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最是帝王家。」除了鼂錯被腰斬,全劇大大小小人物被流放、囚死、族誅,或是被迫自裁,都可以做為這話的註腳。
很喜歡《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戲從漢景帝演起,一路演到漢武帝駕崩,觀戲的樂趣之一,便是從中指認出一些歷史舊識。這些男男女女,有些初見於教科書,有些結緣於閒書,交誼或深或淺,但隔著文字,不免都面目模糊。到了戲裡,一個個依身分穿起華衣短褐儒服戎裝,一個個依憑男女演員肉身都赴眼前,彷彿漢武帝便該是如此英姿,衛子夫便該是這般美貌,彼自是衛青,此自為李廣……。
觀戲固然大樂,看著看著有時也要懍於穿透戲劇矯飾而出的歷史森寒。比如,戲裡漢景帝幾番掙扎才下令殺鼂錯,甚至在鼂錯受刑前,還遮遮掩掩與其相見話別。不得不說,演漢景帝的焦晃功底真深厚。但君臣相別之後,緊接著鼂錯就受了極其殘酷的腰斬。與這極刑相映照,再怎麼細緻的演技都要顯得矯情。司馬遷寫鼂錯之死,只說是「上令鼂錯衣朝衣斬東市」。短短十字,幾千年後依舊讓讀者感到沉重與恐懼。
有句老話說得很對:「無情最是帝王家。」除了鼂錯被腰斬,全劇大大小小人物被流放、囚死、族誅,或是被迫自裁,都可以做為這話的註腳。既然電視劇叫《漢武大帝》,就舉個漢武帝的例子。這個例子的受害者是個不肖的孩子。孩子的母親皇后衛子夫,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的認知裡是個次要的存在。那個「金屋藏嬌」的陳阿嬌,那個黃金買賦的前皇后,更教我感到熟悉。後來我才曉得,愛情上勝利的衛皇后,死時卻是個不肖子的悲傷母親。
這裡所謂「不肖」,指的主要是子不類父、君父與皇子氣質上的不相似。對個老父親來說,兒子的性情與自己有別,心情失落是可想而知的。問題是,在君主專政的制度裡,人倫不協沾染上權力,便只剩血腥的顏色。畢竟制度裡的權力關乎相應的位置,而且權力的流動時取決於最高位階者的喜怒,就算是最接近君主位置的太子,其權力仍有旦夕且失的風險。父與子性情的差別,提升了喪失權力的風險,也就使得父子關係趨於緊張。
緊張的父子關係,再加上旁人操弄,便成了雙方引兵對戰,而以太子敗亡告終。太子死了,《漢武大帝》整部戲也到了尾聲。看完這部戲,我一時覺得,「大帝」竟不足以說明漢武帝給我最深的印象。誠然,統領衛青、霍去病、桑弘羊、公孫弘、張騫等人創下大功績的漢武帝,絕對擔得起「大帝」的稱號。不過對我來說,他到最後更像個給權力慣壞的老頭。而他在盛年時的文治武功,竟終究不如他那個不肖的孩子,更讓我沉吟。
民國一百○二年三月四日於府城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鵲廬有光」專欄(2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