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迎來近年最冷的一個冬天,冰天雪地中,許多柏林幼兒園發出了停課通知,告知家長12月6日將舉行罷工示威,請家長讓孩子待在家中不要送到學校。
在德國,幼兒園的老師平均薪資為稅前2,600歐元(約新臺幣9萬元),但若扣掉社會保險和稅,大約是六成,也就是1,560歐元(約新臺幣5萬5千元)左右。年資較高的老師薪資大概稅前能達到3,200歐元(約11萬2000元),稅後則是接近新臺幣6萬7千元。這樣的平均薪資,在德國受薪階級來說算是中間偏低的。
由於德國多數幼教機構依賴政府單位的大量經費補貼,而非由家長全額支付學雜費,因此政府的補貼金額影響甚鉅。
工會協商的訴求是,希望每個月多撥付10.5%的薪資費用,每名人員每個月至少500歐元,為期12個月。實習人員至少每個月多200歐元。在柏林、漢堡或布萊梅的機構,則至少多撥付300歐元。
德國幼兒園(Kita)的老師統稱為Erzieher或Erzieherin,字面上翻譯為「教養者」,與臺灣的「教保員」工作內容相近。負責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協助生活自理、陪同看書唸故事、觀察成長狀況等等。因為文章行文語氣順暢,故以「老師」稱呼之。
在上小學前,多數的德國幼兒園是沒有結構化的課程的。
通常孩子的一天就是:
早上到了跟老師報到後,開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夏天會到室外遊樂園去玩,接著固定的時間會有一些共同活動,比如說唱歌、畫畫或做手工藝。中午吃完飯、睡個午覺,下午自由活動時間,小孩可以選擇玩玩具、和同學遊戲或看書,等爸媽接回家。
這樣的活動規劃,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和成長,但師生比就不能太高,不然老師會無暇兼顧、疲於奔命。一般三歲以前的師生比為1:3,三歲以後在1:5~1:7之間。
身為雙寶媽,家中兩小好不容易擠進去的幼兒園(並非品質多優良,而是整體幼兒園空位數不足),是一家私人連鎖機構,也適用柏林政府的幼兒教育券(Kita-Gutschein),因此每個月只要繳交約新臺幣3000元的膳雜費即可。
至於申請這張珍貴的幼兒教育券以及找學校的艱辛歷程,可以另外寫一大篇文章......
我的小孩的雙親,也就是我和先生都非德國人,亦非德語母語人士,政府會再多撥付一些津貼給學校,作為教育非母語者的額外補助。而撥付的津貼額度,依照孩童年齡會有所調整,每個月從幾百歐元至一千多歐元不等。
入學前,需要簽一疊比銀行申請開戶還多的文件,包括同意老師提供食物、同意拍照、同意更換衣服、同意生病會留在家裡、同意配合學校規定等等,非常多的同意書。
幼兒園看似都放任孩子玩耍,但每年還是會有一次找家長到學校單獨會談,說明孩子的成長評估狀況,並且詢問在家的狀況,以確保每個小孩都在該年齡應有的成長發展。
由於德國的勞工請假和政府補貼經費制度,造成幼兒園常有師資人力不足,甚至三不五時就臨時電郵通知家長不要帶小孩到幼兒園,或是請提早來接孩子,因為今天老師不夠的窘境。有全職工作無法脫身的家長,只好手邊常備可配合的保母聯絡資訊,有需要趕快打電話請保母臨時幫忙。
而這樣的托育不確定性,確實讓許多家長疲於奔命。
能源價格上漲以及系列通貨膨脹,造成整體社會薪資實質縮水。原本薪資就不算高的幼教老師,因政府機構提供的補貼未能及時跟上,又不能向家長新增索取額外費用來補貼,造成營運上的困難。
德國走入經濟寒冬,各種多如牛毛的社會福利支出能夠再維持多久? 是當前政府的一大考驗。
延伸閱讀:黃哲翰/德國幼教神話崩潰中?師資和家長雙重過勞的「黑色托兒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