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的工作主要是照顧癌症病人,並且,從事這個工作己經55年。回顧癌症醫療,從1960年代,開始化學藥物的使用,轉眼,50多年過去了!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眼看著癌症病人的存活率越來越高, 固然,給予在這個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員,帶來相當程度的成就感。然而,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罹患癌症的病人越來越少。
數十年來,從為數不少的研究,我們早已觀察到飲食、生活習慣與癌症的密切關聯性。顯然,只要人們能夠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
但是,行為的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做為醫療人員,我們能夠做的,只是不斷地提醒及宣導。
延伸閱讀
四~五成癌症其實可以預防
大約在一年前,當我看到英國癌症流行病學專家從英國全民健保資料的分析,估算每10個癌症病人當中有四人是可以預防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吸菸,其次是體重過重(肥胖)。這是一個大型的研究,可信度高,我因此在專欄寫了一篇〈四成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希望能夠影響一些人。
今年8月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一個更大型的調查結果,統計了全球204個國家的癌症發生率、死亡率及危險因子的關聯性,同樣發現44.4%因吸菸、喝酒及肥胖而致癌。
專家們認為,如果再加上約10%如子宮頸癌,及大部分肝癌可以經由HPV病毒及C型、B型肝炎的預防注射而免於罹癌,則有五成以上的癌症得以避免。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在2020年全球約有1900萬人罹患癌症,其中1000萬人死於癌症。足見,儘管治療癌症的方法不斷地在進步,然而,在絕大多數的國家,罹患癌症的病人越來越多,因此,整體癌症五年存活率的提升卻是緩慢的。
而且,對於任何人而言,面對癌症的診斷,都會是精神上的一大打擊,雖然,因為醫療的進步,近年來,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身心方面的折磨,遠較過去好了不少,但仍然不是件好受的事。
因此,不要得癌症,應該是人人想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從國家醫療政策的制定着手,把重心放在癌症的「預防」,就可大幅減少癌症死亡率。
圖/良好的飲食習慣,不但可讓癌症發生率減半,也能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預防注射可以降低一成癌症發生
從國家醫療政策的角度出發,最容易做到的事,是預防注射。台灣在新生兒B型肝炎的注射方面,有很好的成效。近年來,也積極地在推行HPV病毒及C型肝炎預防注射,我不知道,到目前為止,成效如何?但卻極值得努力推行。如果,預防注射100%做到了,就可以減少10%癌症的發生,這是極可觀的數字。
接下來,比較困難做的是,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養成,這則是很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先來談菸與酒,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想見,年輕人在一起時,很容易因為好奇或好玩,而去嚐試吸菸或喝酒,甚而成癮。
如何讓菸害與酒害,從小學生時代開始深植於每一個孩子腦中,是所有父母及學校要一齊努力的工作。
菸酒之外,另一個重要危險因子是肥胖。人們可以選擇不吸菸,不喝酒或少量飲酒,但是,三餐則要天天吃,而在當今的社會環境,要規律地維持健康飲食及作息並不容易。尤其是經濟弱勢族群,要吃飽都不容易,哪裡還顧得了營養。
這方面需要社會的救濟與協助,投資在幫助弱勢族群獲得健康的三餐,同時輔導他們遠離菸酒、規律的作息及適當的運動,是降低整體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可讓癌症發生率減半
養成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但癌症發生率可以減半,同時,也能大幅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反而可以在後端大幅減少醫療資源的耗費。而且,提升國民的健康,就會增加國家的生產力,可真是一舉數得。
可惜的是,台灣的民主尚不成熟,在惡質的選舉文化下,政府難以規劃高瞻遠矚的政策,大部分人期待馬上看得到、拿得到所謂有感的東西。結果,很多需要長期投資,無法立竿見影的政策很容易被忽視,或根本無法推動。
個人認為,如何結合整個社會包括政府、醫界、教育界、社福團體、餐飲業等的力量,幫助全民遠離罹癌的危險因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是最重要且最値得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做的事情。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