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誘發我們產生不良的行為,例如當你進入到充滿麵包香氣的空間,你就會不自覺的想要買一個來滿足你的口腹之慾;環境也可以誘發理想的行為,例如在家晚餐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每個人面前放一個盤子,然後將菜都夾到盤子上的方式,來控制自己不會吃的過多。那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呢?是透過誘因,誘因指的是影響我們行為的任何刺激。
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一書中就提到誘因的幾個特性。
- 誘因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直接誘因意指直接、明顯促使人們行為發生改變的刺激,其關鍵是:在誘因和人們的反應之間沒有緩衝。例如,在開車時看到一個跑到街上追球的孩子,你會立即踩剎車。間接誘因則需要迂迴的路徑才能影響行為。例如,你看到一張家庭合照,讓你將記憶帶到拍照的當時,想起那時家人相處的感覺,促使你最後拿起手機打電話給妹妹。
- 誘因可能來自外界,也可能來自內部:外界誘因主要來自環境,會不斷攻擊我們的五官和大腦,例如開車時看到一個不守規則的駕駛人任意變換車道,引發你的不滿與咒罵;內部誘因則與外部刺激無關,通常來自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例如,當你獨處思考問題時,會有莫名其妙地在腦海中浮現一些想法,激發你的行動。
- 誘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人們比較容易留意到有意誘因。當你看到一個盤子上面的菜散發熱氣時,你知道你的手指要不斷的變換收回以避免燙傷。無意誘因會在你的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影響你的行為,例如,氣溫的變化與是否有陽光會影響人們的心情,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天氣對情緒的變化。
- 誘因可能是可預見的,也可能是意外的:對我而言,看到玻璃杯裝著啤酒,我就會不自覺的想要喝,這是可以預見的誘因,我如果不想碰啤酒,應該要避免去這樣的場合。但有些誘因總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這些誘因會激發不尋常的行為。
- 誘因可能激勵人,也可能打擊人:對一名精疲力盡的馬拉松運動員來說,看到終點線會激勵他堅持跑下去,甚至還能加速衝刺。這種激勵誘因讓我們有力量堅持當前的行動,具有強化作用。另一方面,打擊誘因會促使我們停止或者減少當前的行動,如果我們在高鐵上打電話聊天,可能會有乘客透過「噓」聲來警告並阻止我們,我們意識到自己打擾了別人,就會掛斷電話。
- 誘因可能富有成效,也可能毫無效果:有效誘因能讓我們成為一位自律的人,無效誘因會讓我們的狀況變得越來越糟。
從上面的說明看來,Goldsmith認為誘因不是天生就是「好」或是「壞」,關鍵在於我們對誘因所做出的反應。了解自己對誘因的反應,可以幫助自己塑造有利環境而避開一些誘因對自己的不良影響,養成良好習慣或改變行為。
圖片來源: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tantalising-scent-of-rain-or-freshly-baked-bread-why-can-certain-smells-transport-us-back-in-time-21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