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示張太尉 (益之)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境界」,即當人自心現量】、不動、不變之體也。
「佛」之一字,向自心體上、亦無著處,借此字、以覺之而已。
何以知之?「佛」者,「覺」義。為眾生,無始時來,不信自心現量、本自具足,而隨逐客塵煩惱、流轉三界、受種種苦故,【苦相現時,自心現量之體、隨苦流蕩故】;諸佛愍眾生流蕩之故,借「佛」字、以覺之。
既已覺,則「佛」之一字、亦無用處;「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則佛藥無用。
凡看經教、及古德因緣,當如是學。
眾生、日用、現行無明:順無明、則生歡喜,逆無明、則生煩惱。
佛菩薩、則不然,借無明、以為佛事:為眾生以無明為窟宅,逆之、則是破他窟宅,順之、則隨其所著、而誘導之。
淨名云:「塵勞之儔,為如來種。」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便是這箇道理也。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於此四句、無用心處,方始可以提撕此箇消息也。
佛說:世、出世間功德,無如「無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議。
不見,釋迦老子、在般若會上、問文殊師利菩薩云:「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實無心想、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則更無心想、常與定俱。」
得到這箇田地,方始可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所以,佛說:「無心」功德、直是殊勝、直是無較量處。
今說「無心」,非如世間,土、木、瓦、石,頑然無知之「無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諦審、觀察也。
佛說一百二十種菩提心、說一百二十箇譬喻,其中、有一喻云:「譬如有人、依附於王,不畏餘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
世間有人、得近一至尊,而不畏餘人,則有之;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者,殊未見也。
又有一喻云:「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疱,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於、菩提之心,心未捨來,一切世間、魔及魔民、不能為害。」
如上、二種譬喻,皆為出世間、大心、有力量者說。
何以故?二種譬喻、非世間常得之法故;佛說此,以啟迪過量、奇特丈夫,欲其擔荷大乘擔子耳。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為空寂之教】,戀著箇皮袋子,聞人說空、說寂,則生怕怖;殊不知:只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
佛自有言:「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
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寶藏論云:「寂兮!寥兮!寬兮!廓兮!上則有君,下則有臣;父子親其居,尊卑異其位。」
以是觀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揚至尊聖化者,亦多矣,又何嘗只談空寂而已?
如俗謂:李老君、說長生之術,正如硬差排:佛、談空寂之法,無異。
老子之書,原不曾說「留形住世」,亦以「清淨無為」為自然歸宿之處;【自是不學佛、老者,以好惡心、相誣謗爾】。
不可不察也。
愚謂:三教聖人、立教雖異,而其道、同歸一致;此、萬古不易之義。
然,雖如是,無智人前、莫說,打爾頭破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