時,代表別人的認可。
聽過本集節目後,可分辨別人的闡述到底是事實、觀點還是信仰。
觀點沒有對錯,有害的事情會有法律管制。
練習思考這是事實嗎?有討論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