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了一個活動,內容是兩個日本代表跟兩個台灣代表聊台日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的現況。原本想做個圖解,結果一查下去不得了,日本從施政組織到法令都已經大改,原本地方創生進入第二期這件事我是知道,但沒想到一查才發現第二期是把第一期作為依據的法律廢止、組織解散,然後把任務發到各部會跟地方政府執行。總之要做圖解看來會很頭痛也只好放棄,本篇以下以文字說明。
2022/9/16活動已結束。
附上
活動紀錄(錄音檔,可以當廣播聽)給各位參考
台灣的現況(聽說)
據本次台灣來賓說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分成了兩派人,似乎有點意見不合,我聽完之後自己想像可能是新政府需要新的子弟兵,就利用地方創生拉拔一些自己人,不過這只是想像啦,有些具體發生的大小衝突,我現在以和為貴,就不多說了,知道的大概大有人在吧?這業界不大,話題也很冷門,台灣部分就到此為止吧。
台灣研究日本政策的現況
聽說我之前編輯去當了某黨發言人之後,翻譯日本政策這塊在台灣好像是真空的(我沒特別去驗證,只是“聽說”),真空是什麼狀態?就是原本有名氣的某些名人就繼續超譯,大家就離日本真正的現況越來越遠。
講到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疑惑:為什麼我們要研究日本政策?
這大概也是我在參加政策研修跟政策提案中才慢慢發現研究他國政策的必要性。我們在研修裡會看很多成功的地方案例,但這些“成功”的定義,要從很多方面來看,不可能有一個案例在某個時間點就達到所有數據上革命性大翻轉,然後還長久維持。從公共、產業、民間的角度來說,每個案例都有獨特性與不可複製性,但換個角度來說,每個案例也有可以複製的地方跟某些通則存在,這些可不是幾個人花幾個月就可以整理出來的東西,需要各個立場的人一起經過長期研究討論,才會得出某些暫時的結論。
在台灣大家最愛問「某某案例為什麼會成功?」「某某案例為什麼失敗?」整個社會氛圍定調在成功失敗二元論的結果,就是沒辦法看清細節跟真相。
而從日本每個地方施政案例被提出來做研究當中,就可以推敲出台灣研究日本案例的必要性。
第一個原因是台灣很多法令或組織,從以前到現在都參考日本,但是因為很多能說跟不能說的原因,都學半套,或是做了不洽當/不合理的在地化,因此一直更新日本的現況,跟台灣做交叉比對,再進一步進行修正是必要的。
第二個因為歐美環境跟文化距離我們太遠,要研究前人做得好壞,就近來說就是參考中國跟日本,而台灣的做法很多時候也是介於這兩個國家中間,因此一直參考他們最新的政策來做研究跟修改是有必要的。
第三個是政策由上而下的執行速度、評價系統、研究能量、合作氛圍等等日本都非常的快,執行度比台灣高,數據也比台灣更確實(光說戶籍應該就比較準了)。先不講大家看不懂的政策,聊聊建設面好了。
現在觀光還沒開放,等國門一開,大家回到東京,仔細看就會發現很多地方建設都已經全面翻新,從澀谷站超巨大的空中公園
宮下公園,池袋站周邊大型建築解體、重建、伴隨區役所搬遷的大型開發工程,建設重點都挑最繁榮的地方下重手,而且拆的快蓋得也快。
目光從首都圈轉向地方都市,我之前任職的石川縣加賀市,因為疫情,新幹線開發案延期一年不說,光我還在東京加賀兩邊跑的2018開始到現在,短短四年,車站週邊工程、退役的公職人員與地方耆老組成基金會支持地方公益事務、市役所組織再編、被國家選為數位田園特區等等,產官學為了因應接下來少子高齡化與全球暖化的嚴峻環境,每年都在想新策略,而他們做的事,很多都是眼睛看得見的。
這樣變化的速度感,讓人不得不佩服大國風範,有很多事光只用“他們有錢”來解釋,恐怕遠遠不夠。
最後是國際協力關係還有政策在地化。前陣子看到有個留言說「為什麼出國參訪要編那麼多預算?大家不是都去玩嗎?在台灣視訊就好了啊?」我看了不知道該從何吐槽起。
國際協力關係這種事看起來是只是國家之間的利益交換,但事實上要促成一個利益交換需要多少人在中間,需要多少層級的人互相熟悉,那些最好都是在台灣打打視訊電話就可以促成啦。另一方面看去國外看施政成果的那種氛圍體驗,絕對跟坐在辦公室看影片看資料完全不一樣。想想以前上課為什麼要做實驗就知道,實驗課危險、麻煩、成本又高,但不透過實驗,只看教科書的話,學習效率跟體驗後能聯想到的事完全不一樣。
台灣政府機關參訪我也接過,不要以爲每個單位都是出國旅遊,認真考察的人們也大有人在,但偏偏大家只會記得爛的,這件事是有點悲哀。不過話說回來出國參訪官員們認真跟不認真的比例...我也不知道,只能問天了。
日本地方創生現況:為什麼大家自我介紹很少說自己在做地方創生?
以下是我原本要圖解,但是資料查一查放棄決定用打字的部分。
日本現在地方創生第一個五年結束進入第二期,廢除了第一期的「城鎮・人・工作創生法」,開始第二期的「城鎮・人・工作創生綜合戰略」。第二期戰略規模已經從地方(市村町)演進到地域(都道府縣),也就是說講求跨區域與跨部會。
政府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基本目標
1.創造能創造營收的地域,同時經營能安心工作的環境
2.構築在地連結,引領人口流向地方的新風潮
3.實現人民結婚、生子、育兒的夢想
4.打造兼具人流與安心居住的魅力地域
(P.S.地域是指“廣域自治體”所以政策上只要看到地域就表示有基礎自治體合作與整合的意涵)
橫向連結目標
1.推進多樣性人才活躍
2.把新時代的趨勢轉化為力量(這點我猜是之前活用疫後新生活習慣那塊)
至於執行單位又變得更混亂了,內閣會根據每個計畫的目標訂一大堆項目,再把經費依據項目分到各部會執行,因為內容太多了,所以我就節錄幾個給大家參考。
內閣府:企業人才等地域展開促進、地域行動者展開推進、地方版綜合戰略
金融廳:地域金融機關之金融仲介機能發揮狀況調查、Regional Banking Summit 0.2
總務省:強化播放內容之地域資訊發信力、透過國際樣品市集作為海外放送內容
下面還很多,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每個部會都有份,從產業、教育、經濟、科技、外交通通都有。而這些部會計畫下面的執行單位就是地方自治體(廣域跟基礎自治體,等同台灣的縣市政府)。
從中央到各部會得階段來說,他們還會說自己是地方創生,但是到地方政府這塊,依照每個部署不同,拿的計畫名稱就不一樣,大家就不太會說地方創生,而是單一計畫名稱,最後政府再發包給民間執行,那民間更不會說自己是地方創生了。地方創生是國家最上層的超大型綜合戰略,硬要說,每個有拿政府錢做的事的個人跟團體,通通都是地方創生。
日本社區營造現況
之前受邀到台灣南部某單位分享,這題其實我被問倒了,但後來回去有做功課,總算能跟大家聊聊這題。社區營造在日本,分為政府跟民間,政府方面的社區營造,還有每個地方自治體的社造相關部署,在做的事情其實比較偏建設跟都市計畫類,是真正的“營造”。
另一方面民間發起的社區營造,就比較像台灣。大家搞搞社群、弄弄活動、討論住在同個地方要怎樣才會讓環境更好。
而這裡比較不一樣的就是民間社區營造,很多地方都是以
公民館跟町內會為單位進行。町內會類似台灣的社區管理委員會,起源於日本戰後的地方自治團體,當時政府失能,各地居民必須自己組織起來維護自己的社區。
而當時町內自治會這類民間組織名字都還五花八門,主要工作則是圍繞著維護治安、維持交通安全(導護媽媽之類)、町內環境維持(鏟雪、除草)、災害對策(地震火災等對策)之類,每個都對應到維護居住環境的剛性需求,而不是搞活動,或花錢送大家去旅遊、吃吃喝喝。
而現在的町內會跟公民館作為日本民間社區營造的第一線,館長都會挑當地耆老,或退休校長等等在當地有威望的人士,以行政機關委外方式聘用,而其他人事費等等則是大家各憑本事。經營得好錢夠多,義工夠多就能發展得有聲有色,相對也有人經營不善。
而町內會跟公民館,有時候也會拿一些政府的經費,但不一定就是社區營造,也可能是文化、教育等等,端看每個地區想發展什麼東西,館長拿經費厲不厲害。
結語
經過這次的解說大家有比較清楚日本地方創生還有社區營造的關係了嗎?不清楚也沒關係....因為我覺得沒有寫得很好,如果有哪裡看不懂的話,歡迎在這篇底下留言詢問。最後感謝閱讀。
最近因為工作忙,文章停更好幾個月,我接下來會想辦法把進度追回來,還請各位讀者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