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有時候是一個反骨的讀者,有些書當紅,佔據各大通路排行榜時,我偏要反其道而行偏不看。莎莉.魯尼的
《正常人》中文版於2020年甫出版時,就是這樣的最佳例子。
那時對於文學還沒有什麼概念,記得當時自己翻沒幾頁,對友人講了一句話:這本開頭就是一堆對話欸,沒有什麼情節架構,怎麼會那麼紅?甚至覺得對話用詞也很平淡。現在回想實在有點赤裸。不過短短兩年後的現在,發現文學小說其實最難呈現的,便是用直白的文字便能打進我們心裡,用對話便能使我們深思自己與他人關係共鳴,不需要艱深字眼的堆砌,也不是讓人高高在上。而有時候年齡帶來的經驗累積,也讓我們在閱讀時有了更深層的領悟,我並不後悔此時此刻才讀完莎莉魯尼。
何謂「正常人」?
在我看來《正常人》並不只是一本愛情小說,被我貼上各種標籤的,都是那針鋒相對的激辯、內心孤獨,偶爾矛盾的獨白、甚至以「聊天」探討權力的展現。沒有大時代跨種族的歷史議題,也沒有沉重的底層苦難,莎莉魯尼卻依然能夠成為千禧世代的作家代表,為我們這個困難定義的世代下一個註解。她精準捕抓我們在愛裡的群像、關係的消長,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對與錯之間不斷選邊站?害怕日復一日的平凡卻無能為力?卻又在資訊過於失速的當下想抓住點什麼?
我非常喜歡正常人裡直接以時間作為章節點,如三個月後、六星期後、六個月後,讓你看見角色隨時間流逝的成長、否定、羞愧、與自己和解,讓你隨著梅黎安與康諾的視角,來投射自己的過往。
「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你不能永遠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立場。」
這是在
《聊天紀錄》裡最為人共鳴的一句話。所以親身經歷後,你可能會在各種關係裡裝腔作勢一番,結果發現真實才最簡單;小心翼翼在意他人眼光,卻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你可能繼續在這個社會磕磕碰碰,想要相信愛卻又害怕受傷;迷惘的走啊走,偶爾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在莎莉魯尼的眼裡,那都是「正常」的。
不需要刻意塑造,在與人真實的相處、真誠的對話裡,找到自己的認同,即便也會有做錯選擇的時候,那都是你我曾經歷過的日常。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在前面的文章已有提及,這也是確定會入選我今年最愛十大的書籍名單!
即便在書中魯尼用了各種不確定性,沒有解答,「賦予意義的工作仍待完成」;即便這是一個過度消費、太資本主義、疫情又尚未止息,連所謂當下也被切碎而不連貫的世界,她卻依然書寫身邊已知的種種,不刻意構築、不譁眾取寵,也沒有要塑造一個烏托邦,她將這個定義回歸到你我身邊,書寫你我依然有的徬徨。
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直到我們動動手指就能看遍世界大小事的現在,或許大太陽下早已沒有新鮮事,但我們對於美麗世界的想像,又何嘗不是建構在我們已知,卻又依然要去實踐後,才知道這是不是屬於自己的美好世界呢?
「找到你所擅長的,接受事實,不要強迫你自己去完成別人的抱負。」
這是莎莉魯尼於2018年於《衛報》的專訪,作家或許都會想力求突破,擴展寫作領域,但她依然真實呈現自己世界的價值所在,書寫自己熟悉的事物。
打開維基百科查了莎莉魯尼,看見她曾在歐洲大學辯論大賽中獲得最佳辯手稱號,還稱自己是永遠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難怪能在《聊天紀錄》與《正常人》角色之間的激辯、甚至最新作《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郵件中看見對事物正反二論的深度探討,還有在聊天過程裡無所不在的階級與權力展現了。
(而我打開維基百科查這位作家的生平,這行為也同步出現在新作《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中作家艾莉絲與友人互動重疊,真實世界的莎莉魯尼會不會也對這維基百科頁面翻白眼呢?頗具興味。)
🅜🅞🅡🅔 🅢🅐🅛🅛🅨 🅡🅞🅞🅝🅔🅨
聊天紀錄
我或許無法認同裡頭四位主角們的性格,然而卻又無法真正討厭誰,畢竟他們就有如我們,總是會對未完滿、未達成的成就而著迷,喜歡上自己所沒有的個性。
就那種剖析的赤裸來看,我或許更愛聊天紀錄大於正常人。而且玻碧的機靈與雄辯,儼然就是莎莉魯尼本人吧我在猜。
或許在書中那麼多探討關係,甚至在角色談話中探討女權、社會結構,政治、人生未來抱負時,皆沒有一個具有結論的對談。莎莉.魯尼開啟了一個年輕世代的聊天室,你彷彿能隨時參與其中,也體會到凡事不是都有一個正確解答,人生正是磕磕碰碰後,才有屬於自己的答案與模樣。
今年才真正的愛上這位早已在全球大放光芒的作家,不早也不遲,有些書總會在適合你時刻來到。也歡迎告訴我你最喜歡哪本莎莉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