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中正台夜市,是民國70、80年代桃竹苗居民的共同記憶。在那個還沒有百貨公司的時代,所有最新潮、時尚的服飾百貨都集中於此,每到假日,來逛街的人潮總滿得水洩不通。這座精品商城,承載著無數讀書時期的青春汗水、親子相處的時光和一段段情侶間的甜蜜約會。
在新竹市攤販協會理事長的帶領下,走入中正台經營四、五十年之久的男裝服飾店,一窺商圈的青春夢。
自幼生長於做生意的家庭,從小就學習幫忙母親打理店內事務。民國73年,中正台正值繁盛期,二十三歲剛退伍的老闆跟著時下熱鬧的商機,接手家中事業,一路經營至今。
將近四十年,雖為第二代經營者,對店鋪的情感卻並未因此而變得淡薄,一路見證中正台興衰的他,反倒對這裡有著難以言喻的深厚情感,談起拿手的服飾生意,老闆笑著分享:「第一代的客人,到現在兒女結婚都還堅持來找我訂做西裝。」對他而言,看著客人穿得漂亮整齊,與他們建立互相信賴、像朋友一樣的感情,是經營店鋪最有成就感的一塊。
談起中正台的起源,要將時間倒轉至民國60年代。
當時新竹街頭有許多推著三輪車做生意的流動攤販,市政府為了改善市容,運用中正台前的空地,以「七尺四方」為單位劃分攤位,運用木板拼裝隔間,協助三輪車轉業,有固定的位置做生意──「中正台夜市」就此誕生。起初,中正台的攤販不多,剛起步的店家也曾經歷慘澹的起步階段,但隨著接續兩、三年的經營,進駐的店舖越來越多、商品隨之多元,逐漸形成熱鬧的小市集,「中正台精品商城」的名號也漸漸傳播出去,成為當時的潮流商圈。
「一開始,這裡是下午四點才開店,後來越來越熱鬧,早上就有人開店營業,每到例假日,一整天都人潮不斷,平日則是從四、五點人潮漸滿,到晚上十點半後才慢慢退去。到了過年更不用說,整個桃竹苗的人潮,想擠都擠不進來。」老闆一面說著,情緒也跟著澎派了起來,似乎回到了那個繁盛的黃金年代。「很熱鬧,想進來都要用塞的。」理事長在一旁笑著補充。
起初,中正台並未明確分街,也沒有硬性規定店家該賣的商品種類。但是大家都有基礎共識,賣美食需要用水、會產生油煙,必須與服飾業分開,因而集中於商圈門口的第一、二條街。中間的三到六條街,從男女服飾、文具用品、生活百貨到流行商品,各式商品應有盡有,連時下最流行的影星海報都有專賣店。到了最後面的第七街,則賣著錄音帶、錄影帶和唱片。一旁的「小春區」多販賣舶來品、精品、鞋子。
現今在中正台看見標示著「第一街」到「第八街」的紅色招牌,是隨著商圈興盛,為了讓送貨人與顧客能更快速找到店家而設立的。紅底白字的掛牌,在每一街的底下有著小小的數字編號,儼然成為中正台商圈的獨有密碼。
隨著時代更迭,百貨公司林立,中正台商圈的人潮也難免因此逐漸流失。談及經營以來最衰落的時期,老闆無奈分享正是近三年。「到現在還在這裡開店的,大家都賠錢,支撐著我們的,正是那一點感情,期盼著撐到哪天機會來時,還能有一個底子在這。因為這塊地養活了我們很多人,讓我們在這裡成家立業,生活了好幾十年,有一份很深的情感存在。」
做生意多年,老闆明白「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機會」,雖然看著自己的世代已經老去,但仍然期盼轉型與活化的可能。自民國60年至今,走過繁盛與衰落的中正台商圈,能夠維持經營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實屬不易。
「時代在改變,我們中正台還在努力啦!」
老闆與理事長笑著說。從他們談話之中,似乎也看見了他們面對著時代的衝擊,內心的那份失落與無奈。即便如此,佇立於商圈裡的新舊店家、管理中正台的攤販協會都仍堅持著,包括基礎的衛生整潔都不馬虎,期待能為這座有故事的商圈找到新時代的出路。
採訪、撰稿|林玥彤
本文撰寫於2022年7月,經由國家文化記憶庫與見域工作室合辦的【新竹中正台故事採集計畫】,短訪已有五十年歷史的男裝服飾店老闆、新竹攤販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