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位
「第一個問題是『我認為自己怎麼樣?我是好的嗎?』第二個問題是『我認為別人怎麼樣?他是好的嗎?』」
有關了解自己的工具,除了兒童、父母、成人三種自我狀態,蒼鷺還提到「心理地位」。「心理地位」可分為: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如同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看半杯水,會各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地位亦如是。
小時候,受父母和教養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心理地位怎樣,無法控制。可是長大了,我們可以自覺地選擇心理地位。就像蛤蟆,一直處於「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後來他經過思考,選擇了「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想當然耳,最理想的心理地位是「你好,我也好」。故事來到這裏,蒼鷺說了一番話提醒蛤蟆(也提醒讀者):
「我的意思是,『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你不能說『好,我到達了』,彷彿你剛征服了聖母峰一樣。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而且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
要做到「你好,我也好」並不容易,必須在人生中不斷地以自己的言行去達成,而且做到了,也不保證人生會從此順遂。
自我實現與人生劇本
「……想到他可能有一套專屬自己的『人生劇本』,一有機會便照本演出。蛤蟆甚至不安地想到,他可能潛意識裡操縱各種情勢,好讓那套劇本經常用得到。這是否表示在潛意裡,甚至可能早已編好一齣他的『人生故事劇』,而且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正推著他走向那個特定的結局?」
這一點我當初覺得難以理解,誰會為自己編寫一個倒霉的人生?後來想到,我們很多言行或是受潛意識驅使,自我實現其實來自潛意識,似乎就比較能理解了。
蒼鷺說,處於兒童和父母狀態時,我們不用思考,好像在扮演一個熟悉的角色,自動反應。例如蛤蟆,他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好」,遇上老獾想褫奪他重視的職位時,他便自動扮演POLM(Poor Old Little Me),配合對方,「共謀」令自己處於受害者的角色,而不去拒絕無理的要求。
當我們的潛意識,一再讓自己扮演委屈的受害者時,我們便沒有力量去改變自己和當下的處境,所謂「人生的劇本」便一直演下去,「自我實現」自己是POLM的角色。
做真正的自己
「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常常聽見「做真正的自己」、「勇敢活出真正的自己」,那是甚麼意思?甚麼是「真正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忽然明白到,所謂「真正的自己」,某程度上是指擺脫童年束縛的自己。
我們還是脆弱的孩子時,無可避免地要壓抑自己的需求去應付父母(再有耐性的父母也會發脾氣,再好的教養也不可能完美,我們各人壓抑的程度不同,但無可避免會有壓抑)。為了生存,我們的潛意識早已建立好一套應對的策略。
我不是真正的自己,因為童年會一直束縛我們。如果我們不刻意學習和思考,潛意識便會引導我們跟著「人生劇本」走。做真正的自己,其實就是認識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擺脫童年造成的扭曲,並以成人的狀態,合理地去回應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改寫「人生劇本」。
高EQ與自我成長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明白,它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要了解自己,就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又回到(上)篇的第一點:承認自己的情緒很重要),成為高EQ的人。
所謂高EQ,對自己,是要能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中站起來、能控制衝動、能延緩滿足;對別人,要能了解和處理別人的情緒,也就是「同理心」,才能好好地跟別人建立關係。
暢銷書的實力
寫(上)、(中)、(下)三篇,嘗試撮要和概括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心得,才發現這本童話簡潔具體地說明了多個複雜的心理學概念,很厲害!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