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書寫的作品,也是電影<正發生>的原著小說。這部作品書寫手法上相當厲害的地方是:即便沒有經歷過墮胎經驗的人,也可以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那生死並存的衝突感與顫慄感。
我覺得安妮.艾諾之所以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她的文字人人皆可讀,人人讀了之後皆能有所感、有所體會,透過閱讀,就能直接進入她的文字所描繪的世界中。這本書是回憶錄的形式,在時間序上,過去與現在雙軸交錯進行,看似複雜,但我不到一天的時間就閱讀完畢,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深沉浸在她的文字所傳達的氛圍中。
整本書的主體雖然是以作者個人的角度在回顧過往墮胎的經驗,但透過她的文字,呈現的就不單單只是她的故事,也不單單只是一位24歲墮胎女學生的故事,而是整個時代女性的眼淚,作者相當鮮活地映照出1964年法國女性面臨需要墮胎的狀況卻又無法合法墮胎的困境。透過作者的回憶錄,映照出整個時代下需要墮胎的女性的悲哀。
身為諮商心理師,忍不住又犯了職業病,想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書中看到與心理創傷有關的素材。
首先,我認為作者可以完成這篇作品,是因為她已經能正視過去的這段創傷經驗,而非否認此事件的發生。一開始24歲的她在記事本中記下自己的困境時,她從沒有明確地用「懷孕」的字眼指涉,因為「這個東西」、「那個東西」的說法會讓她覺得好過一點,某種程度,她還不能去全然接受、直面與承認自己懷孕的事實,就像哈利波特中,人人因為恐懼佛地魔,而無法直呼其名諱,只好說是「那個人」,能夠直接說出「佛地魔」三個字,代表可以直接說出讓自己恐懼的人事物的確切名稱,如此,才是真正能直面恐懼。
在她得知自己懷孕,想方設法要「弄掉肚子裡那個東西」的期間,她發現一件事:自己多麼渴望告訴別人自己的狀況。因為那是當時走投無路的她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可以讓別人一起體驗她的驚慌失措。即便別人可能無法理解她正在經歷什麼,甚至可能會用誤會她、讓她傷心的方式評斷她。我認為「述說受創經驗」是對於受創的所有人都很重要的一件事。透過述說,可以整理思緒,可以宣洩不安的情緒,也可以讓自己的經驗得以分享,只要多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就好像自己沒那麼孤單、無助,好像自己不再只是一個人承受這些痛苦。當創傷的經驗可以轉譯為語言的時候,某種程度,這個經驗就不再是秘密,好像「可以被自己與他人理解」,這就不會是那麼混亂、無法掌控、無法言說的經歷。
當作者寫完她過去的回憶錄後,她說:「我唯一譴責自己的部分,是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卻不曾回顧這段經歷,就像一份被白白糟蹋的禮物……正是發生了這種事,我才能有所頓悟。」
作者在書寫本書時,有一個頓悟,那就是她的人生唯一的、真正的目標就是:將她的身體、感覺、想法轉化為文字,讓她的生命完完全全融進他人的腦海和生活。安妮.艾諾的確做到了!她這本書的文字,的確如實地將她的身體、感覺、想法轉化為文字,也完完全全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情境,一起與故事中的主角經歷在那個時代下非法墮胎的歷程。
看到作者表達如上的想法,覺得相當為之動容!創傷的療癒走到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能夠去涵容這個生命經驗,並能夠理解這件事對自己個人、生命歷程帶來的意義,甚至能視其為生命的禮物!我無法從本書斷言作者的創傷已經完全療癒。但她能夠將過往求學時代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痛透過多年的沉澱、轉化,將這樣的經驗透過文字的敘說昇華為生命的禮物,何其不易,何其讓人敬佩,也何其讓人感動!作者透過文字書寫整理並修復自我的力量何其強大,從本書中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讓人為之折服。也因為閱讀完這本書後,深刻感受到安妮.艾諾能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發揮了勇氣與手術刀式的精準筆法,掀開個人回憶的根源、疏離與集體束縛。」她能獲獎真是實至名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