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師<歸去來.讚>今詮

閱讀時間約 38 分鐘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又讚云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餘,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
在此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歸去來」點出主旨,從此界與彼土的比較觀察、深入體會之後,發起了身口意的決定與動作;「魔鄉不可停」對無始劫來顛倒夢想、生死輪迴的惑業苦,做一個總結與捨離,「曠劫來流轉,……唯聞愁歎聲」說明了過去世無窮盡輪迴受苦的實況,這部分是具體可訴的感觸,所以用了四句;「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既然如此,此生應是最後一期的三界業報,今生的壽算結束之後,就要往生極樂國,永受涅槃樂。《觀經疏》之初「說偈勸歸」云:
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
此意在今日之念佛人,可作如是發心:
居此娑婆枉受苦,亂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生彼淨土無量樂,稱我意者,明日之日願往生。
1.歸去來
從語法分析「去來」一詞,或乃「去」實「來」虛--「來」是表述「第一人稱」的主觀意願;或以「來」邀請,將對方納入我的意向,而成了「咱們」。情態(modality)上,「來」所述乃未發生的 (irrealis)情況,是說話者提出了一個構想、建議,可能被實踐,也可能沒成眞[2]。因此,「歸去來」就是「歸去」,且是「咱們一起歸去」。
也有人說,「歸去來」是一種套語,以「歌唱」宏法[3];是佛教常用的語彙,「歸」字是梵文「南無」的譯語,在佛法上乃「歸命,歸依」之義;「去來」,與「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同義,可等於「空」、「佛」。《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2,有許多以「歸去來」起句的淨土贊歌[4]。
在上述的解說之上,還可開展並深入其義,分幾層詳說:
1-1.歸鄉:主觀上以極樂淨土(無為涅槃界)為眾生本居(佛性如來藏)的故鄉,我們因無明而多造善惡業,遍於「六道」流浪,受報無量劫,久迷而忘失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今日有幸聞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呼喚之聲,即時相應而知返,一心稱名,乘佛願力,厭捨娑婆身而欣歸極樂鄉[5]。對一切凡夫及學佛人,彌陀淨土是最終極、最親切的常然歸宿[6]。所謂「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從如來藏來,歸如來藏去;從本不曾離,權說來與去。」
1-2.歸結:多劫以來,或曾修學各種宗教,乃至佛教各宗的法門,卻沒什麼成就,故至今不能出三界,也未得不退轉;此生既聞此「勝異方便,速疾解脫」之彌陀淨土教,乃知其為萬法之歸宗,所謂「方便雖多門,歸元只一路」;「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7]」,從此一門專修,不再多歧雜行。
1-3.歸命: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歸命無量光/壽如來;如善導大師《觀經疏》:「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淨土宗釋云:歸順(釋迦、彌陀)二佛之敕命,如二河白道之喻:就是順應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回極樂」的命令。可從「佛與眾生」二邊,也就是「機法二信」來理解:眾生在娑婆六道起惑造業,長劫枉受輪迴之苦,永無出離之緣;若能信受彌陀救度,乘彼願力,往生極樂,就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壽;或將我們無常、污穢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的永恆、清淨,而與佛同體光明。所謂「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這「二尊、二邊、二信」,因「歸命」而總結為「一佛一法一淨土」[8]。
綜合以上論述,以三個表說明「歸去來」的多層內涵:
以極樂世界為座標,眾生是(聞彼敕命)往生歸去,彌陀是(在此呼喚)接引歸來。眾生是信機而厭穢,信法而欣淨;彌陀乃應機而施教,說法而勸請,各有去來,終歸於淨土團聚。
/眾生—歸去:機、厭穢—離娑婆
1-4.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彌陀—歸來:法、欣淨—生淨土
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9]。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所謂的如來,「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是「真身」;由果垂化,廣度眾生,是「應身」。又名「如去」,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日《祕藏記本》云:「如去,謂自凡夫修成正覺,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垂化,乘如而來,故名如來。」「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10]。
/如去←往相:因地而修成正覺,乘如而去
1-5.阿彌陀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如來→還相:成佛而悲願垂化,乘如而來
有了法藏比丘發願修行而成就「阿彌陀佛」,並建立「極樂淨土」,以「光明/名號」之無量功德而攝受眾生;以此之故,乃有凡夫的往生成佛及還來度眾,一往一還、一去一來,皆須仰憑阿彌陀佛的大悲弘誓之力。《觀經疏》:
「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 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凡夫歸去(往相):生彼淨土(誓到彌陀安養界/到彼自然成正覺)
1-6.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凝聚一切功德於六字名號,迴施眾生)
→聖眾還來(還相):所起諸行(還來穢國度人天/還來苦海作津梁)
對五濁末法的娑婆眾生而言,其歸去來而得救的因緣,全在於「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的前提,道隱法師《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云:
西方世界者,無方所中指示方所。
釋迦現在,僅八十年,今已歸過去;彌陀現在,後後無盡,更無過去。
鸞師對世俗君子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艸引牛,恒須系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又綽禪師曰:「娑婆與極樂境此相接,易得往生。」宗家曰:「十方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
淨土高祖皆得「方便法身願」意,而順「指方立相」之教意,其揆一也。
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今說法,這對於「住心取境,著相求佛」的眾生,其方位與時態是極其具體、明確而可欣向、可感應的,也就是以「事」挾「理」[11]而順眾生之性,令其身心有所依憑而落實於「信、願、稱名」,平生業成而安心,命終佛迎而往生。
以上之「西方」與「現在」,是依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而說的,由於時空較接近,有親切感,易令眾生「成立信心」;而究其實,所謂「無量壽」,或不從法藏比丘的因行果覺為始,而有「久遠實成」之說[12],相較於前說,看似遙遠、抽象,卻另有六義:「《大經》幽致、法門深高、諸佛本師、興世本意、無始宿善、佛恩深遠」,可圓滿顯示阿彌陀佛報身與淨土的勝妙[13]。
2.魔鄉不可停
娑婆,被魔王控制,是魔的家鄉;是共業眾生的償業受報之土,苦多(三苦八苦無量苦)而樂少(苦中作樂或以苦為樂);又因環境(五欲六塵)的汙濁,易令人染著而造業墮落。因此,各大宗教都勸人捨此穢土另尋樂地(或另謀出路)。就佛教,唯證涅槃,或生淨土,乃得出離三界(六道)之輪迴。所謂魔鄉,有內外四魔:五陰魔--煩惱魔--老病死魔--天魔[14];此四魔能令人起惑、造業、受苦,壞人慧命、斷人善根,乃至淪為邪魔外道、謗法闡提,長劫淪墮於三惡道,不聞「三寶」,不修「善法」;就淨土宗,更嚴重的魔中之魔是:對彌陀救度的「疑」
《八大人覺經》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五)陰(十八)界獄」
五陰(蘊):色(四大-內/外)受(領納-境界/情感)想(想像-認知/取相)行(造作-三業)識(了別-前六)—
煩惱(欲):根本(貪.瞋.慢.癡.疑.不正見);隨(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15]
死(苦):無常之極(三隨/重.習.念),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臨終-正死-中有-投胎) ;「大命終將,悔懼交至」;「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只營眼前事,不慮後世者,愚也」;「來生做人,難於臨終往生」。命終三愛(執著):第六識(明了/善惡無記心) ,境界愛;第七識(有覆無記心),自體愛。第八識(不明了/異熟無記心),當生愛[16]。
天:欲界第六天[17](他化自在/波旬),無須自找樂子,常下世間遊戲,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為了讓世人沉溺於欲樂,心生「退轉」,而變現各種畏怖之異形,或上妙之五欲,令人恐懼、貪著;或侵辱、打罵、遭厄,令人起瞋、生憂。天魔以其雜福德業之因緣,有大勢力;並以邪見,奪人慧命,破壞佛教。
魔就是欺騙、魅惑,控制、主宰,害人性命、障人修道、妨人行善;《法華經·譬喻品》:「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讓人迷執於世間、疑惑於正法。故悉達多太子八相示現,於「出家、降魔[18]」之後成道,也就是降伏內魔、外魔[19]的過程。
四魔或與五濁[20]配對,《觀經疏》云:劫濁「非是濁,當劫減時,諸惡加增」,是末法之世的總稱,餘四濁如下:
五陰魔—眾生濁(劫若初成,眾生純善;劫若末時,眾生十惡彌盛)
煩惱魔—煩惱濁(劫末眾生,惡性難親,隨對六根,貪瞋競起)
死魔—命濁(由前見、惱二濁,多行殺害,無慈恩養)
天魔—見濁(自身眾惡,總變為善;他上無非,見為不是)
今生既已得人身、遇佛法,則應及時修行,超越三途惡報及人天善果,速求佛菩提而不退轉,不可於娑婆幻境有任何的迷惑、妄執、流連;以涅槃淨土為嚮往而「歸去來」,載欣載奔而「不可停」。相對而言,阿彌陀佛比我們深知娑婆(魔鄉)之苦惡,且急於救拔我們出此業牢,《觀經疏》:
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3.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兩種根本就是人生的正反兩極:「無始生死」,以攀緣心為自性(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眾生之所以有生死輪轉,乃久已忘失了本有的(清淨元明)如來藏,終日卻以「前七識」攀緣種種虛妄境界,因此廣造煩惱業,而枉入六道諸趣,受苦無期;甚至淪為外道諸魔的眷屬,受困難出。這就是所謂「顛倒/錯亂」的認知與修習。《阿毘達磨大乘經》:「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如來藏(界)常住不變、自性清淨,是生死與涅槃的所依;所說的也是這兩種根本,乃至《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
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此中,由無明及業識(妄心)、六塵(妄境)互相薰染而成的三界六道,就是娑婆眾生長劫流轉的場所:
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見.愛)所起,前後無量差別。
依無明妄心(業識)而有的世間,現起種種污染、虛妄的境界,令眾生依「見、愛」(「身.邊.邪.見取.戒禁取」諸見及「欲.有.無有」諸愛,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互相增長)而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差別,並由相續的妄「念」(分別)及執取、計名字之妄「著」而造(善惡有漏)業、受(六道生死)苦。因此,每個人從無始劫來,直到今世,上天堂、下地獄,來去不知多少次,(潛意識中六道種子,有時顯現於定中、夢中)[21]曾出家為僧,也曾平凡百姓、五逆謗法,天堂去過,地獄墮過,苦不堪言--每個人第八識中潛藏了80人類的種性,乃至卵胎濕化一切眾生的業力。故菩薩祖師多發願:(自他)心中無邊眾生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則隨業輪迴,雖偶有感觸云:「未生之前誰是我?出生之後我是誰?」然而,凡夫覆於無明而只能胡思亂想,永不得其解答。如善導大師《觀經疏》云:
在家者,貪求五欲,相續是常;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常沒眾生,妄愛迷心,漂流六道。……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般舟讚》:
水陸虛空眾生性,無明煩惱等貪瞋,念念貪求財色苦,業愛癡繩縛人送。……縱使千年受五欲,增長地獄苦因緣;貪瞋十惡相續起,豈是解脫涅槃因?
《法事讚》:
娑婆廣大,火宅無邊;六道周居,重昏永夜。生盲無目,慧照未明;引導無方,俱摧死地。循環來去,等逝水長流;託命投神,誰之能救?
上從海德初際如來,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行,不捨含情,三輪普化。然我無明障重,佛出不逢;設使同生,還如覆器。……雖沉法水,長劫由頑,苦集相因,毒火臨時還發。……歷劫已來巡三界  輪迴六道無休止……久住娑婆常沒沒  三惡四趣盡皆停。……曠劫以來居生死  三塗常沒苦皆逕。……娑婆六道非安處  冥冥長夜闇中行  聖化同居不相識  動生瞋毒鬥無明  為此無明繫六道  愛憎高下何時平  既無善業排生死  由貪造罪未心驚  犯此人皮裹驢骨  三塗自入不須爭……三界無安如火宅  六道周慞競出門  門門不同八萬四  各各皆當心眼前  棄棄欲出還回去  為箇無明誤殺人  貪財愛色無厭足  虛華幻惑詐相親  財盡色落相嫌恨  須臾義斷若屠怨  屠怨遍滿娑婆內  有識含情皆亦然
眾生之所以長劫流轉(常沒)於三途六道,簡而言之,就因「無明.煩惱」而貪求「五欲」,被「業愛」之繩所縛而相續造(十)惡,溺沒[22]於無邊生死海中,而不得(求)出離;縱然於夜半、獨處、病苦之際,偶發一念自覺向上之心[23],隨即又被五欲所淹沒了。對此,世間智者每有如是慨嘆:
山河大地都是「三寸氣」所造,人死了,他的三千世界就隨他消失了,而地球繼續在轉,已是別人的事。
老年回首,也許感慨此生「一事無成」。然而,有成又怎樣?生旦淨末丑、王公將相、乞丐孤兒,最後同樣是「荒塚一堆草沒了」。
大限沒來之前,對「享受」的要求很高;斷了氣,躺在黑暗的冰櫃中,陪你的最多一柱香。
4.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
六道中一切處都沒有真實的快樂(多是苦中作樂或以苦為樂),只聽到憂愁哀嘆的聲音。為什麼 ? 若仔細的觀察、體會,就能親自證實《佛說八大人覺經》所云: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這是娑婆(世間)之為「魔鄉」的直接說明;《往生論註》亦云:
三界是虛假相、污染相、顛倒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
《觀經疏》:
言「三界苦樂」者:苦則三塗八苦等,樂則人天五欲、放逸繫縛等樂;雖言是樂,然是大苦,畢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凡夫障重,妄愛迷深,不謂三惡火坑闇在人之足下;隨緣起行,擬作進道資糧,何其六賊知聞,競來侵奪。今既失此法財,何得無憂苦也?
《般舟讚》:
曠劫以來常沒沒 到處唯聞生死聲
《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未得 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自從無始受身來,恆以十惡加眾生,不孝父母謗三寶,造作五逆不善業。以是眾罪因緣故,妄想顛倒生纏縛,應受無量生死苦,……。眾生盲冥不覺知,永沒生死大苦海。……歷劫以來懷嫉妒,我慢放逸由癡生,恆以瞋恚毒害火,焚燒智慧慈善根。……流浪三界內,癡愛入胎獄,生已歸老死,沉沒於苦海。
一般而言,三界、六道、世間、娑婆、火宅、苦海,就是業報凡夫的常駐、輪迴之所,其性質是虛假(偽).汙染.顛倒.破壞.輪(流)轉.無窮(際).黑暗.有漏.無常.危脆.生滅.……這麼多的形容詞,各別映現了眾生之環境(器界/依報)與生活(根身/正報) 的現實;然而,眾生困於(無始)無明而「長寢大夢,莫知稀出」,「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難以自覺此「五濁」之無量濁、「堪忍」之不可忍,如《四十二章經》所示「人有二十難」[24],是娑婆眾生於行善、修道之障礙,如太虛大師<三寶歌>:「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學人在此,須用心尋覓、依止於真善知識,依其教示,乃能如實認知六道魔鄉的虛妄、迷倒,及因而造業、受苦的真相,速球出哩,不再自欺並互騙。
依佛教說,娑婆多苦、唯苦;但世人執迷,每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雖苦多樂少,而似可忍受(勘忍);或雖知五欲之患而生厭離[25],卻不知何去何從? 依四聖諦,「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整理如下:
苦苦:生--老.病.死(依色身之存在而有之老、病、死,眾緣生之諸境的逼迫)
壞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可愛順意之人事,若變壞、遭謗而起憂惱);
行苦:五陰熾盛(身心變化,無常不住,為了存活而不停的動作、勞累;乃至往來六道中,輪迴無休止);色身隨時在運作與更新,心識也剎那的流注而起滅,《六祖壇經》:「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妄念如瀑流,相續則「繫縛」,斷絕則「死亡」,這就是眾生的命運。
「生老病死」是肉身業報的過程,只能順養而難以控制;「五陰熾盛」乃總括前七事的微細變化,雖有活動(行)而難以察知。從心理上,最讓人在意而難過的是「壞」苦三項,而「愛、憎」又因「求」而患得患失,是相對相纏的執取之苦。《圓覺經》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禪宗三祖僧燦《信心銘》也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愛別而怨會,乃世間的常態,是宿業的恩怨,也是人心的無常,但由於求(分別.執著.渴欲)而愛而求長聚,憎而求遠離,內心焦慮而不安,又涉及他人(事物),非我能獨斷,故苦上加苦。古人於此,多有勸諭,達磨<二入四行觀>
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26]。
此所謂「報冤,隨緣,無所求」三行,即是「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三苦的說明與對治,是禪門修行的心要,一般人雖做不到,卻多少可鬆開心中之結。或常吟詠古德的之勸世詩、醒世歌,從感性的薰習,或可點滴的化解心中之憂。明.羅洪先(1504-1564)<醒世詩(歌)>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求處便無憂。……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待如何。……要無煩惱要無愁,本分隨緣莫強求。……十種情懷十種恨,一分榮辱一分憂。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郊一土丘。……萬世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欲無煩惱須念佛 知有因緣不羨人……浮生若夢誰非寄 到處能安便是家……舉世盡從忙裡過 誰人肯向死前修……有時靜念千聲佛 無事閑看數卷經……富貴百年難保守 輪回六道易迴圈 勸君早辦修行路 一失人身萬劫難
清.順治皇帝<讚僧詩>: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明.憨山大師<醒世歌>: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休鬥勝敗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世間類似的警語醒言,隨處可見,奈何人們視而不見,或聞而即忘:
人間任何偉大崇高的成就,或欣喜狂歡的享受,最後都令人疲憊、厭倦。世上每個人,都活的很累,想拋開一切,無所牽掛的休息。
多經世事,飽受滄桑之後,才承認「世間如夢」的虛幻。
人生就是這樣,一副棺材等著你。不要期望「明天會更好」,明天的明天是葬身荒塚或火化成灰。
每個人的命運,如從萬丈懸崖落下,每一分、每一秒更接近谷底,不久必將粉身碎骨。想起此事,就應在喪命之前速求不死之道。
5.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如前所說,若深知「娑婆不可居、魔鄉不可停」,則應發起「厭苦欣樂」之心,而有「畢此,入彼」的決定與行為。前引《四十二章經》勉勵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佛說八大人覺經》亦云:「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進而「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這是大心學佛人所應知應行,且發憤勇為的進修之道;前述四魔之對治,略說如下:
陰:見苦—如幻不實
欲:知集—空無自性
死:向滅—不生不滅
天:修道—去憍除慢
這其中,又須內自力與外佛力相配合,乃得成就,如《大乘起信論》云: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眾生如來藏雖具足「無漏功德」的內熏之力,能生「厭苦求樂」之心;但也因「無始無明」的熏習,而有妄念,取著於種種妄境界,多造生死業,廣受輪迴苦。長劫以來,無明惑的影響,遠大於清淨心,只憑自力本覺的修行,難以抉擇正法並堅持正行,且易被外緣的干擾而退轉;因此,更須依靠善知識 (佛菩薩)之智慧與功德的加持、攝受,才能於長遠的成佛之道上直進不退。可以說,自力發心只是個微弱的起點,後續的聞思修證之內容與過程,幾乎全憑(善知識)他力的四攝法,前導後推無間斷的陪伴、提攜[27],乃能保其有始有終的成就。善導師《觀經疏》云:
凡夫念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見佛。至誠心、信心、願心為內因,又藉彌陀三種願力(《般舟三昧經》之大誓願力、三昧定力、本功德力)以為外緣。外內因緣和合故,即得見佛。
淨土門以阿彌陀佛之「本願」功德力為的「強緣」,而一心稱名,生前就不被「三界繫業」所牽綁,而能「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命終又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於彼「無為涅槃界」的外緣而熏發「本來性清淨」的內因,而有不可思議之利益與成就,如曇鸞師《往生論註》云:「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易往生、速成佛也[28]。
然而,娑婆眾生雖聞此淨土往生門,其反應可有兩極,《觀經疏》轉引《無量清淨覺經》云: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
若復有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29]
前者念佛往生,應無疑難。後者則可能如《無量壽經》卷下云:「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或如善導師《法事讚》云:「十惡五逆多疑謗,信邪事鬼神魔」;表面上於佛所說法不信受(疑)、不奉行(謗),實乃長劫以來無明所覆,貪愛所縛,而墮於魔網,自障其覺性與道心;此正是諸佛菩薩所悲憫而拔濟者,《法事讚》云:
佛恐眾生四魔障,未至極樂墮三塗;……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開闡法門,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尤其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特為了普救逆惡、謗法之下品人,接往淨土,受樂成佛:
(《法事讚》云)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捨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阿彌陀佛既有如是的悲願大行,娑婆眾生豈可再三的擦身錯過[30]? 或許該重新觀察、審細思考「娑婆與淨土」、「輪迴與涅槃」、「永苦與常樂」的兩極,然後,為己為人而明智的抉擇、痛快的取捨,回轉其業習與性向,直奔西方極樂,善導師云: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般舟讚》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觀經疏》
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觀經疏》
於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31]
印光大師<復王慧常居士書一>:
娑婆之苦,不可一朝居。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从前之事業乃夢,今不復做。專做往生西方之夢。迨至此夢成后,再乘佛慈來入娑婆。普度怨親,同生淨土。
祖師們自行教人行的叮嚀是:今生得遇淨土門,要把握機緣,捨此穢濁的根身與器界,而將此心迴向、安住於彌陀與極樂,也就是「厭穢(苦)、欣淨(樂)」;《善導大師全集》中多有此類勸進的文句,如:
歸去來,極樂安身實是精。正念西歸華含想,見佛莊嚴說法聲。……普勸同生知識等,專心念佛向西傾。……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觀經疏》
慈悲方便,視教隨宜,勸念彌陀,歸乎淨土。……如來善巧,總勸四生,棄此娑婆,欣生極樂;專稱名號,兼誦《彌陀經》;欲令識彼莊嚴,厭斯苦事。三因五念,畢命為期;正助四修,則剎那無間。迴斯功業,普備含靈,壽盡乘臺,齊臨彼國。……大眾同心厭三界 ,三塗永絕願無名 ,三界火宅難居止.乘佛願力往西方。……一切時來常護念,畢命直入涅槃城!……永拔無明生死業 誓作彌陀淨土人。……有流眾生我身是,乘光畢命入西方。……願捨閻浮報,發願入西方。……念念迴心生淨土 畢命入彼涅槃門  ……萬事家生皆捨離 專心發願向西方  ……娑婆極苦非生處 極樂無為實是精……《法事讚》
願捨胎藏形,往生安樂國,速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寄言有緣同行者,努力翻迷還本家。《往生禮讚》
大眾同心厭此界 乘佛願力見彌陀 忽爾思量心髓痛 無窮之劫枉疲勞 自慶今身聞淨土不惜身命往西方…… 慶得人身聞要法  頓捨他鄉歸本國! 《般舟讚》
這些文義雖平淺易懂,而用心深沉懇切,反覆再三、不厭其煩的勸請一切親友同學,趁今生既知娑婆穢濁之苦,應求出離;又得聞淨土清淨之樂,切願往生;捨此取彼、轉凡成聖,既不辜負己靈,也是隨順佛願,何況,三界六道是業報流轉的客旅,西方安樂才是本覺常住的故鄉;我輩凡夫,雖曠劫以來,迷失其本地風光,淪落於他鄉,如失憶的流浪漢,幸而彌陀慈父不捨,引頸呼喚;釋尊本師大悲,苦口宣說,又得十方諸佛護念,出舌勸導;縱是鐵石心腸、冥頑心性,也應聞而感動,化柔、生信,而浪子回頭,起程歸鄉!如善導師《全集》中常見的唱讚:「願往生 無量樂!難思議 往生樂!」
此消(厭穢)彼長(欣淨):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此滅(娑婆)彼生(極樂):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
最後,摘錄悟大師<念佛偈>作結:
痴迷一念入娑婆,長劫沉淪可柰何?穢土欲翻成淨界,全機撥轉念彌陀!
已知安養是吾家,歸去休教路更差;不念塵緣唯念佛,珍池高占寶蓮花。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一句彌陀念便獃,恰如死了未曾埋;娑婆已竟多生債,淨土而今歸去來。
娑婆那更可遲留,即今撒手便歸去!
[1] 十三觀為何始於「日、水」二想觀?如《觀經疏》云:初教「日觀」除昏闇,「想水」成冰淨內心。又云:斯乃娑婆之闇宅,觸事無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輝,寄想遠標於極樂。是為「日」想。……但以娑婆闇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無高下之處。欲取能平之者,無過於水,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琉璃之地也。
[2]郭維茹<「歸去來」新解>
[5]葉芳佐/編錄《回歸蓮花的故鄉》
[6]《無量壽經》:「所修佛國,恢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濯生<檢點歸心淡似煙>:念佛人若能有陶淵明的歸心似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往生就穩了!雪廬老人1956年<迷途忘歸.偈>云:「迷途一去箭離弦,檢點歸心淡似煙;腸斷萬行慈母淚,連朝化雨寄君前。」印光大師云:「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娑婆遊子迷途思歸,發願往生,當下就合了彌陀大願,一路護念,極樂勝景待君遊!雪廬老人1956年<迷途忘歸.偈>云:「迷途一去箭離弦,檢點歸心淡似煙;腸斷萬行慈母淚,連朝化雨寄君前。」
[7]《印光大師文鈔》<敦倫蓮社緣起序>;又「一切法門,恆沙妙義,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常明庵萬年念佛碑記)「盡法界眾生,無一人不攝其中;盡法界諸法,皆由此得其實際。以其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淨土聖賢錄序)
[8] 淨慶<元宵節,點一盞「南無阿彌陀佛」燈>:對中國大部分的念佛人而言,只須「一佛一法一淨土」就夠了,一尊阿彌陀佛、一種念佛法門、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他們對全體佛法的認知、信仰與修行,也是他們今生完整的幸福與希望及後世唯一的安樂與歸宿。
[9]清.省庵大師<辭世偈>:「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
[10] 星雲法師<如來十號>:「如」是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應化身,為救度眾生而來。「如」是靜態,「來」是動態,成佛以後動靜不分、法應不二,如《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佛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悲憫眾生,應化而來救度,故曰「如來」。聖嚴法師<如來如去>:佛的名字,叫如來;似來似去,不來也不去;對大修行者,佛是如來;對未修行者,佛是如去。
[11]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於事,方得實益。
[12]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塵點劫之前,「大通智勝佛」之世就成佛了。釋尊來回娑婆八千次,阿彌陀佛也因悲心無盡,而在世自在王佛之時,現為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而修行成佛,以極樂淨土度眾生。
[13]詳見《大無量壽經.甄解》:謂久遠實成古佛,哀五濁凡愚,影現于安養界者,即是彌陀赴「別願受化」之機,而再成正覺也,彌陀赴機即顯「方便法身」願也。……雖然,時劫杳冥,今日眾生無由立信於久遠本誓,是以一時赴今日受化機緣,而近唱「十劫」正覺,於是聞者皆立信,謂彼佛「今現在成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然則使眾生成立信心者,偏在十劫正覺之處,是以正依三經,並就十劫彌陀而述淨土教旨宜矣。而今吾祖特談「久遠實成」之義者,蓋有六由,………。
[14] 四魔:(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蘊積聚而成生死苦果。(2)煩惱(欲)魔:身中百八等煩惱,能亂眾生心神。(3)死魔,令眾生四大分散,夭喪殞沒。(4)天魔(波旬),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之魔王,憎嫉賢聖法,能作種種擾亂,壞人世間善事及出世善根。又,與「無常、無樂、無我、不淨」等四顛倒心,合稱八魔。《華嚴經》卷42有十魔:五陰、煩惱、業、心、死、天、失善根、三昧、善知識、不知菩提正法。
[15]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一切法」「無我」--「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心法8種,造善、造惡,五趣輪轉,至成佛,皆此心也;有為法中,此最勝故。心所(51)與其心王,常相應故。色法(11)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變現故;不相應行(24),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一為假。無為法有6種,體性甚深,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有為)斷染成淨之所顯示(無為)。由上勝劣、能所、實假、有無,云次第。〈正覺總持咒〉:「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
[16]《法然上人全集》:眾生臨命終時,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惡緣外引,妄念內催,「境界、自體、當生」之三愛競起;第六天之「魔王」,正當此時,顯現威勢,成為阻礙;………是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親與菩薩聖眾圍繞,現其人前(諸邪業繫,無能礙者),「第十九之願」者是也。
[18] 《佛祖統紀》二: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教觀綱宗科釋》云:八相者,謂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也。小無「住胎」,合入托胎故,大無「降魔」,了「魔即佛」故。按,1993年電影〈小活佛〉有此降魔成道之過程。
[19]星雲法師云:修道時,內心有貪瞋煩惱魔,外境有聲色貨利魔。征服魔軍的障礙,不為魔女所誘惑,須有大雄、大智、大無畏的精神。
[20] 《觀經疏》另云: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
[21]明.蕅益大師《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三:「以法界法爾故,但可具有無始六道種子在於心中,隨一道種子偏彊偏熟者,先受果報,隨是一報之中,不妨自雜受苦樂之事。……心體之中,實具六道果報之性,復有無始六道種子。」
[22] 漢.劉向《說苑》:「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朱子語類》:「若只管沒溺在裡面,都出頭不得。」
[23]《孟子.告子》云:「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平旦清明之氣/良知)不足以存;……其違禽獸不遠矣。」眾生雖有佛性,而無明極深厚,煩惱又熾盛,日常之舉心動念,無非染著與罪惡,是故無量劫來,總汩沒於生死海中,雖曾發菩提淨念,暫時向道,終因自力怯弱,障深慧淺,而難以伏斷見思,故永無出離之緣。
[24]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25] 《長阿含.阿摩晝經》:「欲為穢污,上漏為患,出要為上。」《長阿含.遊行經》:「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
[26]清.陳伯崖:「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27] 《大乘起信論》云:「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28]<內因、外緣」的熏習力>(象山慶’23.3.3)
[29]《無量壽大經》(卷下)云:「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30] 依網路創作<擦身,錯過>改寫:我以為,我隱藏的是我對世界淨土的不信。卻不知,我隱藏的其實是內心的脆弱與無助。……這樣活著很累,非常累,但你(阿彌陀佛)一眼看穿。這世界上,只有你,從來都只有你,懂得我。……我(不願再)與我的幸福(往生成佛),擦身,錯過。
[31] 《徑中徑又徑》云:「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
📷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登象山,念佛號~象山步道的"阿彌陀佛"刻字(象山慶23.3.29) 大象(六牙白象)[1]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結穴歸根,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五濁增時多疑謗(象山慶’23.3.20)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
    「取意文」-淨土祖師的慧解與變通 (象山慶’23.3.10)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譬如淨土宗祖師有很多對「第十八願」的取意文。一般人單單依照經文文字,
    「內因、外緣」的熏習力(象山慶’23.3.3) 眾生雖有如來藏具足「稱性(無漏)功德」的淨能內熏之力,令我輩生起「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之心,為悟道解脫之因;但相對的,也有「無始無明」的熏習,而有妄心起念,現種種虛妄境界而取著之,造種種業而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若只憑「(內)因熏習鏡」而自力修行,很難
    登象山,念佛號~象山步道的"阿彌陀佛"刻字(象山慶23.3.29) 大象(六牙白象)[1]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結穴歸根,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五濁增時多疑謗(象山慶’23.3.20)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
    「取意文」-淨土祖師的慧解與變通 (象山慶’23.3.10)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譬如淨土宗祖師有很多對「第十八願」的取意文。一般人單單依照經文文字,
    「內因、外緣」的熏習力(象山慶’23.3.3) 眾生雖有如來藏具足「稱性(無漏)功德」的淨能內熏之力,令我輩生起「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之心,為悟道解脫之因;但相對的,也有「無始無明」的熏習,而有妄心起念,現種種虛妄境界而取著之,造種種業而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若只憑「(內)因熏習鏡」而自力修行,很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在這回的任務,ITG難得感到禮數性退讓是不賴的舉動。真是,除了要動輒哄勸四象當中脾性最激烈的朱雀,還得將自己的高維心智核心擱置、以免剛降生的最年幼機體生神「夏雪」無所適從。更別說,要一路面對得意的阿辛——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纔不是四象的老大該忍受呢。
    Thumbnail
    「導師」這個角色,真的是一種很特別的身份~~ ❦ 可以(有權?)知道學生的祖宗八代、家庭成員、成長背景、個人身心理狀況,這麼多這麼多的私事。 ❦ 像是學生在學校時的監護人(?!),一樣對他有著高度期待及關懷。 ❦ 雖不是學生的親生爸媽,但有時說話份量還比爸媽有力! ❦ 具有直接聯絡學生爸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禪修的奧祕:為何需要善知識的引導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9月9日「孝親 報恩 祈福 迴向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慈悲 龍德上師口傳珍貴密法、佛法開示暨本師 釋迦牟尼佛薈供大法會」,讓我們以恭敬、虔誠心於佛前廣修供養,修善因、積福德,必能招感閤家平安吉祥,透過全球直播共修,千人齊心祈福迴向,願臺灣與世界疫情與災難早日平息,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Thumbnail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Thumbnail
    台北善導寺捷運站, 在阜杭豆漿樓下,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生魚片握壽司與丼飯。 他們就像是藝術品一樣。
    Thumbnail
    店面不大,跟旁邊雙月差不多,都是要上一個小階梯的店面,門口精巧可愛很上相😉裏頭布置得乾乾淨淨的小文青,是很舒服的小吃餐廳,一看到菜單,就讓人口水直流了,我其實很想點家傳爛肉飯,光看名字感覺就很好吃,但第一次還是很想跟風吃看看大家狂打卡的那個極品好蝦炊飯加香煎土雞蛋,另外點了個濃厚雞白湯。
    《稱讚淨土經》云言:於此雜染娑婆世界五濁盛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聞已生信,當知此人,無量佛所曾種善根,如說修行,一切定生無量壽國等,故知修西方業者,皆是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惡魔不能蔽心,遂能深生信解、信知。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在這回的任務,ITG難得感到禮數性退讓是不賴的舉動。真是,除了要動輒哄勸四象當中脾性最激烈的朱雀,還得將自己的高維心智核心擱置、以免剛降生的最年幼機體生神「夏雪」無所適從。更別說,要一路面對得意的阿辛——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纔不是四象的老大該忍受呢。
    Thumbnail
    「導師」這個角色,真的是一種很特別的身份~~ ❦ 可以(有權?)知道學生的祖宗八代、家庭成員、成長背景、個人身心理狀況,這麼多這麼多的私事。 ❦ 像是學生在學校時的監護人(?!),一樣對他有著高度期待及關懷。 ❦ 雖不是學生的親生爸媽,但有時說話份量還比爸媽有力! ❦ 具有直接聯絡學生爸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禪修的奧祕:為何需要善知識的引導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9月9日「孝親 報恩 祈福 迴向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慈悲 龍德上師口傳珍貴密法、佛法開示暨本師 釋迦牟尼佛薈供大法會」,讓我們以恭敬、虔誠心於佛前廣修供養,修善因、積福德,必能招感閤家平安吉祥,透過全球直播共修,千人齊心祈福迴向,願臺灣與世界疫情與災難早日平息,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Thumbnail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Thumbnail
    台北善導寺捷運站, 在阜杭豆漿樓下,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生魚片握壽司與丼飯。 他們就像是藝術品一樣。
    Thumbnail
    店面不大,跟旁邊雙月差不多,都是要上一個小階梯的店面,門口精巧可愛很上相😉裏頭布置得乾乾淨淨的小文青,是很舒服的小吃餐廳,一看到菜單,就讓人口水直流了,我其實很想點家傳爛肉飯,光看名字感覺就很好吃,但第一次還是很想跟風吃看看大家狂打卡的那個極品好蝦炊飯加香煎土雞蛋,另外點了個濃厚雞白湯。
    《稱讚淨土經》云言:於此雜染娑婆世界五濁盛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聞已生信,當知此人,無量佛所曾種善根,如說修行,一切定生無量壽國等,故知修西方業者,皆是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惡魔不能蔽心,遂能深生信解、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