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我自己有個壞習慣,那就是一空下來就會想找事情做,把待辦事項塞得滿滿滿,有時候,反而過得更不快樂,甚至感到焦慮,如果你也曾經遇過這樣的狀況,那這本書很值得你細細品嚐,而這也是我接觸到這本書的動機。
現代世界越來越追求生產力、時間管理,人們總是將心思放在未來,期待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但是那天永遠也不會到來。
不同於以往的時間管理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試圖掌控時間(因爲根本無法掌控),我們應該好好面對生命的有限性,專注在少數幾件重要的事情上。
老實說,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不太舒服的,作者以顛覆一般認知的想法,不斷地打臉你,但這同時也是這本書美妙的地方,有時候就是需要具衝突性的想法,才有機會突破你現有的思維框架,發掘更深層的道理與意涵。
效率的陷阱
我們永遠無從確認,做更多的事情是否就能夠讓我們感到「掌握住一切」。有時候當我們塞進更多事情時,終點線甚至還會開始往後退。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只是標準的提升,本質上不會減少你所花費的時間。比如說,當我們快速地回覆完一封郵件,對方很可能再回,你只得再次回覆,結果帶來的只是更多的郵件。通往心靈自由的唯一道路,就是放棄否認人有其侷限,專注於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情。
放石頭的謊言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我們如果要將大石頭、小石子以及一袋沙放進玻璃罐裡,我們必須先放大石頭(也就是重要的事),接著放小石子,最後才是放沙。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先挪出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就能在完成所有的重要事務後,還有空間處理不重要的事。故事結束了,但這是一則謊言,今日時間管理的難題,根本不在於我們不懂得先放大石頭,而是「大石頭太多了」,有些大石頭連靠近玻璃罐的機會都沒有。方法?
追求完美會讓你動彈不得
理想跟現實永遠都是會有落差的,我們不需要執著於達成理想,因為那根本永遠不可能。不論是感情、事業,還是人生都是一樣,放棄其他選項之後,自己的選擇才有了意義。所以我們有時必須「將就」於自己的選擇,當沒有辦法回頭時,焦慮就會消失。
活在這一刻
別誤把時間當作「手段」,認為時間必須被好好利用,才得以在未來有所成就。其實,關鍵時刻永遠是現在才對,我們不應該總是為了未來的某個結果努力。然而,試圖活在當下也會產生問題,當我們忙著思考這樣到底算不算活在當下,其實仍是把當下這一刻看成「工具」的心態,反而保證你更做不到。 我們必須修正與當下這一刻的關係,事實上「那一刻只是你的存在」而已,明白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存在於此時此刻。
重新找回休息
現代資本主義,讓休閒變成了待辦事項,總是帶著某種目的性(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然而,休息本身就該是目的,亞里斯多德曾說:「真正的休閒是最高等級的美德,值得為了這件事本身選擇去做。」我們不應該害怕浪費時間,相反地,我們該把部分的休閒時間,以「浪費」的方式單純享受體驗帶來的樂趣,在真實世界體驗「無終點的活動」,才是唯一不會浪費休閒時間的方法。
不要加快速度
一件事情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我們應該從「做」中獲得滿足感,而不是依靠加快速度來平息焦慮,在此,耐心就顯得相當重要,作者有提供三個方法來培養耐心:
生活只是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而已,每個問題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人生中出現問題並不會妨礙「有意義的存在」,反而是存在的本質。
聚沙成塔
忍受每天的產出不會太多,長期下來你會比別人產出更多。不論你狀況如何,時間到了就「停下來」,培養耐心的肌肉(因為急著往前做,隱含著尚未完成帶來的不耐煩)。
唯有先耐心地走過眾人走過的路,才有可能接觸到更豐富的獨特型態。如果想體驗老夫老妻的默契,你得先和同一個人維持婚姻關係;如果想知道在特定社區與地方扎根是什麼感覺,首先你得不再四處搬家,非凡的成就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水到渠成。
後記
我相信現在就可以幸福快樂,並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意義,同時也深信未來會是這個樣子,不過在讀了這本書之後,著實開始反思了我與「每一刻」的關係,雖然對於未來,我仍認為要過得好、過得快樂,但已經不再會去強加某種意義或目的。
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不論你對於時間或生活的看法是如何,都非常推薦一讀,認同或不認同都沒關係,將這些想法保存下來發酵,你將會發現生命其實比你想象中的寬敞,即便那寬敞是建立於有限性之上,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我這樣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