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5年,全球AI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1.7%,市場規模將超過130億美元。隨著醫學、生物學和AI領域的技術反覆運算與升級,人類的壽命可能會延長20年。讓我們期待見證AI長壽的奇蹟吧!
除藥物及疫苗的研發外,AI 還會以多種方式重塑醫療行業。精準醫療,指依據患者的個人實際情況,為其制定最適宜的治療方案,而非盲目使用某種重磅藥物。
圖/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優化客製的服務,正是AI 的優勢所在,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延伸閱讀
精準醫療〉AI診斷提供優化的客製服務
隨著包括患者病史、家族病史以及DNA 序列等在內的資料愈來愈多地被AI 系統採集,精準醫療的思想也會被愈來愈多地實現。這種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優化客製的服務,正是AI 的優勢所在。
我預計,在今後20年中,AI 在診斷能力方面將超越絕大部分人類醫生,而且這一趨勢將率先在放射學一類的領域中有所體現。目前,在利用某些特定類型的MRI 和CT 影像進行診斷方面,電腦視覺演算法就已經比優秀的放射科醫生做得更為出色。
在〈無接觸之戀〉中,20年後,絕大多數放射科醫生的工作已經被AI 接管,由AI 輔助的自動化放射科,能夠承擔從拍片看片到分診的全流程工作;此外,我們還看到AI 在病理學和眼科診斷上也表現出卓越的能力。AI 診斷將逐個攻克不同的疾病,陸續進駐不同的科室,最終代替全科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
醫療工作關乎患者的生命,責任十分重大,所以,AI 對醫療行業的覆蓋,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最初,AI 可能只做為人類醫生的輔助工具,或者僅在人類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使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透過在更大量的資料上進行更多的訓練,AI 的診斷能力將變得更強大。多年後,可能大多數醫生,會從親自診療轉向審閱AI 系統的診療結果;他們的工作重心,將放在給予患者更多同理心和關懷上,放在與患者進行更多溝通與交流上。
未來,即便是高度依賴人類醫生審慎判斷和靈活操作的複雜手術,AI 也能在其中發揮作用。2012 年,機器人輔助手術僅占所有手術的1.8%;到2018 年,這一數據已增至15.1%。
同時,機器人醫生已經能夠在醫生的監督下完成一些半自動化手術,如結腸鏡檢查、縫合術、小腸切斷與吻合術、植牙等。
根據這種趨勢,我們可以預測,20年內,在某種程度上所有手術都將包含機器人的參與,而由機器人全權負責的手術比例也將大大提高。
圖/奈米醫療機器人會具備多種人類醫生無法具備的醫療能力,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延伸閱讀
奈米醫療機器人,比人類醫生具備更多醫療能力
奈米醫療機器人更會具備多種人類醫生無法具備的醫療能力。這些肉眼看不見的「機器人醫生」(僅有1 ∼ 10 奈米大小)可以修復受損細胞、對抗癌症、改善基因缺陷,或者替換DNA 分子以根除疾患。
可穿戴設備將為AI 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提供沃土,就像〈無接觸之戀〉中能夠採集加西亞的生物資料的各類感測器一樣。
未來,我們會住在帶有溫度感測器的房間,用智慧馬桶、智慧床鋪、智慧牙刷、智慧枕頭,還有各式各樣的隱形設備⋯⋯這些設備都將定期採集人類的生命體徵及其他相關資料,從而檢測一個人是否會出現健康危機。
AI 系統將匯總、整合所有設備採集到的資料,然後準確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無論是發燒、中風、窒息,還是心律失常,哪怕僅僅是跌了一跤,都逃不過AI 的「眼睛」。
而且,所有這些物聯網資料都將與人們的醫療資訊(如病史、接觸者追蹤紀錄、感染控制資料)結合起來,用來加強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流行病的預測和防控。
在這個過程中,隱私安全可能成為使用者最擔憂的問題,因此在訓練過程中,AI 系統需要對資料進行匿名化處理,比如用難以溯源的化名對使用者加以區分和指代。
同時,我們應該開發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讓人們在隱私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享受到集中式AI 帶來的便利。最後,我們還需要一些創新性的法案,例如賦予人們在去世後捐獻自己資料的權利。
延伸閱讀
新冠病毒的加快AI醫療市場增長速度
2019 年的研究顯示,到2025 年,全球AI 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1.7%,市場規模將超過130億美元,包括醫院工作系統的建設、可穿戴設備及虛擬醫療助理的開發、醫療成像和診斷、治療方案的擬定等,以及最重要的藥物及疫苗研發。而新冠病毒的出現,正在加快這增長速度。
最後,我認為AI 有助於人類長壽——它不僅幫助我們活得更久,而且會提升生活品質。AI 將利用大數據和個性化資料,為每個人提供客製化的營養和膳食計畫、睡眠和運動建議,以及藥物和診療方案,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先進的生物技術將不再是超級富豪「返老還童」的特權,而是所有人都有機會享受的福利。
有專家認為,隨著醫學、生物學和AI 領域的技術反覆運算與升級,人類的壽命可能會延長20年。讓我們期待見證AI 長壽的奇蹟吧!
圖/李開復、陳楸帆《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本文摘自李開復、陳楸帆《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