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己的文章逐漸被看見,從 2021 年開始我陸續獲得了講座邀約/授課的機會。
在備課與授課過程中,我發現到自己在商業授課的經驗嚴重不足。例如
- 備課:內容準備上無法準確符合聽眾的需求,學生的反應很冷淡
- 授課:單向式的傳遞資訊 (aka 都是老師講),無法與學員互動
- 招生:不會寫招生文案,無法吸引潛在學員報名
這不禁讓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講座授課,擁有直面市場的能力?
我問了許多人,大家的建議都是叫我「多講即可」,效果…非常有限。更糟糕的是,我知道自己想要努力進步,卻不知道方向該往哪走。
去年 (2021) 8 月,我報名了孫治華老師的《
陪伴式講師訓》,它讓我在「提升自己面對市場的商業能力」極度有感。影響我最大的就是「舉辦個人讀書會」,經過 1 年的努力我看到的成果是:
天!我真的靠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動手實作賺到 NT.72,450 的業外收入。
過去我參加過非常多讀書會,有 80% 都遵守下方的 SOP:
- 主辦人自我介紹 + 導讀
- 主辦人摘要書籍重點
- 主辦人邀請學員分享書中所學
- 自由交流時間
但「個人讀書會」有極大的不同,治華老師的建議是:
把一場讀書會,當成是一門課程來舉辦。
下方是我在 2022 年舉辦了 6 場讀書會,花費了 60 小時 (6 x 10 小時/場) 後學到的 3 個經驗。
- 開始動手:動手作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並有機會單點修正
- 取得回饋:可以明確看到自己的不足,購買需要的課程
- 商業心態:時常問自己,我到底想服務誰、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目標
經驗1. 開始動手:動手作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並有機會單點修正
我們必須藉由實際動手作,才能發現自己到底還缺少什麼。
報名講師訓之前我就知道:自己缺乏備課能力與教學技巧。因此我在課堂上學到了技巧後,應該就能突破難關了吧?
完全不是!我直到第一次對講師訓同學試講讀書會內容時,才發現自己教學的毛病。例如
- 單方面講述太多,完全沒有互動 (大家都要睡著了)
- 理論內容太多,案例太少 (大家聽不懂這跟自己的關聯是什麼)
- 沒有做課前問卷,不清楚學員的程度 (大家還在初階程度,我就講到進階應用)
幸好在正式舉辦第一次讀書會前,問題都被眼尖的講師訓同學抓出來,逐一給建議修正。
動手作 → 看到問題 → 趕緊修正,表現好是修正出來的。
經驗2. 取得回饋:收集學員真實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與規劃課程
從學員的反應驗證自己的假設,然後漸進修正教學主軸。
1 年前我「假設」自己要專心經營的主題是筆記軟體教學,1 年後修正成自媒體寫作與卡片盒筆記法。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轉變呢?從學員的回饋數據中發現的。我發現讀書會學員的
在「寫作主題」特別踴躍。以《卡片盒筆記法》與《高產出的本事》為例,參加此 2 場的學員人數就佔了 6 場讀書會的 50%、提問題數相差 2 倍。
我從學員的問題中,發現了這一群人想達成的目標、具體碰到的問題、在找尋答案中遭遇的痛點。
來參加讀書會的同學,不就是自己潛在 TA 的樣貌嗎?
經驗3. 商業心態:時常問自己,我到底想服務誰、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目標
治華老師在《陪伴式講師訓》曾說:
使用選書策略,有「主題」就能凸顯自己讀書會的質感。
我規劃了「學習」x「用寫作」x「建立個人品牌」當成讀書會主軸,每個子主題各挑 2 本書來講。
選書規劃是一個辛苦、極度耗費腦力的過程。因為我必須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是這 6 本書?」。重要的問題有 3 個,分別是我想
- 服務誰 (目標族群)
- 解決什麼問題 (具體問題)
- 達成什麼目標 (解決問題後得到的好處)
這不是一間公司/創業家在做的事情嗎? 只不過脈絡從「研發產品」轉換成「辦讀書會」,但都以「解決目標族群的問題」作為優先考量。
用「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辦讀書會,可以鍛鍊自己的商業思維。
那麼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 以下是你可以開始採取的行動
- 開始動手:寫文章、跟 2–3 個好友聊天分享、在網路上辦小分享…,把自己讀到的內容分享出去,你才能發現自己到底有哪些問題需要修正。
- 取得回饋:開始動手後,你會收到具體的回饋意見,例如「我覺得你談感性的內容好療癒」、「你分享時的聲音很適合做 Podast」,從這些小回饋中找到下一步該專注的領域或專案。
- 商業心態:在自己專注投入的領域中,時常問自己: (1)我想服務誰 (2)他們目前碰到了哪些具體問題 (3)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從解決「一小群人」的「具體問題」開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許會對 I’m Chi 訂閱制感興趣。
I’m Chi 訂閱制是從 2023 年開始,我會寄送兩篇付費限定文章到你的信箱,主題著重在深入分享我的:
- 筆記:高效率個人知識管理方法,源源不絕地產出創作點子
- 寫作:系統性的寫作方法與模版,讓你 30 分鐘寫出一篇專業文章
- 個人品牌: 個人實戰經驗與大量國外個人品牌案例,幫助你用自己的專業銷售變現。
如果這些主題有吸引到你,歡迎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