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成功竟然有公式》--看網絡科學專家從大數據中歸納出增加人生勝率的五大法則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你覺得成功有規則或公式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成功是沒辦法複製的,有些人則會覺得講這個應該是心靈雞湯,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成功竟然有公式》,談的就是「成功可以依循的方式」。

說真的,之前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應該又是所謂的雞湯這一套吧」所以沒買。後來因為M觀點頻道的Miula 這一季的「好書思考會」選了這本書,我才認真讀了,發現內容跟我想像得不同,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且很精彩。

《成功竟然有公式》的作者巴拉巴西是研究複雜網路的專家,他使用公開資料跟大數據,嘗試從真實世界裡不同領域像是運動員、音樂家、學者等成功人士,嘗試去找有沒有什麼共通的規則。而他定義的「成功」,指的這個人的成就在他所處的領域或社群被支持與認可,以及能對周遭的人帶來影響的,公開的,集體領域裡的成功。

從巴拉巴西的研究裡,《成功竟然有公式》歸納出五條成功的定律:

  1. 表現可以帶來成功,如果表現優劣難以判斷,則人際關係帶來成功
  2.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3. 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未來的成功
  4. 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與平衡,但功勞與成績只會歸於特定的個人
  5. 堅持下去,成功可能隨時到來

乍看之下好像有點模糊,我們一條一條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1. 表現可以帶來成功,如果表現優劣難以判斷,則人際關係帶來成功:

假如你的領域裡是有具體可以衡量的客觀標準,像是運動員,你一場比賽拿多少分、或是世界排名第幾、贏過哪些比賽,都是有紀錄可以比較的,或者是學生的成績,或是業績也都是。那麼成功主要會受你的表現影響。而跟你所處的地區、唸的是不是頂尖名校的關係就沒那麼大。

但是有些領域,像是藝術、音樂、創意,並沒有辦法有一個客觀、明確、一致的衡量標準時,那麼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眾人或某些特定領域的人的認同了。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本來一起創作的兩個塗鴉藝術家,在有了名氣之後拆夥,其中一個比較被媒體熟知、比較有機會曝光的,就還是被捧為天才。但是另一個比較低調的,雖然比他的夥伴多活了40歲,但就一直沒沒無聞。因為他沒有去發展出能讓他的作品被認可的人際關係。

所以從第一條定律,假如我們想要成功的話,應該要檢視我們自己所處的領域,到底有沒有明確可以拿出來無庸置疑的評判標準,如果沒有,那就要思考我們該如何經營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藉由人際關係的認同與擴散,才可以幫助我們的成果可以被認可,進而達到成功。

2.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成功的定律二要談的是,雖然好的表現絕對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們的表現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就很難再繼續往上大幅度的突破了。就像是男子短跑100公尺的世界紀錄是9.58秒,將來就算有人破紀錄,大概也是零點零幾秒的差距,不會是一下子快了一倍。這就是所謂的表現有上限。

而即便是沒有明確的成績可以衡量的事情像是鋼琴演奏的功力,餐點的美味程度、畫畫的功力、企劃案的創意,厲害到了一個程度,大概就很難再脫胎換骨。所以如果你追求成功想的方法只有苦練,那可能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會卡關,而且邊際效益會越來越低。

甚至,《成功竟然有公式》舉了一些例子,如果是沒有明確標準可以客觀衡量的情況下,比賽的輸贏可能靠的真的是運氣,怎麼說呢?舉例像是一個為期三、五天的面試或者選秀、比賽,如果從作者分析了很多類似的真實案例來說,排到越晚面試的越佔優勢,為什麼呢?因為評審一開始給分通常會比較保守,因為他怕如果一開始給很高,之後有很厲害的人他就難給更高了。

所以作者巴拉巴西給他的學生去求職面試建議是「盡量想辦法跟安排順序的人說排越後面越好」。綜合上面所說的,如果你希望增加你成功的機率,與其只把力氣放在埋頭苦練上,你應該要想辦法去了解遊戲規則,盡量幫自己安排比較有利的條件。

第二條定律還要告訴我們一件很殘酷的事:贏家的報酬是無上限的,因為是贏家通吃,第二名得到的跟第一名是不成比例的,呈現的是「冪次分佈」,就是頭很大、尾巴很小的曲線。這一點你從歌手、藝人、運動員的名聲與收入就很容易理解。在其他領域也是一樣,我們都只知道頂尖的是誰,但是第二名是誰我們就不關心了。

如果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有一句俗語就有道理了,俗話說「寧為雞首,勿為牛後」,意思是與其在一個大領域裡面排後段,還不如在一個小領域裡稱王。如果你可以成為一個領域裡的贏家,你就可以得到其中最多的回報。

在說完成功的第一、第二定律之後我想到有一部電影裡有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部法國片叫「逆轉人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講的是一個富豪因為意外讓他頸部以下癱瘓,所以找了一位身強力壯的看護照顧他,兩人所發生的溫馨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這個富豪本身很喜歡現代藝術,有一次跟看護一起去看畫,其中有一幅感覺很像一坨番茄醬潑在畫布上的話要價3萬法郎,富豪竟然決定買了,那個看護覺得很不可思議,說這樣竟然可以賣這麼貴,我也會!

raw-image

看護回到家之後,就拿油彩顏料往畫布上亂潑,也弄出一幅“抽象畫”掛在富豪家中。後來富豪的朋友來拜訪時看到,說這幅畫很不錯啊,富豪說是啊,而且這個畫家的作品很稀少(故意戲弄朋友),結果他的朋友說,那你願意賣嗎?我可以出高價。

我覺得這個例子可以綜合說明前兩則成功定律:人際關係的認同決定了在沒有具體標準可以衡量的領域的成功與否(富豪的朋友相信富豪),以及如果你在一個領域裡獲得成功,你獲得的報酬會高得不成比例(畫的價格差異天壤之別)。

3. 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未來的成功:

經常我們會因為一個人已經成功,就認定他一直都很棒,但可能只是因為他過往的名聲讓我們有這樣的判斷。書裡舉了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案例:在她出版了《哈利波特》之後,羅琳想知道到底她是因為才華還是名氣被讀者持續認同,所以故意用一個新的筆名寫了一部小說去投稿,結果雖然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但是只賣了500本。但因有人發現這個無名作家竟然跟JK羅琳是同一個經紀人,引發了懷疑,後來《週日泰唔士報》找了一位電腦科學家分析這部作品,發現跟JK羅琳的風格相同,JK羅琳才承認這是她寫的。結果她一承認,這本書就立即大賣!

這個例子很真實的呈現了「過去的成功」能夠為「未來的成功」產生巨大影響的現象,名聲會帶來更多的名聲,原因在於你過往的成功創造出一種「優先連結」,像是看小說就要讀「哈利波特」,講到小籠包就要去吃鼎泰豐,逛書店就要去誠品一樣。就算之後有其他也很好看、很好吃、好逛的新選擇出來,但是你可能還是會選你之前認定的,這就是優先連結的威力。

而「適存度」可以說是衡量「是否被持續認同」的標準,原本指的是「生物的不同基因對於環境的適應差異,影響物種繁殖能力與情況」,在這裏延伸為對個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適存度」跟表現、品質有關,但又不完全只是由表現、品質來主導。舉個例子,像是每次iPhone在推出新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iPhone又不是規格最好的手機,但為什麼就是這麼貴又賣得那麼好?」原因就是因為假如你從規格來說他也許不是最棒,但是因為它的設計、介面、app...整體構成的經驗,你就是會有「好像還是iPhone好用」的感覺。

「適存度」也會跟當時流行與品味、風格有關,前一陣子我讀到一篇被很多人分享的文章,在談周杰倫的音樂創作是不是已經不如他剛開時那麼有風格跟創意,作者覺得年輕時的周杰倫的音樂反而比現在的周杰倫更創新、更棒。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論點,那這個例子就很適合來說明成功的第三定律—因為之前的周杰倫很棒,這個優勢會延續到現在甚至未來。以及如果他的風格沒有繼續讓樂迷覺得好,也許他的「適存度」就會被影響。

4. 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與平衡,但功勞與成績只會歸於特定的個人

我記得以前我在玩運動或是戰略遊戲的時候,如果可以讓我自己挑選組隊,我都會想組一個陣容最強的「全明星隊」,把最強的戰將、最棒的選手組在同一隊。這個方法如果是用來玩遊戲也許很過癮,但是在真實世界裡,全明星隊卻不是成功的好方法,因為成功需要不同的成員互補跟互相配合。就像電影「魔球」裡真實的例子:雖然洋基隊可以花大錢招攬最棒的球員入隊,但反而是預算不多,但藉由數據分析把不同專長球員組合在一起的奧克蘭運動家隊拿到了連勝的成績。

但是話雖如此,最後在談到成功的功勞時,大家還是會把他歸功給團隊裡最為人所知、名氣最大、最受歡迎的人,會覺得都是因為他所以這個隊伍才成功的,他是唯一的、最大的英雄。

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一種現象:某個明星球員轉隊之後,感覺好像光環不如以往,原因也許就是他原本所處的隊伍組合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是因為他最有名,所以大家把功勞都歸在他身上,但是當換了隊伍之好,那個讓他成功的元素就變了,消失了,而不是他個人的問題。

5. 堅持下去,成功可能隨時到來

終於到了第五條定律。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如果是天才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就會展露頭角,甚至愛因斯坦說「如果一個人在30歲前還沒有在科學上有什麼重大貢獻,那就註定不會有貢獻了」,所以成功好像必須要趁早,不然就是我們的天份、才華不夠,註定不會成功。

但是根據《成功竟然有公式》的作者分析了很大量的案例,發現真正影響成功的不是年紀、不是才華,而是持續嘗試。他用S=Qr 來解釋:一個人的成功S,等於你的執行能力Q,也就是所謂天份、才華、功力。再乘上r,就是你想到的點子與嘗試的次數,這樣得出來的。

從極大量的數據裡作者也發現,一個人的Q 其實幾乎一輩子裡的變化不會太大,這一點跟我們認知很不一樣,我們會覺得自己應該會越來越厲害,但是從真實數據來看,其實差別的幅度並不大。所以換句話說,我們的成功,真正能夠由我們主導的變數其實是r ,越多嘗試,想出越多好點子,才真正左右我們是否可以成功。

而一般覺得要成功會在年輕的時候,其實原因在於人通常在年輕的時候最樂於嘗試、生產力也很好,等年紀大了,就不敢嘗試、生產力也被體力、家庭影響,比年輕時相差很多。回到愛因斯坦,他自己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其實是他56歲時寫的,甚至還超過他年輕時寫的「相對論」。股神巴菲特也說,他99%的財富是50歲之後才賺到的。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他有一半的著作是65歲之後才完成的。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從這本書我學到什麼?

如果你問我「那你從這五條定律學到什麼?」,我會說,首先我嘗試從這五條定律裡找出一些「比較可控的因素」,像是下面這些:

  1. 人際關係:世事難料,待人要更好
  2. 選對領域與掌握遊戲規則
  3. 盡快產生「第一個成功」--把握「先行者紅利」
  4. 提升互補性與溝通能力--成為贏家團隊的一員
  5. 做得夠多、氣要夠長

另外,《成功竟然有公式》書裡分析的很多都是「個人」--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創作者,但是你我要非常注意一件事--通常一般人都是組織的一員,所以你所處的組織到底是讓你發揮盡展所長,還是磨損你、消耗你,這一點也要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3.1K會員
223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巴拉巴西利運用科學方法,以及基於真實且公開的大數據,成功地揭示出五個定律,這些定律能夠在廣泛大眾中獲得認可並產生影響力。 第一定律:人際網路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在專業領域內,明確可比較的分數或業績構成清晰的評估標準;然而
Thumbnail
作者巴拉巴西利運用科學方法,以及基於真實且公開的大數據,成功地揭示出五個定律,這些定律能夠在廣泛大眾中獲得認可並產生影響力。 第一定律:人際網路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在專業領域內,明確可比較的分數或業績構成清晰的評估標準;然而
Thumbnail
成功的定律無法被改變,但能夠用來評估自己的表現是否足以帶來成功。透過了解這些定律,能夠幫我們找到施力的平衡點,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磨練技能,多少精力打好人際關係,也能夠慎選合作對象,不讓自己的功勞埋沒在對特定個人的讚賞聲中。
Thumbnail
成功的定律無法被改變,但能夠用來評估自己的表現是否足以帶來成功。透過了解這些定律,能夠幫我們找到施力的平衡點,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磨練技能,多少精力打好人際關係,也能夠慎選合作對象,不讓自己的功勞埋沒在對特定個人的讚賞聲中。
Thumbnail
我們在努力向上爬的過程,不論多少次的成功,都有可能因為一次的挫折而失去全部的基礎,就像數學的乘法一樣,無論你是2X2或是9X9,往後只要出現一個0,就必須回到起點。想辦法讓自己保有停損點,能夠持續地走下去,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成功,我不敢說一定會,但只要避免重大挫敗,起碼不會讓人生往後退,損失時間的
Thumbnail
我們在努力向上爬的過程,不論多少次的成功,都有可能因為一次的挫折而失去全部的基礎,就像數學的乘法一樣,無論你是2X2或是9X9,往後只要出現一個0,就必須回到起點。想辦法讓自己保有停損點,能夠持續地走下去,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成功,我不敢說一定會,但只要避免重大挫敗,起碼不會讓人生往後退,損失時間的
Thumbnail
作者以大數據為基礎,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定律,期待之後的每個人可以運用成功定律。
Thumbnail
作者以大數據為基礎,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定律,期待之後的每個人可以運用成功定律。
Thumbnail
2、成功的公式:S=Qr S=Qr,換成中文的講法會是: 「成功 = 執行力*創意的點子」 俗話說: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在好的創意,沒有「執行力」一切都將化作空談,在書中,一個人如何把想法轉換為實際行動的執行力,我們稱作Q係數。
Thumbnail
2、成功的公式:S=Qr S=Qr,換成中文的講法會是: 「成功 = 執行力*創意的點子」 俗話說: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在好的創意,沒有「執行力」一切都將化作空談,在書中,一個人如何把想法轉換為實際行動的執行力,我們稱作Q係數。
Thumbnail
「#適存度」 看完這個章節,我認為「適存度」最白話的講法就是「實力」。 「優勢連結」與「適存度」的搭配,將會帶能可觀的成功,也就是成功第三定律所講的: 「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 未來的成功。」 這邊舉幾個適存度的重要性。
Thumbnail
「#適存度」 看完這個章節,我認為「適存度」最白話的講法就是「實力」。 「優勢連結」與「適存度」的搭配,將會帶能可觀的成功,也就是成功第三定律所講的: 「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 未來的成功。」 這邊舉幾個適存度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成功第二定律: 「表現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無上限的。」 (1)紅酒理論:「表現是有上限的。」 這邊舉出,我們常常看到紅酒大賽的評審,會選出年度最佳酒莊的紅酒,但研究指出,很多時候,如果只是單純「盲測」,其結果可能大不相同,就算是在專業的評審都難逃自己不一致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
Thumbnail
#成功第二定律: 「表現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無上限的。」 (1)紅酒理論:「表現是有上限的。」 這邊舉出,我們常常看到紅酒大賽的評審,會選出年度最佳酒莊的紅酒,但研究指出,很多時候,如果只是單純「盲測」,其結果可能大不相同,就算是在專業的評審都難逃自己不一致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
Thumbnail
#前言: 《成功竟然有公式》這本書是M觀點主持人Mulia 以前一直推薦的書,當時購入,卻僅停留在前兩章節未讀完,直到最近抽出空檔,總算完讀,覺得將「成功」以科學化方式找出定律,是件很反直覺的事,也整理些筆記,做些紀錄,方便日後查看。 #成功第一定律: 這個定律舉了幾個例子: (1)大學文憑:
Thumbnail
#前言: 《成功竟然有公式》這本書是M觀點主持人Mulia 以前一直推薦的書,當時購入,卻僅停留在前兩章節未讀完,直到最近抽出空檔,總算完讀,覺得將「成功」以科學化方式找出定律,是件很反直覺的事,也整理些筆記,做些紀錄,方便日後查看。 #成功第一定律: 這個定律舉了幾個例子: (1)大學文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