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3日,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離逝,享年88歲。2002年出版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感覺最深刻的大江健三郎作品,他對「上學」的觀念令人思考良多。
書中提到作者因要照顧智障兒子大江光,從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16篇散文都是藉著寫生活感想,抒發他對教育的體會,想法溫和卻深入,為不少教育疑難提供解答。
第一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
作者描述自己曾兩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第一次是作者10歲時,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敗戰使日本人的生活起了重大變化;以前老師一直在說日本天皇是個神,然而戰後國民終於明白天皇也是人。
戰爭剛結束一個月,之前一直說「天皇是神,要向天皇的照片頂禮膜拜,美國人是惡魔,野獸」的老師,竟然說起完全相反的話來,對之前的「訓話」沒作絲毫交代。以前老師咬牙切齒表示美國是日本最憎恨的敵人,突然美國人變成是朋友,成為日本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最需要依賴的國家。
突如其來的轉變,令作者懷疑老師還能相信嗎?他開始不願去上學。某日,進駐的美國大兵乘著吉普車開入作者居住的山間小村落,學生們搖著自製的星條旗用英語高呼「HELLO」。作者乘機跑出學校,跑到森林去;當在高處俯視山谷時,同學們的「HELLO」喊聲依舊聽得真切,作者忍不住流下眼淚。
翌日,作者開始逃學,整天在林子徘徊,用帶上的「植物圖鑑」尋找林子裡每一棵樹的名字和特性,並牢記在心。漸漸覺得留在林子認識大自然是件令人著迷的事,而且更瞭解父母做著的林木管理工作,認為將來可靠這些知識生活。森林才是最好的教室,那麼為何還一定要去學校,學習一些和將來生活毫不相干的東西呢?
夏天過去,一場秋雨令林子的道路坍塌了,作者無法走出林子,並開始發燒。翌晨,村裡的消防員在一棵七葉樹樹洞裡面發現昏迷的作者,把他救出。
回家後,未有退燒,連鄰村來的醫生也表示已盡力;醫生走後,剩下作者媽媽不離不棄看護著兒子。迷糊中,作者與母親開始對話,
〝媽媽,我會死吧?〞
〝你不會死的,媽媽在這樣為你祈禱。〞
〝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麼?我會死的。〞
媽媽沉默了一會兒,說
〝你就是死了,我也好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擔心。〞
〝可是,那個孩子和我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一個人。我會把你從生下來之後到現在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東西,做過的事情全部講給新生下的你聽。這樣兩個孩子就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孩子了。〞
媽媽的話,作者當時沒有完全明白,但內心卻寧靜下來,安安穩穩睡著。從第二天開始,作者慢慢康復過來,到了初冬,他開始想上學了。
往後,作者過著校園生活,經常想記自己在病塌中與母親的有趣對話,恍惚現在經歷的一切都是沒有長大就死去的孩子,透過老師教學話語再活一次。作者終於明白,來到學校,與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彼此影響,成就一批批的新孩子。
第二次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
作者長子大江光正面臨適學年齡,光雖然智力偏低,但對聲音的高低、音色的厚薄特別敏感,能分辨不同鳥兒的叫聲,一聽到鳥聲,便能說出從唱片封套學來的鳥兒名字。
光7歲時,作者安排他上學,進了特別班。特別班的孩子,身體都有不同的殘疾。有的總會喊叫,有的不能安靜,總要不停地動;一會兒撞到桌子,一會兒掀翻椅子。從窗戶望進去,看到光總是用手捂著耳朵,身體呈現僵硬的姿態。
看見光的情況,作者再次自問,〝光為何一定要去上學呢?〞他想回到村子裡去,在林中蓋個小房子,自己照「植物圖鑑」確認樹木的名字和特性,光聽鳥兒歌唱,妻子在旁畫一家的速寫,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可以呢?
不久,作者發現光和一位小朋友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互相握著對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的吵鬧。不僅如此,光開始幫助這個活動能力比自己差的小朋友上廁所,跟著倆人在課室角落擺上椅子,靜靜一起聽著學校廣播裡的古典音樂。
光出現充滿新鮮感愉快的面容,兩個孩子日復日如是聽著古典音樂,鳥聲與音樂成了光的溝通語言,他甚至可以記下朋友喜歡的曲目名字,回家找CD來聽。其後,老師發現這兩個安靜孩子的語言裡,出現了巴赫與莫扎特的名字。
光與朋友一起唸書至高三,畢業前夕,學校為同學舉行告別會,作者以家長身分出席。席間老師無數次說,〝從明天開始不用上課了。〞光竟然答話,〝實在是不可思議啊。〞光說完,朋友也說,〝是啊,真的不可思議啊。〞倆位孩子如夢初醒似的,臉上浮現著微笑。
光上學去,認識了朋友,學懂彼此照應與扶持,這正是學校的存在價值。
讀畢《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令我想到自己與孩子的經歷。
自己9歲前與祖父母在波士頓生活,因健康問題要經常進出醫院,無法上學,知識都是祖父母在家教授。9歲回港探望臨終父親,留下來上中學。中二至中七的六年校園生活,讓我認識不少良師益友,學懂與人分享,同時亦愛上文字。
由於丈夫早期要經常在不同地方工作,我帶著孩子不斷適應各地生活,不管時間長久,我堅持孩子一定要上當地正規學校,認識朋友。
曾經擔心浪蕩飄泊的生活,對孩子有不良影響,怎知當孩子大學面試時,他的快速適應能力成為他加分之處。見他興高采烈跟我炫耀時,心痛孩子的急速成長,幸好沒有錯過廣結善緣的機會。
天下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學校卻有人,從人身上,孩子同樣能得著良多,所以孩子是應該要上學的。
作者簡介
大江健三郎(資料來源:書頁介紹)
諾貝爾文學大師,1935年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以意象取勝,為最具國際聲譽的日本文學家之一。其文風獨樹一格,早在東京大學法文系就讀時,即嗜讀卡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響甚深,以存在主義為形式,呈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飼養》一書榮獲 1958 年芥川賞,確立他「學生作家」的文壇地位。
1970 年前,又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逐步引進小說創作中,代表作為《個人的體驗》,除獲新潮文學獎,並因此作英譯而將他推向國際作家的位置。
其寫作範圍涉獵寬廣且具人本關懷的精神,無論是政治、核能危機、死亡與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論,皆呈現在他的創作中,而勤於閱讀與寫作的習性,促使他每年都有長短篇小說及評論出版,更因而榮獲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