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不是個知識工作者,我都很真心推薦這本書,除了強調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以及幫助他人之外,還用各種精細的策略方法,手把手地為大家解析「為什麼知識就是力量?」的整個過程。
這本書共有四章,兩位作者何則文和高永祺,一位是職涯社群的創辦人,擅長協助個人品牌的打造,一位則是善於協助人打造知識產品。他們除了撰寫每一個章節,在個小節之下,都會分別有各個產業領域的重量級人物來點評,因此這本書不只告訴大家理論知識,還有如何實踐的步驟,不僅如此還搭配這些領域的前輩經驗分享,讓我們可以透過多個面向去思考,如何透過知識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當我們掌握其中的道理,其實也掌握了自己人生的自主權。
而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搭配簡單易懂的圖表來輔助。書中有很多策略,每種策略就會有英文字母的縮寫,為了避免大家看文字敘述不容易記得,書中還繪製了各種圖表,將文章中的策略濃縮成圖表,讓讀者秒懂作者的策略。
(1)首先,了解知識複利,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簡單來說,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知識的累積,來幫助我們加速學習,讓自己外來成長更快速、更多元。也就是一種和時間做朋友的概念,當我們前期的學習越扎實,可以幫助我們後期的學習,就是書中強調的:「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專業知識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傳達,像是部落格、臉書、Youtuber等,但是無論是用哪一種方式,這些專業知識都會在網路被保留下來,甚至用飛快的速度傳遞到世界各地。因此如果我們自認有專業,但是卻沒有將這些專業公開發表出來,就無法讓這些專業知識發揮影響力,就無法產生「知識複利」的效應。因此為了讓知識的本質可以更有效的被利用,我們其實可以善用各種的型態及工具,來發揮它的威力。
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加速了網路行業的發展,書中提到的「RISC」趨勢,就是遠端、個體、斜槓、社群,很多自媒體工作者透過內容創作,塑造個人品牌,產生知識複利。但是當我們在追求斜槓時,要注意我們的目標,因為斜槓的本質並不是單純創造第二份收入,而是創造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希望工作與生活可以達到平衡。所以最好的起始點是「興趣與熱情」,因為有興趣所以才刻意練習「提升專業」,接著透過知識萃取提供「服務方案」,最後才會到「價值變現」的地步,這也是書中提供的「IPOD」法則。
所以,經營自媒體的心態一開始的設定要正確,我們為什麼想要去做這件事情,將會決定自己能不能長久持續。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要靠自媒體事業賺錢,而不去考慮這是否是自己喜歡及熱愛的事情,或是不去考慮這件事是否能對別人產生價值,這樣其實是無法長久經營,也產出的成品也很難有變現的可能。唯有保持熱情深耕自己的專業,並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產品化」,當別人認同你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到他的困難點,自然會附上等比的報酬,就是書中所述:「讓報酬配得上才華,讓專業被世人看見。」
(2)接著,善用有效的筆記方式,強化知識間的連結品質。
當我們每天輸入大量的知識,並製作大量的筆記,卻無法有效地加以整合並運用,其實也是無法發揮知識複利的效應,像是大量重複紀錄卻缺乏連結,筆記散落各處,或者是找到筆記卻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這樣用大「量」的筆記知識,來當作自己懂了,或是已經了解這項知識,卻忽略品「質」的連結提升,就是一種知識的複損概念。因此我們在紀錄筆記的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不能有知識被遺忘」,以及「相關知識的累積」,所以書中作者便會建議我們去採用「主題式筆記」,類似很熱門的「卡片盒筆記法」,將相關的知識串連在一起,避免重複學習,並強化知識間連結的品質。
書中也有教導大家知識品質複利的「學習應用」工具「iOPF」,因為一個好的學習過程應應該是能有效將資訊轉換為知識,用輸出來引導輸入,將會是最好的方法。「iOPF」就是指input微輸入、Output歸納輸出、Practice實際輸出,以及Feedback檢討優化。從這個部分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必須要動手操作,或是透過不斷地練習,才能逐步改進並優化我們專業知識。
用這樣的iOPF步驟,再加上有效率的筆記方法,我們才能避免知識複損,讓知識有效地被利用,增加我們學習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這可以讓我們學的越快越優質,並且不斷深化我們對知識的專業程度,加速創新的速度,提升跨領域的連結,以應付這日新月異的社會。
而以上增加知識複利的方法,其實就是引領人們如何進行有效益的學習,來達到「知識就是力量」的境界。在知識Knowledge轉變成力量Power的過程中,還必須經歷覺察和洞察Perception以及行動流程Operation。當我們學到知識後,能不能去覺察生活中是否可以應用,並且付諸行動,接著反省自己在行動的過程,是否有真正學到,或是是否需要修正。唯有不斷地經過這個「KPOP」過程,才能讓知識內化在我們身上,透過複利的方式不斷堆疊,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深厚。這個道理不僅是用在成人,就連在學的學生我都覺得非常適用,畢竟學校所學就是未來應付社會的基礎,無論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隨時有需要便可提取應用,才能讓自己應付變動的社會。
(3)再來,把專業知識化為創作,打造自我品牌價值。
知識複利的價值在於透過自己的專業,對自己和他人創造效益,因此如何進行「專家」的定位,也是書中很重要的章節,透過WINDOWS法則,由價值Worth開始,接著整合Intergration、領航Navigation、數位Digital、創意Originality、共贏Win-win、洞察Sagacity,由這七個思考法則去反思自我,並進行品牌定位。
不僅如此,在創作內容時,也必須要有技巧,首先要理解受眾,深度去了解他們的經驗和立場。接著分析痛點,透過換位思考,用「我們的曾經」去解決他們現在所碰到的問題。最後價值塑造,徹底分析自己的優勢和與市場的差異,用適合的數位資產協助受眾者。在整個分析的過程中,作者也建議用「六何思考法」,加入Who、What、Why、Where、When和How來定義細節,而這就是創作的方向。
擬定好創作計畫,便可以依循模組框架來創作文章,用深度的知識型文章,將複雜的觀點簡單化,使讀者可以節省時間,也達到閱讀的樂趣。而這些好的文章,就是作者的分身,可以讓創作者的影響力無限擴大,而這一些文章創作,未來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方式去呈現,像是演講、工作坊、線上課程等等。知識用不同的形式轉換,創造出變現的價值,隨之而來的名和利,也是必然會產生。
在這過程中,書中也用IPAD法則,將粉絲經營步驟分為四,分別是漫遊者Idler、參與者Participant、擁護者Adherent和門徒Disciple,為了讓追隨者持續地信任,創作者都必須不斷地精進自己,而讓自己秉持一貫地「利他」原則,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創作者的正直與真誠,就是塑造個人品牌的核心價值。
(4)最後,以終為始的思考方法,找到自己對於人生學習的解答。
當我看完整本書,書中絕大的篇幅圍繞著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如何幫助他人?這個問題就像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工作?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群居的社會,大家都是依靠著他人的幫助,才能在這個社會繼續生活下去,也就是因為這樣,每個人努力學習受教育,就是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以幫助別的力量。
所以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很有限,或是覺得自己不是赫赫有名的專家,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就像書中所說,能力90分的可以幫助70分,能力50分的可以幫助沒有任何經驗的新手。我們習以為常的能力,就是他人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各領域專家,而我們要發揮這些專業,就必須要靠一些方法來發揮這些知識的價值。
現在是個網路社會,只要善用網路,人人都可以當KOL,但是我們仍必須秉持著「以終為始」的想法,為什麼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分享我們的專業?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做著自己其實不是很熱愛的事情,那肯定不會持久,時間一久大家也都會看出來。我們從小就會被教導要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但我更希望的是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而這件事情也可以幫助到他人,而他人用金錢價值來回饋,其實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興趣不能當飯吃」這句話在未來社會會被推翻,興趣只要適當地加入商業思維,其實可以當成職業,而且在現在的網路社會處處可以看到例子。或許在未來的教學現場,這也會變成學子必學的課程之一,如何透過創作,讓自己的興趣和專業能力轉化為產品,並透過商業概念,得到相對應的價值報酬,讓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可以幫助人,也可以當成收入的來源,我想這樣可能會更加深學生的學習動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