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收到方格子站方通知,我獲得一筆贊助,
且是最高金額的等級。
收到通知的時候相當驚喜且意外,
突然能夠稍微理解直播主,
看到螢幕有人刷一排火箭時的心情,
同時也覺得相當不好意思,因為認為自己何德何能,
而可以接受這樣的贊助。
這位熱情贊助是我多年好友,
因為他的善心大義之舉,讓我有了一個想法,
決定開立一個名為《同道堂系列》的專題,
同道堂的意思也是指志同道合的概念,
同時也取自這位好友名字中的其中一字,
這位好友對於成功學、勵志、自我學習等領域都相當有興趣,
所以目前會找此類型的書本作為該專題的分享。
再一次,僅以此文感謝鼓勵我前行的好友們。
在《成功竟然有公式》這本書中,提到了成功的定義。
作者認為,這是從自己所屬社群中得到的獎賞。
認為不論在任何領域,只要希望能有一番作為,
大概都需要有影響力作為獎賞。
而且這樣的衡量標準都有一個共通點,
都是來自於外部而不是內部,
而且都是集體共識的概念而不是取決於個人的單一想法。
透過這種大規模成功的定義展現出一件事情,
也就是你個人是否努力跟是否成功不必然有相關,
一個人如果努力讀書十數年,
對於自己所研讀的內容,
做成筆記甚至有著作,
只是從來沒有對外發表。
換言之,他所做的一切都僅在於自己的努力,
而未有任何對外的展示或分享,
那麼即使他很努力度過了這一生,仍然跟成功無關,
因為他沒有獲得所屬社群中或所屬的集體中,
取得一個大家所公認的一個標準,也就是影響力。
我認同這樣的標準,
也就是所謂的成功取決於群體的定義。
這是較為客觀的標準。
如果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作為衡量的依據,
你很容易會置身於自我感動的情境裡。
這也是我常常犯錯的所在之處。
我常常會被自己感動,
覺得今天自己讀完一本書,或是完成一篇心得筆記,
只是“完成”就覺得心滿意足,
然而這些行為的具體內容能否具有成效?
能否讓旁人有所共鳴?
在自我感動之下,往往沒有被我重視,
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思考誤區,
這個時候,群體的客觀標準,
就是帶領自己脫離自我感動的窠臼最好的方法之一。
重點整理:
1. 成功的定義源自於群體共識,而非僅依賴個人努力。
2. 個人努力雖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不一定直接等同於成功。
3. 群體認可被視為客觀的成功標準,有助於避免陷入自我感動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