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校教育作為猴子進入社會前,卻無法陪伴猴子好好長大成「人」,那麼當我們嘲笑《山道猴子的一生》很可憐的時候,是否想過,其實我們就是一個那麼膚淺的人。-節錄自「輔導老師的心裡話」
2023年暑假,網路爆紅的《山道猴子的一生》(上)(下)引起了許多人的論述,內容涵蓋商業買賣、友情、愛情、自尊甚至到生涯規劃等議題。今天要來透過此部影片來談一個本影片最核心的概念【虛榮與名利】,這也是現今台灣教育當中最需要被警惕、被改變的一個課題。
還沒看過影片的觀眾,可以點擊下方資訊觀看唷!
《山道猴子的一生》是台灣創作者Eric Duan於2023年間在YouTube推出的網路影片系列,共兩集。劇情以Wojak迷因漫畫角色呈現,敘述一名自信自負的年輕人。他熱愛在山道上摩托車競速,但其動機並非熱愛摩托車,而是為了在朋友中顯耀優越。他買了二手重型機車並改裝,成為首位升級重機的朋友,迅速在社交媒體引起關注,加劇他的自大情懷。
一位迷人女子引起他注意,他們迅速墜入愛河。然而,女子實為將他當提款機,滿足虛榮與慾望。他漸忽略內在需求,只為外在光鮮追求。
女友離他而去,他陷入失落怒火。他揭露前女友不良行徑,卻自招恥辱。兩友支持他,警示謹慎借錢,但他為自尊及社媒追隨者不斷努力。
新女孩進入,自尊再膨脹,過去傷痛困擾。他維持社媒人氣,忽視機車問題和財困。最終,在山區賽車中因技術不足墜落,結束生命。
故事透過主角經歷,展現虛榮、自大導致對內在需求忽視,最終導致悲劇。該故事在網路引起迴響,成為迷因,呈現現代社會一些人追求虛榮可能帶來的結果。
台灣社會對於教育的價值觀,往往偏向追求名利與虛榮。在教育的過程中,成績往往成為一個評價學生價值的唯一準則,而上頂尖大學、選擇炙手可熱的科系,成為社會上的虛榮象徵。這種追求名利和虛榮的價值觀,已經深刻影響著台灣社會,特別體現在教育方面。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群朋友討論騎重機的話題,他們追求速度和改裝,甚至願意借錢買車。然而,這樣的追求是否真正反映了自己的價值?同樣的觀點可以套用在教育上。學生們為了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可能放棄了其他的興趣和發展機會。他們在升學路上追求頂尖大學或是熱門科系,卻忽略了專業選擇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興趣和才能。這種名利追求,讓教育變成了一場虛榮的競爭,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用能力。
不僅如此,社會對於名利的追求也常常壓制了對真正價值的追求。在影片中,一些人為了名氣和虛榮,不惜借錢購買昂貴的東西,甚至對關係產生疑慮。這種情況在教育中也有所體現,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升學,投入大量金錢和資源,但卻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和價值觀(像是台大經濟系學會的事件)。這種名利追求讓人們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讓學生成為有用的社會成員,而不僅僅是一個成績單上的數字。
延伸閱讀:台大經濟系學會政見涉歧視 名醫分析「優越感失控的展現」:看不起不如他們者「只能耍嘴砲」
台灣社會需要警惕這種名利與虛榮的教育觀念。教育不是為了取得好成績,進入頂尖大學,而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才能,鼓勵他們發展多樣化的技能和知識。名利和虛榮只是短暫的,真正的價值在於學生的內在素養和能力。
在改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也需要改變社會對於名利虛榮的追求。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追求內在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而不是只關注外在的榮譽和地位。教育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不同領域都能取得成就,不僅僅是在學業上,也包括人際關係、品德培養等方面。
總之,台灣社會需要從教育開始,重新審視名利虛榮的價值觀。教育應該是一個培養人才、塑造品德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場競爭的舞台。我們應該讓學生真正明白,真正的價值不是來自於成績單上的數字,而是來自於對自己和社會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更加健康、有益,真正造福整個社會。
(延伸閱讀:高中輔導老師:當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就會把他人的羨慕當成是自己的幸福)
所謂的「市長獎」在多數學校中通常授予畢業時班上綜合成績第一名的學生。
然而,我認為值得關注的不是「市長獎」的具體細節,而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這個獎項的存在目的是什麼?
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著「追求第一名」的思維。儘管獎勵優秀學生是有必要的,但我們所設定的這些「最優秀學生」或「模範生」的獎項,背後反映了我們對學生的期望,通常建基於比較、競爭和成績。這種觀念對學生和教育體制來說都是有害的。
這種「追求第一名」的文化,導致我們的行為總是圍繞著分數,不論是在學業上還是職場上。台灣的教育體制著重於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學習成就被塑造成與他人比較,而非與自己比較。而到了職場,追求KPI與利益導向,這也是一個很有問題的。
特別是「模範生」這樣的獎項,更需要被重新檢視。這種獎項可能偏向學業成績優秀或聽話的學生。
這種以「表現最好」為導向的模範生獎,反映了我們不關心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價值,只關心他們是否能符合「第一名」的價值觀。
儘管得獎對於一部分學生而言是肯定,但對於未得獎的學生或家長可能帶來負面情緒。同一個班級可能有多位優秀學生,為何要強行選出「最優秀」的一人呢?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誰真正需要被鼓勵。追求分數和與他人比較,往往加劇社會不平等。學業優秀的學生通常已經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我們應該關注那些需要支持的學生,而不只是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
改變這種「以考試定勝負」的教育思維至關重要。台灣長期信奉功利主義,強調考試,這種思維需要被重新檢視。學生的日常生活充滿課程,但我們需要問,學習是為了考試與社會還是為了自己?我們需要鼓勵創意、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的機制,而不僅僅是追求最高分的獎勵。
我們的教育思維需要轉變,不只是在細節上,更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價值觀。台灣的教育體制長期受到功利主義和考試導向的影響,這種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時間和集體努力。最終,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幫助每個學生發揮其獨特潛能,而不只是在競爭中優勝。
台灣社會一直以來都注重教育,對於成績、名利和虛榮有著極高的期望。這部影片中的討論或許反映了當代社會中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我們應該以一種反思的態度來看待這些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